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大盘在沪综合指数1200点附近展开了拉锯战,显示多空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在这种人气低迷观望氛围甚浓的格局中,导致跌破净资产的个股增加到107只,比去年9.14行情沪指下探1260点时,跌破净资产个股27只猛增了四倍之多,到今年2月初沪指再创1188点新低时,跌破净资产个股就达到95只,时间进入3月底时,如今沪指虽然站在1200点附近,但跌破净资产个股数已上升至107只,占目前A股总数的7.75%,创下中国股市跌破净资产个股历史新高。
据统计,在107只跌破净资产股票中,共有77只个股去年三季报每股收益不足0.1元,其中23只个股为三季报亏损,更有业绩优异的蓝筹股,特别是钢铁板块中,如韶钢松山每股收益高达1.13元,新钢钒每股收益达0.63元,也都不幸被跌破净资产,目前股票破净资产已经成为常态。事实上净资产只是一个静态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现在和未来实际经营状况,因此也就不能作为研判公司股价的底线。股市投资的本金或资产是逐利求回报的,虽然股价低于净资产,但如果没有好的回报的话,这样的股票还是不会得到投资者青睐的。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定价机制的进一步成熟,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可能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种常态被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预期现金流不稳定和抗风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更会这样。跌破净资产预示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失灵,也告诉市场过低的净产收益率,使得过高净资产成为公司的负担,对该类跌破净资产公司,应该转变传统投资理念敬而远之。
越演越烈的跌破净资产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国股市自2001年6月的沪综合指数2245点调整以来,时间接近4年了,指数也几乎“拦腰一刀”了,同时沪综指又创下了6年来的新低,可以说是我国股市有史以来,调整幅度和跨度最大最长的一次。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运行了14年,上市公司达到1400家左右,走过了发达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还要长的时间才能走完的路,可见发展速度之快。但是在股权分置等制度性缺陷状况下,当今的证券市场制度,对非流通股东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天上掉陷饼”的制度,对流通股东来讲,就是财富被不断惊夺和权益屡屡被侵犯的制度,这种根本不存在“三公”原则的“游戏”规则,极大程度上破坏了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最核心的基础——诚信和信用,一个缺乏信用的市场经济,它发展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在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尚未跟上,国民经济中的GDP多年来,基本保持平均9%以上的增长幅度,客观上催化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也给证券市场埋下许多隐患是不能忽视的。如上市公司大股东虚假出资欺诈上市、虚估或高估资产、公司治理结构不到位、股权分置、一股独大、关联交易、违规担保、控股公司诈取上市公司资产、屡屡侵犯中小股东权益、把证券市场当作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企业“圈钱”的场所等寻租案例数不胜数。这种制度性的缺陷,法制的不完善,导致进入证券市场在如此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中成长,就难以摆脱重蹈震惊世人的“捷克现象”的覆辙,(捷克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内经济一度发展较快,曾在1997年有1716家上市公司,到了1999年只剩下301家,82%的公司退市。垮台真是一忽拉的事情。)我们现在的股市暴露出种种问题,有些部分是象当年捷克的股市。因此目前跌破净资产现象,实际是一个见怪不怪现象,所以要赶快“修理”我们的股市,不让我国股市步捷克股票市场的后尘。
我们不妨再回忆日本股市发展过程的一段历史,在日本经济虚假繁荣后,其股市就连续跌了11年,股票出现过大面积跌破净资产的现象,如在2002年9月,东京证券交易所150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854家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比例高达56.7%的。再看美国股市1929年8月危机爆发后,在3年半内道琼斯指数跌去87%,历经25年时间,直到1954年9月3日,才全部收复1929年9月的失地。世界创业板成功的典范,纳斯达克指数于2000年3月10日创出的5049点,在以后3年半中跌去61%,现在仍旧在2000点附近徘徊。
以史为镜,跌破净资产现象应该引起深思和担忧,以及市场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目前国际石油价格高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全球货币政策开始有所紧缩。国内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货币政策由宽松也转向稳健,通货膨胀苗头再现,加息呼声又起,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和深度可能大于去年。A+H股发行模式和增发即将纷纷登场兑现,上市公司“圈钱“欲望强烈,A股市场压力依然可见。即使允许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入市,在目前也只是杯水车薪,只有恢复市场投资者信心,众人拾柴才能使火焰更高。
目前两市大盘已经调整到该点位,市场投资者基本认为是相对底部区域,但从上述各种因素分析看,还不是真正的底部。在股票泥沙俱下的格局中,跌破净资产股票可能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多,那么投资者损失就会加大,怎样度过股市的“寒冬”期,如此跌破净资产趋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同时也是令人担忧的。
据统计,在107只跌破净资产股票中,共有77只个股去年三季报每股收益不足0.1元,其中23只个股为三季报亏损,更有业绩优异的蓝筹股,特别是钢铁板块中,如韶钢松山每股收益高达1.13元,新钢钒每股收益达0.63元,也都不幸被跌破净资产,目前股票破净资产已经成为常态。事实上净资产只是一个静态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现在和未来实际经营状况,因此也就不能作为研判公司股价的底线。股市投资的本金或资产是逐利求回报的,虽然股价低于净资产,但如果没有好的回报的话,这样的股票还是不会得到投资者青睐的。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定价机制的进一步成熟,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可能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种常态被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预期现金流不稳定和抗风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更会这样。跌破净资产预示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失灵,也告诉市场过低的净产收益率,使得过高净资产成为公司的负担,对该类跌破净资产公司,应该转变传统投资理念敬而远之。
越演越烈的跌破净资产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国股市自2001年6月的沪综合指数2245点调整以来,时间接近4年了,指数也几乎“拦腰一刀”了,同时沪综指又创下了6年来的新低,可以说是我国股市有史以来,调整幅度和跨度最大最长的一次。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运行了14年,上市公司达到1400家左右,走过了发达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还要长的时间才能走完的路,可见发展速度之快。但是在股权分置等制度性缺陷状况下,当今的证券市场制度,对非流通股东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天上掉陷饼”的制度,对流通股东来讲,就是财富被不断惊夺和权益屡屡被侵犯的制度,这种根本不存在“三公”原则的“游戏”规则,极大程度上破坏了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最核心的基础——诚信和信用,一个缺乏信用的市场经济,它发展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在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尚未跟上,国民经济中的GDP多年来,基本保持平均9%以上的增长幅度,客观上催化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也给证券市场埋下许多隐患是不能忽视的。如上市公司大股东虚假出资欺诈上市、虚估或高估资产、公司治理结构不到位、股权分置、一股独大、关联交易、违规担保、控股公司诈取上市公司资产、屡屡侵犯中小股东权益、把证券市场当作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企业“圈钱”的场所等寻租案例数不胜数。这种制度性的缺陷,法制的不完善,导致进入证券市场在如此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中成长,就难以摆脱重蹈震惊世人的“捷克现象”的覆辙,(捷克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内经济一度发展较快,曾在1997年有1716家上市公司,到了1999年只剩下301家,82%的公司退市。垮台真是一忽拉的事情。)我们现在的股市暴露出种种问题,有些部分是象当年捷克的股市。因此目前跌破净资产现象,实际是一个见怪不怪现象,所以要赶快“修理”我们的股市,不让我国股市步捷克股票市场的后尘。
我们不妨再回忆日本股市发展过程的一段历史,在日本经济虚假繁荣后,其股市就连续跌了11年,股票出现过大面积跌破净资产的现象,如在2002年9月,东京证券交易所150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854家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比例高达56.7%的。再看美国股市1929年8月危机爆发后,在3年半内道琼斯指数跌去87%,历经25年时间,直到1954年9月3日,才全部收复1929年9月的失地。世界创业板成功的典范,纳斯达克指数于2000年3月10日创出的5049点,在以后3年半中跌去61%,现在仍旧在2000点附近徘徊。
以史为镜,跌破净资产现象应该引起深思和担忧,以及市场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目前国际石油价格高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全球货币政策开始有所紧缩。国内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货币政策由宽松也转向稳健,通货膨胀苗头再现,加息呼声又起,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和深度可能大于去年。A+H股发行模式和增发即将纷纷登场兑现,上市公司“圈钱“欲望强烈,A股市场压力依然可见。即使允许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入市,在目前也只是杯水车薪,只有恢复市场投资者信心,众人拾柴才能使火焰更高。
目前两市大盘已经调整到该点位,市场投资者基本认为是相对底部区域,但从上述各种因素分析看,还不是真正的底部。在股票泥沙俱下的格局中,跌破净资产股票可能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多,那么投资者损失就会加大,怎样度过股市的“寒冬”期,如此跌破净资产趋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同时也是令人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