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君的“困”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to20099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岳敏君举办了一个名字为“困”的展览。一个艺术家办一个展览,并通过这个展览反思或探讨一些问题,原本也是正常之事。但是,岳敏君的反思还是让我吓了一跳。
  他的反思是这样的:“很多人说,在‘迷宫’系列中,我把传统国画的因素放在里面,是回归传统的表现。其实不是,我完全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创作‘迷宫’的。我们的民族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面对世界已经很久了,有人竟然还处在一种封闭之中。我想告诉观众,中国的笔墨纸砚可能是很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也并不值得以独特的民族性去吹捧,那些东西那些效果用油画的方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但愿我的引述是完整的。但愿我没有断章取义。在这两个“但愿”前提下,我想说的是,如果肤浅,那就不要装作深刻。岳敏君“用油画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做到的是艺术还是技术?是创造还是复制?在岳敏君之前,陈丹青也玩过这活。比如画画董其昌、八大山人之类。不过,陈丹青是把自己临摹董其昌、八大山人的作品当做油画来完成的,他从未认为自己取代了“笔墨纸砚”这一传统绝配。虽然,岳敏君也没有明确说出这一“绝配”如何,但至少他说到了“不值一提”这句话。也是从这里,我觉得岳敏君的艺术及其思考是不靠谱的、肤浅的。
  岳敏君以为他所临摹的八大山人的鸟、徐悲鸿的马等,并将之组合一个框架内,就显示了“困境”,就批判了传统。可能,他还以为自己因此就创新了传统。如果这种想法是一种真实意愿,那么,有关传统的批判与创新也就太简单、太容易了。
  事实上,无论岳敏君如何组合,他的有关中国元素的临摹只能是一种复制,他能有的只是技术而非艺术。更宽泛地说,其属于本雅明所谓的“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有物象之形而无物象之神。如此“艺术”,还是用本雅明的话说便是“灵光消逝”。
  冯友兰批评胡适治学精神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适之先生的病痛,只是过于好奇和自信。他常以为古人所看不出的,他可以看得出;古人所不注意的,他可以注意。所以他经常指出古人所公认为不重要的人物来大吹大擂,而对于古人所公认为重要的,则反对之漠然。”
  以胡适来比附岳敏君,当然高抬了岳的身份。好在,我的比附是从人生的短板开始的。当然,即使如此,岳敏君还是占了便宜。好在,我们也不必过多地计较,因为他已经“困”在了那里,那就让他继续困在自己的房子里吧。
  (陕西省国画院研究员)
其他文献
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传统的滋养,重新发现传统、解读传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吴悦石先生对于中国画的传统、中国画史有独到的研究和领悟。他对于山水绘画的风格流派的梳理十分清晰,观察角度独特,提出了宋代院画家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对于后世的绘画影响巨大。清初“四王”绘画并非是中国画衰落的标志,相反,恰恰是清初文化在绘画上的深刻体现。吴悦石先生对于古意的理解着重于作品气象方面,引人深思。他认为“写生”和
期刊
宾老乃画学宝藏,道史文书诸学、笔墨水色诸法靡不完备,探其一隅者即为名手。智程兄弟浸淫黄学,登堂入室,探微索隐,入山既深,蒐集又广,世罕其匹。兼以遍参名家,广采他山之石,行万里路,搜尽天下奇峰。处子脱兔自是名将规模,厚积薄发便是大家气象。智程兄弟与余游学有年,故乐为之记。  —范扬  李文亮  润格:花鸟 15000元/平方尺手机:18921778881  张 宇  润格:楷书 20000元/平方尺
期刊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生态的产物,它和西洋画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画知之不多。在国内,它日益向西方绘画靠拢。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衰落。这不是画种的问题,是人本身的问题,人们觉得这种艺术形态不够好,所以就想改造它。近百年来对中国画的改造,使它的特色日渐消失,它的传承体系被破坏,它的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它本应发挥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古文明大国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现在,我们可以冷静下来想想问题
期刊
先师徐堇侯先生是一位地道的旧式文人。他出生于乡绅之家,家底殷实。他父亲富有爱国热情,很重视教育,兴办新学,曾出资一万两白银捐建1908年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轰动一时,传为佳话。先师幼承庭训,聪慧好学,兴趣广泛,被邻里称为“神童”。稍长跟陈黻宸、刘绍宽、朱鹏等大家习文史、诗词,从蔡履平学弹三弦,从刘之屏、池仲霖、杨伯畴学习中医,从汪如渊学画。先生博学多才,有“东瓯才子”之誉,结交皆一时俊彦,如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的文博单位,其收藏古代书画以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而著称。就书法而言,其收藏以宋后为主,具有覆盖面广,流派纷呈、精品林立、内容丰富等特点,今将其部分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以简要论述,以飨同仁。  一、苏轼“二赋”  宋代书法以行书为最,能在晋唐名家之外另辟蹊径。苏、黄、米、蔡号称四大书家,其中苏轼(1037—1101)书法最有代表性。黄庭坚《跋东坡墨迹》曰:“东坡道人,少日学
期刊
创作感言:  生长于江南,在新金陵画派的滋养孕育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宋、元、明、清及金陵钱、亚、宋、魏的优秀艺术传统。我从传统中汲取百家之长,大胆取舍,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欣赏绘画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希望看到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新时代面貌的作品。我从金陵画派以及吴湖帆的绘画中吸取更多新的营养,作品大部分采用没骨法,色彩亮丽,并应用西画的特征使我的画面
期刊
朱永灵(若无),1964年生于江苏张家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日中友好美术馆(日本)、何香凝美术馆等举行“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出版有《谭以文朱永灵书画集》、《朱永灵书法艺术》等。  对汉字的解读特别能引起人们对它背后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以“六书”的观点看,造字的起源和功能与它作为指认世界的方式有关。而当我们坐在电脑前,用各种拼音输入法不假思索地敲着键盘看着汉字一个个在面前蹦出
期刊
近读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教授《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一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1月版),作者在研究中打破既往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借助对大量文献与图片的精致解读,很好地解决了书法形式与风格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该书的序言中,作者指出:“书法史研究最终是要处理形式与风格问题,或者说形式与风格问题是书法史研究的核心。如果对此也矢口否认的话,则书法史研究便不得成为一个专业。”这种认识上的极大重视
期刊
艺术原本是很难以数字计算的,但现在好多物事都数字化了,不晓得将来中国画怎么被数字化?笔者突然想到2与300和1000这么一组数字,是因为与前文《悲鸿之“罪”、烙炊饼及其他》有些联系。  世人都说蒋兆和是从素描起家的大师,他也确实有素描的天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素描几乎画得像徐悲鸿一样的好。叶浅予先生曾经说:“二三十年代,很少有人画素描人物,真正画得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徐悲鸿,一个蒋兆和,还有
期刊
作为画家的张江舟,其实还长于理论思考,这种思考似乎主要集中于当今的文化发展和导向上。而且他的思考,一方面固然见诸于文章形式,但另一方面,他主要是将这一思考带入到具体的绘画创作中,从而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人物画题材对象的选择和风格建构。我们看到,张江舟的思考之倾向乃着眼于对当下城市文明的批判和对纯朴的、带有原始意味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这样,他就很自然地将艺术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部地区,那里的民俗风情激发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