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阶》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讲述了一位父亲辛劳一生为家庭造了一所九级台阶新房子的故事。它虽是小说,但更像散文。全文不以故事性见长,并无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是通过淡化情节、强化细节的手法塑造人物。本文语淡情浓,文短韵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它所涉及的一些价值观念极具教育意义。面对这样一篇好文章,笔者就在琢磨如何突破以前四平八稳的教学思路,上出新意、上出味道。
一、挈领全文,引领学生视线
大凡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都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勾连和思路的清晰。但是,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因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优秀的教学设计应给学生一种整体感,而不能将文章割裂。因此,笔者引领学生抓准文中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梳理父亲和台阶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笔者的设计有这样几大板块。
第一板块:走近台阶——初识父亲。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对此,笔者在黑板的左边写上“父亲”,右边写上“台阶”,中间画上横线,让学生找适当的词描述父亲和台阶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此设计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进而学会用文中提纲挈领式的语句来梳理文章脉络。
在了解情节后,再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盖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准备造高台阶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笔者本着问题引领教学的思想设计了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了刻画父亲这个形象,主要围绕哪几个问题展开。
第二板块:学生来导演——聚焦父亲。在学生对文本和父亲有了初步认识后,笔者设计了这一板块。在这个板块当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间老师播放的那段视频,运用视频中表现父亲的手法,做回导演,以本文为素材,为《父亲》一歌配上mtv画面,并简要陈述理由。
此处设计主要想训练学生选择性阅读的能力、细节描写的欣赏能力和将文字转换成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父亲”这个形象,会使讨论更深入、细致,使讨论出的的形象更鲜活丰富。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旨,理解父亲的形象,笔者紧接着提问:“大家拍摄的视频大多以父亲的画面为主,从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劳坚韧、淳朴谦卑、甘于奉献的父亲。那么,文章主要是以描写父亲为主,为什么本文最终却以“台阶”为题?”以此,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主旨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三板块:博客论坛——评说父亲。在这个版块当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假设我把你们刚才导演的mtv上传到博客,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其中有位网友发了这么一个帖子:‘这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为了实现九级台阶的梦想辛劳一生。梦想实现后,父亲得到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他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呢?’如果你想跟帖,你会发表什么评论?”
此处设计旨在通过群体讨论进行价值观引导和生活态度的教育,并使学生对父亲人物性格及小说思想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具体来说,讨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父辈身上的高贵品质。
第四版块:回望台阶——抒写父亲。在这个板块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文中台阶象征父亲。请模仿本文,为你的父亲选择一个家常化的喻象,再现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要求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这一环节旨在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写作教学进行能力拓展训练。
二、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是一种创意、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智慧,所以,问题设计的形式应力求新颖。
例如,在“学生来导演——聚焦父亲”板块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请你来做一回导演,为《台阶》中的父亲拍摄一组表现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镜头,你会抓住什么样的细节、选取什么样的画面呢。再如,在“博客论坛——评说父亲”板块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位勤劳善良的父亲,为了实现九级台阶的梦想,可以说是倾其一生,辛劳一生。但是,梦想实现后,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他这样做值得吗?”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的问题老是以旧面孔呈现,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改变形式,全新包装,则会给学生新颖别致的感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三、“情”筑阶石,触动学生心灵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的第一步。富有情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直击学生内心世界。所以,在课间,笔者首先播放了音乐视频——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贴近文中的人物,学生易被这种情境感染。在播放过程中,可抛出一个调动学生情感的问题: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父亲。这种情境创设,可为学习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既然开头以“情”开始,收尾就应以“情”结束。笔者以原创小诗《赠父亲》来表达对天下所有父亲的敬意作为本文的教学结束语:
是谁,用勤劳的双手,
为我们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园?
是谁,用遒劲的臂膀,
为我们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是您,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
春夏秋冬,日月轮转,
时光的痕迹,悄悄爬上您的脸庞;
风雨的磨砺,使您一生饱经沧桑。
您是那黄牛,播种希望;
您是那台阶,坚韧顽强;
您是那阳光,沐浴我们,照亮心房!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身体安康,幸福绵长。
整首小诗中渗透着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样动情的结束可让学生体悟父亲深沉的爱,也可使学生获得一些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当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多问题都不能做到完美的解决。
例如,本篇小说篇幅很长,如何在短短40分钟内,既让学生有整体感,又将重点呈现出来,就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又如,有些问题设置过难,课堂气氛有时不够活跃,显得沉闷有余,激情不足。如何让学生高效地自主合作,释放自己,引发激情,仍需思考。再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能否进行有效评价,尤其是面对脱离教师预想的答案时,能否及时巧妙引导。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的主编雷玲说:“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总结,使教学更加游刃有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的精彩。
一、挈领全文,引领学生视线
大凡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都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勾连和思路的清晰。但是,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因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优秀的教学设计应给学生一种整体感,而不能将文章割裂。因此,笔者引领学生抓准文中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梳理父亲和台阶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笔者的设计有这样几大板块。
第一板块:走近台阶——初识父亲。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对此,笔者在黑板的左边写上“父亲”,右边写上“台阶”,中间画上横线,让学生找适当的词描述父亲和台阶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此设计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进而学会用文中提纲挈领式的语句来梳理文章脉络。
在了解情节后,再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盖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准备造高台阶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笔者本着问题引领教学的思想设计了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了刻画父亲这个形象,主要围绕哪几个问题展开。
第二板块:学生来导演——聚焦父亲。在学生对文本和父亲有了初步认识后,笔者设计了这一板块。在这个板块当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间老师播放的那段视频,运用视频中表现父亲的手法,做回导演,以本文为素材,为《父亲》一歌配上mtv画面,并简要陈述理由。
此处设计主要想训练学生选择性阅读的能力、细节描写的欣赏能力和将文字转换成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父亲”这个形象,会使讨论更深入、细致,使讨论出的的形象更鲜活丰富。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旨,理解父亲的形象,笔者紧接着提问:“大家拍摄的视频大多以父亲的画面为主,从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劳坚韧、淳朴谦卑、甘于奉献的父亲。那么,文章主要是以描写父亲为主,为什么本文最终却以“台阶”为题?”以此,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主旨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三板块:博客论坛——评说父亲。在这个版块当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假设我把你们刚才导演的mtv上传到博客,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其中有位网友发了这么一个帖子:‘这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为了实现九级台阶的梦想辛劳一生。梦想实现后,父亲得到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他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呢?’如果你想跟帖,你会发表什么评论?”
此处设计旨在通过群体讨论进行价值观引导和生活态度的教育,并使学生对父亲人物性格及小说思想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具体来说,讨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父辈身上的高贵品质。
第四版块:回望台阶——抒写父亲。在这个板块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文中台阶象征父亲。请模仿本文,为你的父亲选择一个家常化的喻象,再现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要求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这一环节旨在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写作教学进行能力拓展训练。
二、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是一种创意、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智慧,所以,问题设计的形式应力求新颖。
例如,在“学生来导演——聚焦父亲”板块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请你来做一回导演,为《台阶》中的父亲拍摄一组表现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镜头,你会抓住什么样的细节、选取什么样的画面呢。再如,在“博客论坛——评说父亲”板块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位勤劳善良的父亲,为了实现九级台阶的梦想,可以说是倾其一生,辛劳一生。但是,梦想实现后,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他这样做值得吗?”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的问题老是以旧面孔呈现,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改变形式,全新包装,则会给学生新颖别致的感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三、“情”筑阶石,触动学生心灵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的第一步。富有情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直击学生内心世界。所以,在课间,笔者首先播放了音乐视频——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贴近文中的人物,学生易被这种情境感染。在播放过程中,可抛出一个调动学生情感的问题: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父亲。这种情境创设,可为学习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既然开头以“情”开始,收尾就应以“情”结束。笔者以原创小诗《赠父亲》来表达对天下所有父亲的敬意作为本文的教学结束语:
是谁,用勤劳的双手,
为我们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园?
是谁,用遒劲的臂膀,
为我们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是您,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
春夏秋冬,日月轮转,
时光的痕迹,悄悄爬上您的脸庞;
风雨的磨砺,使您一生饱经沧桑。
您是那黄牛,播种希望;
您是那台阶,坚韧顽强;
您是那阳光,沐浴我们,照亮心房!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身体安康,幸福绵长。
整首小诗中渗透着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样动情的结束可让学生体悟父亲深沉的爱,也可使学生获得一些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当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多问题都不能做到完美的解决。
例如,本篇小说篇幅很长,如何在短短40分钟内,既让学生有整体感,又将重点呈现出来,就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又如,有些问题设置过难,课堂气氛有时不够活跃,显得沉闷有余,激情不足。如何让学生高效地自主合作,释放自己,引发激情,仍需思考。再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能否进行有效评价,尤其是面对脱离教师预想的答案时,能否及时巧妙引导。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的主编雷玲说:“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总结,使教学更加游刃有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