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岳敏君举办了一个名字为“困”的展览。一个艺术家办一个展览,并通过这个展览反思或探讨一些问题,原本也是正常之事。但是,岳敏君的反思还是让我吓了一跳。
他的反思是这样的:“很多人说,在‘迷宫’系列中,我把传统国画的因素放在里面,是回归传统的表现。其实不是,我完全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创作‘迷宫’的。我们的民族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面对世界已经很久了,有人竟然还处在一种封闭之中。我想告诉观众,中国的笔墨纸砚可能是很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也并不值得以独特的民族性去吹捧,那些东西那些效果用油画的方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但愿我的引述是完整的。但愿我没有断章取义。在这两个“但愿”前提下,我想说的是,如果肤浅,那就不要装作深刻。岳敏君“用油画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做到的是艺术还是技术?是创造还是复制?在岳敏君之前,陈丹青也玩过这活。比如画画董其昌、八大山人之类。不过,陈丹青是把自己临摹董其昌、八大山人的作品当做油画来完成的,他从未认为自己取代了“笔墨纸砚”这一传统绝配。虽然,岳敏君也没有明确说出这一“绝配”如何,但至少他说到了“不值一提”这句话。也是从这里,我觉得岳敏君的艺术及其思考是不靠谱的、肤浅的。
岳敏君以为他所临摹的八大山人的鸟、徐悲鸿的马等,并将之组合一个框架内,就显示了“困境”,就批判了传统。可能,他还以为自己因此就创新了传统。如果这种想法是一种真实意愿,那么,有关传统的批判与创新也就太简单、太容易了。
事实上,无论岳敏君如何组合,他的有关中国元素的临摹只能是一种复制,他能有的只是技术而非艺术。更宽泛地说,其属于本雅明所谓的“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有物象之形而无物象之神。如此“艺术”,还是用本雅明的话说便是“灵光消逝”。
冯友兰批评胡适治学精神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适之先生的病痛,只是过于好奇和自信。他常以为古人所看不出的,他可以看得出;古人所不注意的,他可以注意。所以他经常指出古人所公认为不重要的人物来大吹大擂,而对于古人所公认为重要的,则反对之漠然。”
以胡适来比附岳敏君,当然高抬了岳的身份。好在,我的比附是从人生的短板开始的。当然,即使如此,岳敏君还是占了便宜。好在,我们也不必过多地计较,因为他已经“困”在了那里,那就让他继续困在自己的房子里吧。
(陕西省国画院研究员)
他的反思是这样的:“很多人说,在‘迷宫’系列中,我把传统国画的因素放在里面,是回归传统的表现。其实不是,我完全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创作‘迷宫’的。我们的民族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面对世界已经很久了,有人竟然还处在一种封闭之中。我想告诉观众,中国的笔墨纸砚可能是很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也并不值得以独特的民族性去吹捧,那些东西那些效果用油画的方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但愿我的引述是完整的。但愿我没有断章取义。在这两个“但愿”前提下,我想说的是,如果肤浅,那就不要装作深刻。岳敏君“用油画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做到的是艺术还是技术?是创造还是复制?在岳敏君之前,陈丹青也玩过这活。比如画画董其昌、八大山人之类。不过,陈丹青是把自己临摹董其昌、八大山人的作品当做油画来完成的,他从未认为自己取代了“笔墨纸砚”这一传统绝配。虽然,岳敏君也没有明确说出这一“绝配”如何,但至少他说到了“不值一提”这句话。也是从这里,我觉得岳敏君的艺术及其思考是不靠谱的、肤浅的。
岳敏君以为他所临摹的八大山人的鸟、徐悲鸿的马等,并将之组合一个框架内,就显示了“困境”,就批判了传统。可能,他还以为自己因此就创新了传统。如果这种想法是一种真实意愿,那么,有关传统的批判与创新也就太简单、太容易了。
事实上,无论岳敏君如何组合,他的有关中国元素的临摹只能是一种复制,他能有的只是技术而非艺术。更宽泛地说,其属于本雅明所谓的“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有物象之形而无物象之神。如此“艺术”,还是用本雅明的话说便是“灵光消逝”。
冯友兰批评胡适治学精神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适之先生的病痛,只是过于好奇和自信。他常以为古人所看不出的,他可以看得出;古人所不注意的,他可以注意。所以他经常指出古人所公认为不重要的人物来大吹大擂,而对于古人所公认为重要的,则反对之漠然。”
以胡适来比附岳敏君,当然高抬了岳的身份。好在,我的比附是从人生的短板开始的。当然,即使如此,岳敏君还是占了便宜。好在,我们也不必过多地计较,因为他已经“困”在了那里,那就让他继续困在自己的房子里吧。
(陕西省国画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