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而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违背美术欣赏教学规律的一些误区。本文就美术欣赏教学中潜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揭示,从理性上进行剖析,同时尝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矫正策略。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误区;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审美感受能力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违背美术欣赏教学规律的一些误区。
下面笔者就美术欣赏教学中潜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揭示,从理性上进行剖析,同时尝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矫正策略,与同行切磋。
1美术欣赏教学的误区
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忽略主体(学生)与客体(教师)的联系。美术欣赏是主体(学生)与客体(教师)的统一;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学生)的直接参与,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建立在与客体(教师)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有些美术教师一上课,出示范画后,便开始对照范画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而学生却神情漠然。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的,由于学生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美的成分也有限,影响了他们的接受能力。过早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抑制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1.2忽略学生欣赏心理特征和实际认识水平。美术欣赏课适当增加一些欣赏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但是往往有些教师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略了学生欣赏心理特征和实际认识水平,尽管准备的内容有丰富的趣味性但是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甚至看不懂。
1.3欣赏课上,教师只赏不画或只画不赏。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只赏不画,获只画不赏,都是不可取的,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储存积累,影响他们美术实践的动手能力和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1.4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忽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其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由此可见,要求欣赏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会正确的评价方法,成为一个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的观赏者,比了解艺术家的奇闻趣事和背景来得更为重要。有的老师在介绍画家的作品时,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而涉及作品的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他们只注重内容的趣味性,而忽视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1.5欣赏课教学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入课堂,许多教师把本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做进了课件,本来可以直接利用的图片资料,也统统坐进电脑里。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不变的课件是不适合不同的班级使用的。因为学生的特点、教学情境是不同的。教师忽视了这种情况,整堂课的教学就会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从而偏离教学目的。
2克服美术欣赏教学误区的对策
2.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一是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二是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钟,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色调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洋洋的,还是冷冰冰的;是明亮的,还是阴暗的?给你的感觉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在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三是转化教学形式,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欣赏评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一是课前对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想性的趣味性。二是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三是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2.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专题欣赏时安排动手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如在上民间泥塑欣赏课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都盯着自己桌上的泥巴,有好几个好动的早已拿在手上把玩起来,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2.4逐步提高学生对美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一是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易于操作的欣赏程序指导教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虽然语言能力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当美术老师发现学生在美术课上由于语言能力低下,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表达时,也应当把语言能力的培养看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它作品,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三是以“我”为中心开展讨论。如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由你来你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等。然后再开展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宽松的讨论环境,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5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CAI教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欣赏教学,突破传统钓视听感受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如欣赏敦煌壁画时可先采用录像播放概貌,再用幻灯进行重点、局部观看,还可以用投影仪对内容、形式进行分析。二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如在欣赏建筑《江南园林》时,配以江南丝竹的背景乐曲,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好地体验其韵味,加深记忆。三是设计交互性良好的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条件的练习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误区;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审美感受能力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违背美术欣赏教学规律的一些误区。
下面笔者就美术欣赏教学中潜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揭示,从理性上进行剖析,同时尝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矫正策略,与同行切磋。
1美术欣赏教学的误区
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忽略主体(学生)与客体(教师)的联系。美术欣赏是主体(学生)与客体(教师)的统一;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学生)的直接参与,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建立在与客体(教师)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有些美术教师一上课,出示范画后,便开始对照范画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而学生却神情漠然。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的,由于学生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美的成分也有限,影响了他们的接受能力。过早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抑制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1.2忽略学生欣赏心理特征和实际认识水平。美术欣赏课适当增加一些欣赏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但是往往有些教师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略了学生欣赏心理特征和实际认识水平,尽管准备的内容有丰富的趣味性但是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甚至看不懂。
1.3欣赏课上,教师只赏不画或只画不赏。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只赏不画,获只画不赏,都是不可取的,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储存积累,影响他们美术实践的动手能力和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1.4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忽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其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由此可见,要求欣赏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会正确的评价方法,成为一个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的观赏者,比了解艺术家的奇闻趣事和背景来得更为重要。有的老师在介绍画家的作品时,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而涉及作品的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他们只注重内容的趣味性,而忽视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1.5欣赏课教学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入课堂,许多教师把本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做进了课件,本来可以直接利用的图片资料,也统统坐进电脑里。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不变的课件是不适合不同的班级使用的。因为学生的特点、教学情境是不同的。教师忽视了这种情况,整堂课的教学就会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从而偏离教学目的。
2克服美术欣赏教学误区的对策
2.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一是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二是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钟,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色调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洋洋的,还是冷冰冰的;是明亮的,还是阴暗的?给你的感觉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在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三是转化教学形式,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欣赏评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一是课前对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想性的趣味性。二是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三是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2.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专题欣赏时安排动手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如在上民间泥塑欣赏课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都盯着自己桌上的泥巴,有好几个好动的早已拿在手上把玩起来,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2.4逐步提高学生对美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一是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易于操作的欣赏程序指导教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虽然语言能力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当美术老师发现学生在美术课上由于语言能力低下,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表达时,也应当把语言能力的培养看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它作品,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三是以“我”为中心开展讨论。如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由你来你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等。然后再开展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宽松的讨论环境,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5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CAI教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欣赏教学,突破传统钓视听感受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如欣赏敦煌壁画时可先采用录像播放概貌,再用幻灯进行重点、局部观看,还可以用投影仪对内容、形式进行分析。二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如在欣赏建筑《江南园林》时,配以江南丝竹的背景乐曲,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好地体验其韵味,加深记忆。三是设计交互性良好的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条件的练习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进行美术欣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