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备考一靠眼光,二靠过程。最敏锐和最有价值的眼光就是正确预测未来;最有效和最科学的过程就是素养成就能力,能力成就高分。眼光是基础,过程必须在正确眼光指导下才有价值。纵向研究高考真题,是锤炼正确眼光的必经之路。
一、试题命制呈现小稳定、大变化,回归阅读的特点
(一)小稳定:文本选择与试题布局稳定。
①命题文本的选择稳定在宋明清史传类著作,难度偏易,字数不超700字。
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文本选自清代、宋代人物各2次,明代1次,而且是连续两次选同一时代的素材,体裁以正史为主。因此,明年文言文备考重点是明清时代野史或唐宋时代正史中治政爱民事迹较多的正面人物。唐以前的文本因阅读难度偏大,不适应简答题考思辨能力的新变化,入选可能性不大。看懂了内容在哪里的平面化考试题逐渐减少,深入思考内容为什么要在那里的题目增多,这是变化总趋势。
②试题按“词、句、篇”布局的风格稳定。
试题布局依次是:词汇意义或用法的理解(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判断),句子涵义或特色理解(句意表述、断句、特殊句式判断、句子翻译),文章重点段落精读(思辨性简答题);交替出现的题型只有断句题和句式判断题,基本上消失的题是人物精神特点与事例匹配题;因而整个命题框架是稳定的,变化是可预见的,备考时要着眼全部题型,重点落实变化题型的训练。
③知识点与考纲预设方向吻合度稳定。
考纲预设方向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熟悉的,阅读的文段是偏易的;以前试题尽量与教材有或明或暗的联系,或故事情节、人物呼应教材,或实词词义在教材中学过;现在与教材直接联系减弱,但故事情节的清晰和简洁化得到了强化。
(二)大变化:命题角度变灵活、题型变化空间变大、考语境应变能力比重加大。
命题角度与题型变化是因果关系,二者灵活结合的目的是评判考生在统一语境和作答要求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一变化趋势强化了“语言学习的核心是理解与交流”的特色。
①可预见变化,在去年考题展示中留有预见趋势的变化,今年把它变为现实。如第9题第(2)小题简答题的作答要求,去年是“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今年变成“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言外之意就是考生只能用自己的话作答,参考答案也只提供了现代文答案。这种题型未变,但作答方式的改变隐含在去年考题中,是可预见变化。
②不可预见变化,即考题形式一反常态。如今年第6题用选择填空方式考虚词,去年用简答题方式考查内容理解,这些变化,一线备考者很难预见,但因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未变,所以也不必惊慌。但这种变化趋势会得到强化,要警惕此种变化延伸到其他题型,如实词考查,像上海卷那样直接解释词义,或选择组合词义解释项。文言句式选择题也可变化后出现。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查不超考纲,题型不断求变是命题工作的常态趋势。
(三)回归阅读:题的核心是“回归阅读”,考查核心是“学以致用的阅读能力”。
这两年文言卷围绕“阅读能力与素养同步发展”的理念在变化,一是突出学以致用能力的评判,一是强化文言文阅读素养的分层。素养侧重广度,如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官职、礼仪、地理风俗等),语言基本词汇(虚词、实词、句式等);能力侧重深度,把文化与词汇知识相结合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人而异;因此,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需要对应语言的文化常识、基本词汇和结合语境思考习惯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当今文言文阅读题的变化有逐渐抛弃传统支离破碎的文本分析和死记硬背的趋势,更注重考生在看懂层次之上的自我理解与分析,有向现代文阅读靠拢的趋势。
二、题型分析与备考指津
第5题判断句中文言实词“素、论、持、决”含义的正误,选不正确的一项。题型与去年相同,但难度加大了。去年考的“第、推、绳、知”,凭借“落第、知益州、绳之以法”等知识能轻易作答。今年的“论、持、决”须联系文本中审案办案的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只有“素”字可借助“素昧平生”去推敲。因考题设置的判断角度少了,且必须依据文本理解,死记硬背词义和常用解题技法就失效了。这些实词词义学生熟悉,但判定句中该用哪一意思,不懂文本就无法正确判定。试看近五年广东文言文实词考查情况:
实词备考宜抛弃背诵120个实词词义的做法,采取语境中积累、归纳常见文言实词词义做法,更能有效应对文言实词题型词义解释和词义组合选择的变化,归纳比单纯记忆更有效。
第6题判断三个句子中应正确用哪一个虚词,六个虚词“且、则、所、以、于、因”组成四个选项,选正确的一项。题型是最新亮相的,难度偏易。选项由原来的四组八句减到三句,解题思路由原来逐句逐项推敲变成依据备选项排除,思考量减少,正确率提高,难度就下降了。考生依据语境,确定第②句填“于”,第③句填“因”,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有难度的第①句不必考虑。这种有利于考生增分,又能切实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题型变化在最近三、五年应会被强化。但通过增加一个句子加大难度的可预见性变化也须考虑。
虚词备考要把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放在不同文本阅读中,结合不同语境领会其经典用法和含义,对古今异义的合成词,如“至于、因为、所以、而且、然后、于是”等词汇,该不该连用,是出题人用来迷惑考生的好角度,备考时应重点研究。
第7题断句选择题与去年一样,难度有下降。今年略懂句意,用文言句式对称的语言现象就可确定正确选项。去年断句题外形特征不鲜明,要依据文意和语法知识去推敲,难度较大。该题最近三、五年在难度和出题思路上应更稳定。
断句备考重点是大量诵读养成语感,快速明白句子大意,依据句子含义去断句;其次是依据文言句式首尾惯用的关键词或语法知识去推敲。
第8题句子含义与文本内容是否相符的判断,题型、难度未变。依据选项与文本内容在人与事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原因等角度进行细致比对即可正确答题,因单个选项表述长度变短,由1.5行缩为0.8行,这就意味着比对内容变少,难度下降趋势明显,强化答题时细致认真的态度即可。
第9题由翻译和简答两小题组成,翻译题的分句个数都是3个、4个,考查知识点是“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句意采分点是2分,与去年一样,但难度有下降。简答题因作答方式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和分析,考生不仅要明白答案内容在哪里,还要遵循为什么的思路去重新组织答案,难度有上升。文言阅读备考要重视精读,理解后的概括能力是新竞争点。而就文言文阅读来看,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整体考查,近五年翻译考查情况如下:
从上表统计可知,近几年文言翻译都涉及词类活用,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及复习中要特别关注此知识点的落实,要善于结合相关的语法知识来确定词性。而特殊句式的考查频率也相当高,特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其实不管是省略句还是倒装句,均和现代汉语语法有关,一句话主谓宾要完整,并且要合乎语法,只要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省略句和倒装句是可以准确辨析的。
另外,出于命题的需要,文言文的题目基本是按照实词、虚词、断句、文意理解、翻译的形式命题,但万变不离其宗,文言文的考查无非是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概括四者,试看2014年文言知识点考查梳理表:
总之,明年文言文备考应明确两个理念:一是紧扣考纲全面落实具体知识点,二是加大唐明清三代史传文的阅读量,突出训练联系语境思辨性理解文意的能力。落实两种措施:一是编选一定量的史传文让学生诵读,不是做题式的默读,而是大声诵读,提升文言文语感素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并积累大量词汇和古文化知识。选文内容删减线索是功名来历、治政爱民、修身清廉、历史评价,段落控制在六个以内,故事情节简单,出现的总人物以3-4个为宜,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不超过5个。二要精选考题,以各地高考真题为模板,针对本省变化进行改造,重点训练学生借助语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速正确的反应能力。在具体训练中可采用专题积累式和篇章应试式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落实专门语言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同步提升的理念。
(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一、试题命制呈现小稳定、大变化,回归阅读的特点
(一)小稳定:文本选择与试题布局稳定。
①命题文本的选择稳定在宋明清史传类著作,难度偏易,字数不超700字。
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文本选自清代、宋代人物各2次,明代1次,而且是连续两次选同一时代的素材,体裁以正史为主。因此,明年文言文备考重点是明清时代野史或唐宋时代正史中治政爱民事迹较多的正面人物。唐以前的文本因阅读难度偏大,不适应简答题考思辨能力的新变化,入选可能性不大。看懂了内容在哪里的平面化考试题逐渐减少,深入思考内容为什么要在那里的题目增多,这是变化总趋势。
②试题按“词、句、篇”布局的风格稳定。
试题布局依次是:词汇意义或用法的理解(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判断),句子涵义或特色理解(句意表述、断句、特殊句式判断、句子翻译),文章重点段落精读(思辨性简答题);交替出现的题型只有断句题和句式判断题,基本上消失的题是人物精神特点与事例匹配题;因而整个命题框架是稳定的,变化是可预见的,备考时要着眼全部题型,重点落实变化题型的训练。
③知识点与考纲预设方向吻合度稳定。
考纲预设方向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熟悉的,阅读的文段是偏易的;以前试题尽量与教材有或明或暗的联系,或故事情节、人物呼应教材,或实词词义在教材中学过;现在与教材直接联系减弱,但故事情节的清晰和简洁化得到了强化。
(二)大变化:命题角度变灵活、题型变化空间变大、考语境应变能力比重加大。
命题角度与题型变化是因果关系,二者灵活结合的目的是评判考生在统一语境和作答要求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一变化趋势强化了“语言学习的核心是理解与交流”的特色。
①可预见变化,在去年考题展示中留有预见趋势的变化,今年把它变为现实。如第9题第(2)小题简答题的作答要求,去年是“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今年变成“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言外之意就是考生只能用自己的话作答,参考答案也只提供了现代文答案。这种题型未变,但作答方式的改变隐含在去年考题中,是可预见变化。
②不可预见变化,即考题形式一反常态。如今年第6题用选择填空方式考虚词,去年用简答题方式考查内容理解,这些变化,一线备考者很难预见,但因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未变,所以也不必惊慌。但这种变化趋势会得到强化,要警惕此种变化延伸到其他题型,如实词考查,像上海卷那样直接解释词义,或选择组合词义解释项。文言句式选择题也可变化后出现。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查不超考纲,题型不断求变是命题工作的常态趋势。
(三)回归阅读:题的核心是“回归阅读”,考查核心是“学以致用的阅读能力”。
这两年文言卷围绕“阅读能力与素养同步发展”的理念在变化,一是突出学以致用能力的评判,一是强化文言文阅读素养的分层。素养侧重广度,如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官职、礼仪、地理风俗等),语言基本词汇(虚词、实词、句式等);能力侧重深度,把文化与词汇知识相结合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人而异;因此,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需要对应语言的文化常识、基本词汇和结合语境思考习惯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当今文言文阅读题的变化有逐渐抛弃传统支离破碎的文本分析和死记硬背的趋势,更注重考生在看懂层次之上的自我理解与分析,有向现代文阅读靠拢的趋势。
二、题型分析与备考指津
第5题判断句中文言实词“素、论、持、决”含义的正误,选不正确的一项。题型与去年相同,但难度加大了。去年考的“第、推、绳、知”,凭借“落第、知益州、绳之以法”等知识能轻易作答。今年的“论、持、决”须联系文本中审案办案的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只有“素”字可借助“素昧平生”去推敲。因考题设置的判断角度少了,且必须依据文本理解,死记硬背词义和常用解题技法就失效了。这些实词词义学生熟悉,但判定句中该用哪一意思,不懂文本就无法正确判定。试看近五年广东文言文实词考查情况:
实词备考宜抛弃背诵120个实词词义的做法,采取语境中积累、归纳常见文言实词词义做法,更能有效应对文言实词题型词义解释和词义组合选择的变化,归纳比单纯记忆更有效。
第6题判断三个句子中应正确用哪一个虚词,六个虚词“且、则、所、以、于、因”组成四个选项,选正确的一项。题型是最新亮相的,难度偏易。选项由原来的四组八句减到三句,解题思路由原来逐句逐项推敲变成依据备选项排除,思考量减少,正确率提高,难度就下降了。考生依据语境,确定第②句填“于”,第③句填“因”,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有难度的第①句不必考虑。这种有利于考生增分,又能切实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题型变化在最近三、五年应会被强化。但通过增加一个句子加大难度的可预见性变化也须考虑。
虚词备考要把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放在不同文本阅读中,结合不同语境领会其经典用法和含义,对古今异义的合成词,如“至于、因为、所以、而且、然后、于是”等词汇,该不该连用,是出题人用来迷惑考生的好角度,备考时应重点研究。
第7题断句选择题与去年一样,难度有下降。今年略懂句意,用文言句式对称的语言现象就可确定正确选项。去年断句题外形特征不鲜明,要依据文意和语法知识去推敲,难度较大。该题最近三、五年在难度和出题思路上应更稳定。
断句备考重点是大量诵读养成语感,快速明白句子大意,依据句子含义去断句;其次是依据文言句式首尾惯用的关键词或语法知识去推敲。
第8题句子含义与文本内容是否相符的判断,题型、难度未变。依据选项与文本内容在人与事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原因等角度进行细致比对即可正确答题,因单个选项表述长度变短,由1.5行缩为0.8行,这就意味着比对内容变少,难度下降趋势明显,强化答题时细致认真的态度即可。
第9题由翻译和简答两小题组成,翻译题的分句个数都是3个、4个,考查知识点是“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句意采分点是2分,与去年一样,但难度有下降。简答题因作答方式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和分析,考生不仅要明白答案内容在哪里,还要遵循为什么的思路去重新组织答案,难度有上升。文言阅读备考要重视精读,理解后的概括能力是新竞争点。而就文言文阅读来看,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整体考查,近五年翻译考查情况如下:
从上表统计可知,近几年文言翻译都涉及词类活用,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及复习中要特别关注此知识点的落实,要善于结合相关的语法知识来确定词性。而特殊句式的考查频率也相当高,特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其实不管是省略句还是倒装句,均和现代汉语语法有关,一句话主谓宾要完整,并且要合乎语法,只要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省略句和倒装句是可以准确辨析的。
另外,出于命题的需要,文言文的题目基本是按照实词、虚词、断句、文意理解、翻译的形式命题,但万变不离其宗,文言文的考查无非是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概括四者,试看2014年文言知识点考查梳理表:
总之,明年文言文备考应明确两个理念:一是紧扣考纲全面落实具体知识点,二是加大唐明清三代史传文的阅读量,突出训练联系语境思辨性理解文意的能力。落实两种措施:一是编选一定量的史传文让学生诵读,不是做题式的默读,而是大声诵读,提升文言文语感素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并积累大量词汇和古文化知识。选文内容删减线索是功名来历、治政爱民、修身清廉、历史评价,段落控制在六个以内,故事情节简单,出现的总人物以3-4个为宜,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不超过5个。二要精选考题,以各地高考真题为模板,针对本省变化进行改造,重点训练学生借助语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速正确的反应能力。在具体训练中可采用专题积累式和篇章应试式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落实专门语言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同步提升的理念。
(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