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
徐健湖,江阴市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名校长、江阴市十佳校长、江南大学校长培训班特邀讲师、江阴市“基础名师工程”培训班导师,无锡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多年来,专注于“本真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品质”等专题的研究,在全国、省级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编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与对策》一书。
【人物小传】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他从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在江阴市实验小学已度过了整整30年。30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从体育老师到数学老师,从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到校长,他全部的工作经历与这所著名的小学结伴同行。是什么让他在这个校园里如此执着地守望?他淡淡一笑,笑容纯朴敦厚:“这是我的家。”
1997年8月,35岁的他走马上任,担任校长。怎样当好这个家?他用脚踏实地的耕耘来回答人们的疑惑,诠释他对这个家的深情。
对这个家,他爱得质朴,他要让它小巧精致而又磅礴大气。于是,他会为了校园里5棵新移栽的大树深夜12点赶到学校,说服正在连夜工作的园艺工人将树调整到最佳位置。他建造了全市第一片塑胶运动场,第一个完成了多媒体班班通,翻建了全国首创的架空式操场和停车场,装饰了所有的专用活动教室……走进实小,一簇簇修竹,一丛丛鲜花,一件件艺术作品点缀着这仅仅占地19亩的狭小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疏密相济,现代园林艺术和自然审美风格浑然一体的校园景观。15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以他的执着和智慧硬是把这个常人看来很难改观的旧校园建成了清新怡人的花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热烈,他要让它情趣盎然,自由活泼。百米艺术画廊,开放式的历史之窗,自然生态之窗,屋顶阅览室,科技体验室……他匠心独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校园空间。民乐、小品、电影配音;绘画、陶艺、时装设计;篮球、乒乓、围棋象棋……他竭尽全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舞台,展示七彩童年的风采。走在校园里,他会摸摸孩子的头,朝孩子做个鬼脸。他会走进教室,默默地给课桌椅排队,大声地赞扬:“你们的朗读真好听!”他会把淘气包请进接待室,亲切地聊聊天,喝“下午茶”。有一回,毕业典礼结束后,两个孩子走进办公室,给他送上了两根棒棒糖,说:“我们带着甜甜的回忆离开学校,祝愿您的每一天也甜甜的。”15年,他以他的坚定和坚守,把这个家建设成了儿童的乐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真诚,他要让它积极向上,温馨幸福。他始终信奉“教师是学校的财富”这一信念,把激活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关注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发展竭诚服务作为教师管理的核心。长江后浪推前浪,他真心地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超越自我。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校培养了大批名特优教师,输送了4位校级领导和2位教研员。他不仅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付出了真诚的关爱。教师生日,他送上蛋糕和鲜花,表达深深的祝福。组织教师外出采风、考察,他总是想得细致周到,给老师送上一个个惊喜。他一次又一次主动让出了出国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们远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感受异国文化,了解国外教学动态。15年,他以他的真诚和真情把这个家建设成了教师的精神家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深沉,他要让智慧和激情共舞,理想和希望齐飞。他以“多才多艺,追求卓越”为办学目标,为每一个孩子播种希望。实小的孩子阳光率真,落落大方,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在第十九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期间,孩子们充分展示了江阴少年的风采,综合素养之高博得了专家们的啧啧赞叹。他以“科研先行,整体育人”为办学途径,历年来,主持省级课题7项。“九五”、“十五”期间,“面向二十一世纪小学审美教育模式研究”成为朱小蔓教授研究的国家级素质教育总课题的子课题,并获成果评比一等奖。研究中,他的立足点由宏观向微观聚焦。“十一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小而实、小而精、小而深的特色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小课题解决了大问题,小课题做出了大文章,在省内外富有影响力。15年,他用一腔激情演绎着教育的理想,把这个家建设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田园。
熟悉的地方,风景在心里。30年花开花落,他守望的是信念和真情,放飞的是理想和希望。
一、现实反思——理念求真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有了很多进展,但数学课堂教学片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教学目标上,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拔高知识难度,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宰学生,忽视知识的自主生成和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对待学生态度上,关注优等学生,忽视中下等生的学习心理。凡此种种,阻碍了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这些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
首先,知识教学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长期以来,知识教学成为一种典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浸润于这一氛围,自然会产生文化认同,潜意识里烙下知识教学的印记,对知识教学的顺序、模式、环节得心应手,教学行为也就表现为一种自然反应,在日常教学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其次,数学知识的掌握以解题为表现形态,具有鲜明的技能特点。实践证明,小学数学通过大量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大量练习的做法迎合了知识教学的需要,于是增加作业量,反复练习就自然成为教师首选的数学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可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埋头于繁重的作业堆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专注于作业批改,失去了思考创新的冲动。
再次,选拔式教育将质量评价聚焦在分数上,助长了知识教学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评价已注重多元目标的生成,方法和途径趋向多元化,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也采用等第制,试图通过多元评价,改变师生对分数的无限追求。但高考、中考选拔式教学模式,具有强烈的传导作用,强化了家长对高分数的期盼,这种评价意识推动了知识教学的不断膨胀,束缚了教师改革和创新的思想和行为。
可以这样认为,知识教学已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是当下数学教学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制约着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变化。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努力建构新的数学教学文化,但原有的惯性还非常强大,新旧教育理念之间、教学改革与社会现实之间还会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整体上讲,群众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缺乏系统的整体观,偏重发展学生理性认识的作用,强调活动过程中系统的、规范的、可控的一面,而对非系统、非规范、不可控的一面则缺乏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唯理性的教学模式,因而使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处于绝对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逻辑和直觉、认识和情感、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互动作用,这就难以满足学生发展中不同的需要,不能兼顾他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数学教学在提高机械和反复活动的技能水平上,在提高学生低级能力上比较成功,而在发展人所特有的知、情、意等高级品质方面还不那么成功。
教学的对象是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变化过程,具体地说,数学教学是学生吸取知识的过程,抓住这一基础,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牢固;数学教学是学生潜在智能获得充分开发的过程,抓住这一核心,学生就能灵动和聪明;数学教学是学生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的过程,抓住这一过程,学生和谐发展乐在其中。
二、理想追寻——目标求真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些要求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多元发展的育人理念,这正是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诠释,也是数学教学应该坚守的价值取向,为建构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文化进行了内涵的注解。
现行数学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对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作了较大调整,删除了一些繁、难,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强调了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内容,数学教材趋向丰富多彩,知识难度也有所下降,这无疑为解放学生、解放教师,开放教学空间,建构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整体发展理念关照下的一种教育主张,是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高度融合的过程。其课堂教学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心理的积极反映。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当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学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释放,反之,当学生的内心需求处于停滞或排斥时,自我意识自然消退。因而,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在强调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坚持、自尊、自信、自爱和自我要求等自我意识,表现出主体学习心理的持续高涨,使学生非理性的、创造性的、隐喻性的心理能力,成为整体性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坚持。数学课堂教学是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这种行为是教育思想长期积淀的自然反应。先进的教学文化的形成不仅仅表现在一些研究课、示范课和比赛课上,更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自觉运用和理性坚持,在理性坚持中,主动、自觉地冲破落后的教学习惯的束缚,建立大众化的日常教学中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以教师持续的教学追求,最终形成关注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实“理性坚持”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只能在教师的“理性坚持”中生长和成熟。“坚持就是胜利”是永恒的真理。
三是多元教学目标的自然生成。教育助人成长,促人智慧。古代哲人已经认识到智慧不仅包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而且包括热情、渴望、追求、同情、关怀等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着,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进而发展到对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追求,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智慧窄化为智能,把智能窄化为知识,对知识偏重逻辑、语言的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其他形态,由此弱化了数学教学中逻辑与直觉、认识与情感、科学与艺术等目标的生成。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建立起教学策略与多元教学目标之间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使多元教学目标科学、自然地生成。
三、策略选择——方法求真
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活动更是促进他们发展的基础,组织有效的活动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根本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有实践性的,又有智力的、精神的;既包括外部的,也包括内部的过程。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把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按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起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目的。科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是把握学科特点、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体现“以学定教、以导促学”;“自主学习、自然构建”;“多元发展、和谐生成”等教学理念,生成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
1.在知识同化中学习
从知识同化中学习,即对现成的知识同化吸收,这是最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学习主要是通过间接知识认知的,其特征是迅速、有效、短时期就可获得大量的信息。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哪些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有联系,以及这些观念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确切地利用与新观念有联系的旧观念,使新观念的学习有其适当的固定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三年级、五年级上学期获得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比较和的大小。学生很快得到五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化小数比较=0.25,=0.6,因为,0.25<0.6,通分比较法所以<;化同分子比较法所以<;画线段图比较法,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方法的形成是学生基于生活的感受和实践的体验,来自于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知识基础、思维积累和问题解决技能,学生依托这些经验,呈现出多种思维方式,有的是知识迁移,有的是智能的反映,有的是直觉顿悟。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比较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趣,学生从学习知识转而享受学习过程。
在知识同化中学习,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才能引发学生的发现、迁移、创造等解决问题的灵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假如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缺少高层次的概念和规则,将会导致机械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缺乏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赋予某种意义,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对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在联系和比较中有意义地获取新知识。
2.在自主发现中学习
自主发现中学习,是借助问题的解决开展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其特点是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更能体现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性功能。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是一名向导、顾问,愈来愈需要发挥鼓励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方式的解放。从自主发现中学习的求知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的目的性、主动性、实践性,去求知、求善、求美,同时,使数学思维方式正确转化为求知方式。这正是数学学科素质教育与知识教学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例如,上例《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当学生得到五种比较方法后,我没有急于去评讲哪一种是最优方法,而是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探究中发现有些方法具有局限性,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曾经喜欢的方法。接着我又提出新的探究要求,不用笔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直接口答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时学生选用的方法已集中到通分的方法上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选用通分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由。这一教学策略,无需“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设定的教学要求,而是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和发现,特别是分数数字的变化,使探究发现的质量逐步提升,新的知识自然建构,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从自主发现中学习,首先要倡导宽松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广阔的思维时空;其次是精心设计探究的内容或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再次是将教材转化为“学材”,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3.在情感体验中学习
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内容是以符号、数字和运算的形式显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显得理性一些,这就更需要教师增强数学教学的情感色彩,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用美学的眼光来思考教学诸要素,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充满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身心愉悦的学习境界。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主体性的和情感化的,必然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探索动机和合作共事的愿望,必然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锻炼意志、发展情感,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例如黄爱华老师所执教的三年级“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课,黄老师独辟蹊径,大胆地改变传统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群体智慧的碰撞、交流,真正意义上把学生融合成学习的共同体,共同交流分享学习的快乐。黄老师从“怎样使数学学习更快乐一些”的话题谈起,设置游戏的情境,把全班分成长江、黄河两队,进行比较数的大小的比赛。游戏的工具是装在口袋中的两套0-9的数字,另加一套数位顺序表。游戏分三轮:第一轮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第二轮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第三轮任意放位置。黄老师让学生在惊喜、发现、辩论、期盼、设想、猜测中玩得不亦乐乎,却始终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深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感悟了解决问题优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收获了大量精神层面的快感。
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关键是营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心理场。这种情感心理场的主要要素是:关心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尽量使数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情景化、情趣化,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尊重、鼓励、欣赏的情感态度给予学生情感享受;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教师丰富的语言、表现艺术,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4.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即重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实践活动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内化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发挥着对学生的知、情、意、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性教育。荷兰得勤支大学的“现实数学”理论启迪我们:数学学习与自身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学生将学习的静态成果转化为创造意识,个性化为创造品质,外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被动学”变“自主学”、“快乐学”、“发现学”和“合作学”,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相互转化。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习内容中动手实践操作的素材,精心选择实践操作材料,组织实践操作形式,通过玩一玩、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法加深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另外,还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合理选择课内与课外、个体与小组,校内与校外等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使实践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正方体展开图》一课,教材例题直接标注了剪开正方体的三条棱,由此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一种情况,然而老师要求学生模仿刚才习得的间接经验,试着从其它的棱开始剪,得到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当然,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关知识,但忽视了学生自主形成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从怎样做一个正方体盒子开始,学生一开始用分开的六个正方形面粘连成一个正方体盒子,进而发现用连着的六个正方形面围成一个正方体盒子更容易一些,在实践操作中还发现六个面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反复展开、折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方体展开图的模型,最后通过动手画正方体展开图,很自然地形成了正方体展开图的数学概念。这样的实践探索历程,尽管时间长一些,但学生坚韧的意志、情绪的起落、认知的深度、能力的建构尽在其中。
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仅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因为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在学生整体发展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只有把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出学生较高的能动性,提高其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创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徐健湖,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31)
徐健湖,江阴市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名校长、江阴市十佳校长、江南大学校长培训班特邀讲师、江阴市“基础名师工程”培训班导师,无锡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多年来,专注于“本真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品质”等专题的研究,在全国、省级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编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与对策》一书。
【人物小传】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他从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在江阴市实验小学已度过了整整30年。30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从体育老师到数学老师,从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到校长,他全部的工作经历与这所著名的小学结伴同行。是什么让他在这个校园里如此执着地守望?他淡淡一笑,笑容纯朴敦厚:“这是我的家。”
1997年8月,35岁的他走马上任,担任校长。怎样当好这个家?他用脚踏实地的耕耘来回答人们的疑惑,诠释他对这个家的深情。
对这个家,他爱得质朴,他要让它小巧精致而又磅礴大气。于是,他会为了校园里5棵新移栽的大树深夜12点赶到学校,说服正在连夜工作的园艺工人将树调整到最佳位置。他建造了全市第一片塑胶运动场,第一个完成了多媒体班班通,翻建了全国首创的架空式操场和停车场,装饰了所有的专用活动教室……走进实小,一簇簇修竹,一丛丛鲜花,一件件艺术作品点缀着这仅仅占地19亩的狭小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疏密相济,现代园林艺术和自然审美风格浑然一体的校园景观。15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以他的执着和智慧硬是把这个常人看来很难改观的旧校园建成了清新怡人的花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热烈,他要让它情趣盎然,自由活泼。百米艺术画廊,开放式的历史之窗,自然生态之窗,屋顶阅览室,科技体验室……他匠心独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校园空间。民乐、小品、电影配音;绘画、陶艺、时装设计;篮球、乒乓、围棋象棋……他竭尽全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舞台,展示七彩童年的风采。走在校园里,他会摸摸孩子的头,朝孩子做个鬼脸。他会走进教室,默默地给课桌椅排队,大声地赞扬:“你们的朗读真好听!”他会把淘气包请进接待室,亲切地聊聊天,喝“下午茶”。有一回,毕业典礼结束后,两个孩子走进办公室,给他送上了两根棒棒糖,说:“我们带着甜甜的回忆离开学校,祝愿您的每一天也甜甜的。”15年,他以他的坚定和坚守,把这个家建设成了儿童的乐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真诚,他要让它积极向上,温馨幸福。他始终信奉“教师是学校的财富”这一信念,把激活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关注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发展竭诚服务作为教师管理的核心。长江后浪推前浪,他真心地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超越自我。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校培养了大批名特优教师,输送了4位校级领导和2位教研员。他不仅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付出了真诚的关爱。教师生日,他送上蛋糕和鲜花,表达深深的祝福。组织教师外出采风、考察,他总是想得细致周到,给老师送上一个个惊喜。他一次又一次主动让出了出国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们远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感受异国文化,了解国外教学动态。15年,他以他的真诚和真情把这个家建设成了教师的精神家园。
对这个家,他爱得深沉,他要让智慧和激情共舞,理想和希望齐飞。他以“多才多艺,追求卓越”为办学目标,为每一个孩子播种希望。实小的孩子阳光率真,落落大方,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在第十九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期间,孩子们充分展示了江阴少年的风采,综合素养之高博得了专家们的啧啧赞叹。他以“科研先行,整体育人”为办学途径,历年来,主持省级课题7项。“九五”、“十五”期间,“面向二十一世纪小学审美教育模式研究”成为朱小蔓教授研究的国家级素质教育总课题的子课题,并获成果评比一等奖。研究中,他的立足点由宏观向微观聚焦。“十一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小而实、小而精、小而深的特色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小课题解决了大问题,小课题做出了大文章,在省内外富有影响力。15年,他用一腔激情演绎着教育的理想,把这个家建设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田园。
熟悉的地方,风景在心里。30年花开花落,他守望的是信念和真情,放飞的是理想和希望。
一、现实反思——理念求真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有了很多进展,但数学课堂教学片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教学目标上,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拔高知识难度,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宰学生,忽视知识的自主生成和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对待学生态度上,关注优等学生,忽视中下等生的学习心理。凡此种种,阻碍了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这些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
首先,知识教学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长期以来,知识教学成为一种典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浸润于这一氛围,自然会产生文化认同,潜意识里烙下知识教学的印记,对知识教学的顺序、模式、环节得心应手,教学行为也就表现为一种自然反应,在日常教学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其次,数学知识的掌握以解题为表现形态,具有鲜明的技能特点。实践证明,小学数学通过大量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大量练习的做法迎合了知识教学的需要,于是增加作业量,反复练习就自然成为教师首选的数学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可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埋头于繁重的作业堆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专注于作业批改,失去了思考创新的冲动。
再次,选拔式教育将质量评价聚焦在分数上,助长了知识教学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评价已注重多元目标的生成,方法和途径趋向多元化,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也采用等第制,试图通过多元评价,改变师生对分数的无限追求。但高考、中考选拔式教学模式,具有强烈的传导作用,强化了家长对高分数的期盼,这种评价意识推动了知识教学的不断膨胀,束缚了教师改革和创新的思想和行为。
可以这样认为,知识教学已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是当下数学教学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制约着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变化。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努力建构新的数学教学文化,但原有的惯性还非常强大,新旧教育理念之间、教学改革与社会现实之间还会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整体上讲,群众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缺乏系统的整体观,偏重发展学生理性认识的作用,强调活动过程中系统的、规范的、可控的一面,而对非系统、非规范、不可控的一面则缺乏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唯理性的教学模式,因而使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处于绝对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逻辑和直觉、认识和情感、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互动作用,这就难以满足学生发展中不同的需要,不能兼顾他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数学教学在提高机械和反复活动的技能水平上,在提高学生低级能力上比较成功,而在发展人所特有的知、情、意等高级品质方面还不那么成功。
教学的对象是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变化过程,具体地说,数学教学是学生吸取知识的过程,抓住这一基础,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牢固;数学教学是学生潜在智能获得充分开发的过程,抓住这一核心,学生就能灵动和聪明;数学教学是学生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的过程,抓住这一过程,学生和谐发展乐在其中。
二、理想追寻——目标求真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些要求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多元发展的育人理念,这正是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诠释,也是数学教学应该坚守的价值取向,为建构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文化进行了内涵的注解。
现行数学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对数学教材编排体系作了较大调整,删除了一些繁、难,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强调了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内容,数学教材趋向丰富多彩,知识难度也有所下降,这无疑为解放学生、解放教师,开放教学空间,建构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整体发展理念关照下的一种教育主张,是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高度融合的过程。其课堂教学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心理的积极反映。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当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学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释放,反之,当学生的内心需求处于停滞或排斥时,自我意识自然消退。因而,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在强调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坚持、自尊、自信、自爱和自我要求等自我意识,表现出主体学习心理的持续高涨,使学生非理性的、创造性的、隐喻性的心理能力,成为整体性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坚持。数学课堂教学是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这种行为是教育思想长期积淀的自然反应。先进的教学文化的形成不仅仅表现在一些研究课、示范课和比赛课上,更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自觉运用和理性坚持,在理性坚持中,主动、自觉地冲破落后的教学习惯的束缚,建立大众化的日常教学中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以教师持续的教学追求,最终形成关注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实“理性坚持”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只能在教师的“理性坚持”中生长和成熟。“坚持就是胜利”是永恒的真理。
三是多元教学目标的自然生成。教育助人成长,促人智慧。古代哲人已经认识到智慧不仅包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而且包括热情、渴望、追求、同情、关怀等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着,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进而发展到对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追求,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智慧窄化为智能,把智能窄化为知识,对知识偏重逻辑、语言的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其他形态,由此弱化了数学教学中逻辑与直觉、认识与情感、科学与艺术等目标的生成。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建立起教学策略与多元教学目标之间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使多元教学目标科学、自然地生成。
三、策略选择——方法求真
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活动更是促进他们发展的基础,组织有效的活动是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根本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有实践性的,又有智力的、精神的;既包括外部的,也包括内部的过程。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把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按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起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目的。科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是把握学科特点、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体现“以学定教、以导促学”;“自主学习、自然构建”;“多元发展、和谐生成”等教学理念,生成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
1.在知识同化中学习
从知识同化中学习,即对现成的知识同化吸收,这是最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学习主要是通过间接知识认知的,其特征是迅速、有效、短时期就可获得大量的信息。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哪些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有联系,以及这些观念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确切地利用与新观念有联系的旧观念,使新观念的学习有其适当的固定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三年级、五年级上学期获得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比较和的大小。学生很快得到五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化小数比较=0.25,=0.6,因为,0.25<0.6,通分比较法所以<;化同分子比较法所以<;画线段图比较法,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方法的形成是学生基于生活的感受和实践的体验,来自于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知识基础、思维积累和问题解决技能,学生依托这些经验,呈现出多种思维方式,有的是知识迁移,有的是智能的反映,有的是直觉顿悟。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比较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趣,学生从学习知识转而享受学习过程。
在知识同化中学习,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才能引发学生的发现、迁移、创造等解决问题的灵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假如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缺少高层次的概念和规则,将会导致机械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缺乏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赋予某种意义,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对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在联系和比较中有意义地获取新知识。
2.在自主发现中学习
自主发现中学习,是借助问题的解决开展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其特点是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更能体现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性功能。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是一名向导、顾问,愈来愈需要发挥鼓励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方式的解放。从自主发现中学习的求知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的目的性、主动性、实践性,去求知、求善、求美,同时,使数学思维方式正确转化为求知方式。这正是数学学科素质教育与知识教学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例如,上例《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当学生得到五种比较方法后,我没有急于去评讲哪一种是最优方法,而是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探究中发现有些方法具有局限性,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曾经喜欢的方法。接着我又提出新的探究要求,不用笔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直接口答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时学生选用的方法已集中到通分的方法上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选用通分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由。这一教学策略,无需“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设定的教学要求,而是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和发现,特别是分数数字的变化,使探究发现的质量逐步提升,新的知识自然建构,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从自主发现中学习,首先要倡导宽松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广阔的思维时空;其次是精心设计探究的内容或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再次是将教材转化为“学材”,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3.在情感体验中学习
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内容是以符号、数字和运算的形式显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显得理性一些,这就更需要教师增强数学教学的情感色彩,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用美学的眼光来思考教学诸要素,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充满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身心愉悦的学习境界。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主体性的和情感化的,必然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探索动机和合作共事的愿望,必然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锻炼意志、发展情感,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例如黄爱华老师所执教的三年级“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课,黄老师独辟蹊径,大胆地改变传统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群体智慧的碰撞、交流,真正意义上把学生融合成学习的共同体,共同交流分享学习的快乐。黄老师从“怎样使数学学习更快乐一些”的话题谈起,设置游戏的情境,把全班分成长江、黄河两队,进行比较数的大小的比赛。游戏的工具是装在口袋中的两套0-9的数字,另加一套数位顺序表。游戏分三轮:第一轮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第二轮抽到的数字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第三轮任意放位置。黄老师让学生在惊喜、发现、辩论、期盼、设想、猜测中玩得不亦乐乎,却始终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深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感悟了解决问题优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收获了大量精神层面的快感。
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关键是营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心理场。这种情感心理场的主要要素是:关心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尽量使数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情景化、情趣化,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尊重、鼓励、欣赏的情感态度给予学生情感享受;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教师丰富的语言、表现艺术,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4.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即重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实践活动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内化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发挥着对学生的知、情、意、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性教育。荷兰得勤支大学的“现实数学”理论启迪我们:数学学习与自身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学生将学习的静态成果转化为创造意识,个性化为创造品质,外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被动学”变“自主学”、“快乐学”、“发现学”和“合作学”,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相互转化。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习内容中动手实践操作的素材,精心选择实践操作材料,组织实践操作形式,通过玩一玩、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法加深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另外,还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合理选择课内与课外、个体与小组,校内与校外等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使实践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正方体展开图》一课,教材例题直接标注了剪开正方体的三条棱,由此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一种情况,然而老师要求学生模仿刚才习得的间接经验,试着从其它的棱开始剪,得到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当然,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关知识,但忽视了学生自主形成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从怎样做一个正方体盒子开始,学生一开始用分开的六个正方形面粘连成一个正方体盒子,进而发现用连着的六个正方形面围成一个正方体盒子更容易一些,在实践操作中还发现六个面的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反复展开、折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方体展开图的模型,最后通过动手画正方体展开图,很自然地形成了正方体展开图的数学概念。这样的实践探索历程,尽管时间长一些,但学生坚韧的意志、情绪的起落、认知的深度、能力的建构尽在其中。
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仅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因为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在学生整体发展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只有把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出学生较高的能动性,提高其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创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徐健湖,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