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六次大灭绝》是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最为著名的环保话题作品,被读者称为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伊丽莎白·科尔伯特通过原始事件中的五次大灭绝,在引领读者回顾这些灾难性事件的同时,使读者意识到人类正在引发又一次新的大灭绝时代的到来。本文通过分析《第六次大灭绝》中典型物种所经历的灭绝实践,追溯其被灭绝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导致物种第六次大灭绝的思想作用,警醒读者要坚决抵制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关键词: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第六次大灭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第六次大灭绝》作为非虚构小说,在撰写新闻报道的同时引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使读者在面对枯燥的数据之时,更能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读者能够对新闻所报道之事件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作家对现实社会事件的真实感受。《第六次大灭绝》的出版在非虚构小说界大受欢迎,被《纽约时报》授予“年度十大好书”称号,被《经济学人》、《财富》、《华尔街日报》等权威杂志被评为年度佳作。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经过调研,出版了“译文纪实”系列丛书,一经面世,顿时在中国的文学界引起了非虚构纪实文学的热议,满足了中国读者对美国纪实文学的渴望。
一.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和《第六次大灭绝》
《第六次大灭绝》的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调研工作,她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科普作家,身兼《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写作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同时不乏辛辣的幽默感,她善于观察,并且逻辑清晰,描述生动,因此深受美国民众的欢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曾经出版《灾变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等作品,其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观察力和社会生态前沿意识深受读者的喜爱,将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称之为是最有生态使命感的文学作家,毫无为过。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为使她的科普作品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曾经亲临全球生态现场,运用强有力的数据加以支撑,与自己对于生物界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加之时代变迁所产生的新锐的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于2014年为读者撰写了现代版的《寂静的春天》——《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The Sixth Extingction-An Unnatural History)。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在欧美社会乃至中国社会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媒体的追捧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为读者展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中生态环境的一个整体轮廓,那就是,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寻常的科技时代,生活的便利、安逸的生活条件无处不在,但是我们正在悄无声息地经历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而2019年11月,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更是印证了第六次物种的大灭绝时代已然到来。澳大利亚丛林大火火势蔓延迅速,天空被血色所笼罩,澳大利亚民众已经纷纷逃离家园。据发稿为止,这场丛林大火已经足足燃烧了3个多月,其燃烧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人员的死亡和失踪,还有5亿多只动物被烧焦成灰炭,天空中硝烟弥漫,动物们尸横遍野,这里的一切都让人类触目惊心。而且,对于那些原本就要濒临灭绝的物种,这场大火更是断送了它们活下去的希望。考拉生性迟缓、动作笨拙,深受全球人民的喜爱,但在这次丛林大火的吞噬中,25000多只考拉成为了它们最后的家园,在这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大火将考拉推向了即将灭绝的边缘。袋鼠体型高大,以其奔跑速度著称,但它们也同样难逃厄运。丛林大火蔓延至澳大利亚第三大岛袋鼠岛,烧毁了约15万公顷的森林,袋鼠死亡的数量难以想象。在这场大火之中,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物种,都在经历着濒临灭绝的边缘。澳大利亚的民众痛失一切,一时间成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天空被血色浸染,吞噬着澳大利亚人民的希望。
通过细细品读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书中的生态智慧,结合2019年11月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案例分析,使读者也能像科学家、生物学家一样生态意识油然而生,我們也逐渐意识到当前所发生的第六次大灭绝,追溯其根源,就在我们人类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隐隐作祟。《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一共由十三个章节组成,在书中,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为读者呈现了生物灭绝的迹象,物种消失在支离破碎的亚马逊雨林之中,消失在温度急剧升高的安第斯山上,消失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之中,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人类还没有意识到物种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灭绝,人类要是依然对此无动于衷的话,那么物种的灭绝就会发生在民众家园中。
二.“进化论”和“突变论”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一共由十三个章节构成,前部分主要向读者展现了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晚期和白垩纪末期物种所经历的五次大灭绝。在这五次大灭绝时期,“一大类曾经占据支配地位的生物可能彻底消失,或者降级为次要角色,几乎就像是整个地球正在经历一场大换角。这类大规模的物种消失令古生物学家们推测,在物种大灭绝事件中——除了所谓的五次大灭绝之外,还有很多次规模较小的类似事件——通常的生存法则不再奏效。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如此剧烈或如此迅速,抑或既剧烈又迅速,以至于演化的脚步完全跟不上。事实上,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用来对付生存威胁的性状,反而可能在这种极端异常的环境中成为致命因素。”[1]19-20在《第六次大灭绝》中,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敢于打破物种起源和灭绝的生物学思维定式,在书中,不断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类在思维上、行动上给其他物种所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影响。在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看来,查尔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已经难以解释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生物进化理论着重强调演变和进化的概念,用于解释物种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也就是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进化过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对于物种研究的过程中虽然重要,但是却忽略了人类在地球的生活轨迹对生物物种所造成的影响,巧妙地规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对物种所造成的灭绝性的灾难,致使生物进化论长期以来成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开脱罪行的工具。达尔文认为,物种的演变和进化是经过自然选择所完成的,在这期间,物种之间的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将人类完全孤立于自然界的活动之外,忽视了人类碳足迹对生态整体系统的重要作用,因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受到了乔治·居维叶(Cuvier Geroge 1769-1832)的“灾变论”(Catastrophism;Convulsionism)的强烈抨击。根据居维叶的理论,他认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或者生物物种的变化可以归结为突然地、迅速地并且是具有灾难性地。在居维叶看来,地球经常遭受着灾难性的变化,例如海洋的干涸、火山爆发、洪水成灾和气候的极端变化,在这种急剧的自然生态变化之下,生物物种也在承受灭顶之灾。在美洲乳齿象灭绝的事件中,居维叶的“突变论”得到了印证。美洲乳齿象的灭绝也毁灭了猛犸和大地懒,如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巨型动物群大灭绝(megafauna extiction)。然而,居维叶也忽略了人类在此次生物大灭绝中的作用,没有注意到其实巨型动物群的大灭绝与人类的扩张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且越来越多生物学者和地质学者更倾向于人类的扩张与生物灭绝的紧密关系。 三.《第六次大灭绝》的生态主题——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抨击
在读者细细品读《第六次大灭绝》之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生物物种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整部纪实小说科学、严谨,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临全球生态现场,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运用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描述着自己的全球生态现场的所见所闻,向读者传达着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感悟,使读者能够简单、容易地了解生态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揭示这书中要传达的生态主题,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对全球生态的破坏无处不在,第六次大灭绝的幕后操手便是人類自己,而人类也正在自食其果。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第七章《落酸》中,提到了多孔鹿角珊瑚的灭绝,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精彩的事物”之一,珊瑚礁已经在逐渐的消亡,原本璀璨夺目的珊瑚礁已经变成了碎珊瑚粒,小的如同弹珠一般,大的如同鹅卵石的大小。多孔鹿角珊瑚的灭绝使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的“海洋酸化”理论得到了印证。在工业化时代,工厂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有些工厂甚至计划将烟囱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且注入海洋,以便于其排放污染物。经过肯·卡尔代拉的精密计算,在人类正常活动之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对海洋酸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非常的惊人了。海洋生物对于海洋的生活环境要求十分严格,海洋酸碱度的不平衡,最受影响的就是珊瑚礁以及连带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虫通过碳酸钙而形成骨骼,最终聚集而成美丽的珊瑚礁,珊瑚礁进而成为海洋生物的庇护所,为鱼类等物种提供了栖身之所。而海洋的酸化,直接溶解了形成珊瑚礁的碳酸钙,“缺钙”的珊瑚礁慢慢形成白化,最终消失在海洋之中。
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宰之下,人类妄想对自然肆意破坏,为了人类一己的私利,对自然的整体生态系统强加干涉,最终造成了海洋酸化,这种对自然灾难性的破坏显然无法弥补。此外,人类在满足对自己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过度使用化学肥料,使农作品经历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被酸化的农产品被人类所食用,酸化物质正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人类的身体。土壤的酸化,长久以来,会使土地寸草不生,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类食物链的断裂。
四.结语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秉承着生态责任感,肩负着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生态使命,亲历全球生态现场,运用生动的话语,简明扼要的生态理论、生物理论、地质理论,向读者展现了人类所看不到的生态变化,警醒着人类第六次大灭绝时代正在悄无声息地到来,而第六次大灭绝与以往不同,现代社会的大灭绝为人类的扩张行为,人类对自然的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息息相关。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言辞之间严厉地抨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更是以“灭绝事件也许就发生在你家后院”来警示人类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而唤醒人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M].叶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王蕾.美国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出版发行及对生态文化体系建构的启示——兼论《汤姆斯河》[J].出版广角,2017(11):59-61.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第六次大灭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第六次大灭绝》作为非虚构小说,在撰写新闻报道的同时引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使读者在面对枯燥的数据之时,更能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读者能够对新闻所报道之事件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作家对现实社会事件的真实感受。《第六次大灭绝》的出版在非虚构小说界大受欢迎,被《纽约时报》授予“年度十大好书”称号,被《经济学人》、《财富》、《华尔街日报》等权威杂志被评为年度佳作。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经过调研,出版了“译文纪实”系列丛书,一经面世,顿时在中国的文学界引起了非虚构纪实文学的热议,满足了中国读者对美国纪实文学的渴望。
一.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和《第六次大灭绝》
《第六次大灭绝》的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调研工作,她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科普作家,身兼《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写作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同时不乏辛辣的幽默感,她善于观察,并且逻辑清晰,描述生动,因此深受美国民众的欢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曾经出版《灾变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等作品,其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观察力和社会生态前沿意识深受读者的喜爱,将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称之为是最有生态使命感的文学作家,毫无为过。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为使她的科普作品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曾经亲临全球生态现场,运用强有力的数据加以支撑,与自己对于生物界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加之时代变迁所产生的新锐的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于2014年为读者撰写了现代版的《寂静的春天》——《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The Sixth Extingction-An Unnatural History)。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在欧美社会乃至中国社会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媒体的追捧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为读者展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中生态环境的一个整体轮廓,那就是,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寻常的科技时代,生活的便利、安逸的生活条件无处不在,但是我们正在悄无声息地经历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而2019年11月,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更是印证了第六次物种的大灭绝时代已然到来。澳大利亚丛林大火火势蔓延迅速,天空被血色所笼罩,澳大利亚民众已经纷纷逃离家园。据发稿为止,这场丛林大火已经足足燃烧了3个多月,其燃烧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人员的死亡和失踪,还有5亿多只动物被烧焦成灰炭,天空中硝烟弥漫,动物们尸横遍野,这里的一切都让人类触目惊心。而且,对于那些原本就要濒临灭绝的物种,这场大火更是断送了它们活下去的希望。考拉生性迟缓、动作笨拙,深受全球人民的喜爱,但在这次丛林大火的吞噬中,25000多只考拉成为了它们最后的家园,在这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大火将考拉推向了即将灭绝的边缘。袋鼠体型高大,以其奔跑速度著称,但它们也同样难逃厄运。丛林大火蔓延至澳大利亚第三大岛袋鼠岛,烧毁了约15万公顷的森林,袋鼠死亡的数量难以想象。在这场大火之中,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物种,都在经历着濒临灭绝的边缘。澳大利亚的民众痛失一切,一时间成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天空被血色浸染,吞噬着澳大利亚人民的希望。
通过细细品读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书中的生态智慧,结合2019年11月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案例分析,使读者也能像科学家、生物学家一样生态意识油然而生,我們也逐渐意识到当前所发生的第六次大灭绝,追溯其根源,就在我们人类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隐隐作祟。《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一共由十三个章节组成,在书中,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为读者呈现了生物灭绝的迹象,物种消失在支离破碎的亚马逊雨林之中,消失在温度急剧升高的安第斯山上,消失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之中,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人类还没有意识到物种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灭绝,人类要是依然对此无动于衷的话,那么物种的灭绝就会发生在民众家园中。
二.“进化论”和“突变论”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一共由十三个章节构成,前部分主要向读者展现了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晚期和白垩纪末期物种所经历的五次大灭绝。在这五次大灭绝时期,“一大类曾经占据支配地位的生物可能彻底消失,或者降级为次要角色,几乎就像是整个地球正在经历一场大换角。这类大规模的物种消失令古生物学家们推测,在物种大灭绝事件中——除了所谓的五次大灭绝之外,还有很多次规模较小的类似事件——通常的生存法则不再奏效。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如此剧烈或如此迅速,抑或既剧烈又迅速,以至于演化的脚步完全跟不上。事实上,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用来对付生存威胁的性状,反而可能在这种极端异常的环境中成为致命因素。”[1]19-20在《第六次大灭绝》中,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敢于打破物种起源和灭绝的生物学思维定式,在书中,不断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类在思维上、行动上给其他物种所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影响。在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看来,查尔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已经难以解释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生物进化理论着重强调演变和进化的概念,用于解释物种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也就是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进化过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对于物种研究的过程中虽然重要,但是却忽略了人类在地球的生活轨迹对生物物种所造成的影响,巧妙地规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对物种所造成的灭绝性的灾难,致使生物进化论长期以来成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开脱罪行的工具。达尔文认为,物种的演变和进化是经过自然选择所完成的,在这期间,物种之间的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将人类完全孤立于自然界的活动之外,忽视了人类碳足迹对生态整体系统的重要作用,因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受到了乔治·居维叶(Cuvier Geroge 1769-1832)的“灾变论”(Catastrophism;Convulsionism)的强烈抨击。根据居维叶的理论,他认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或者生物物种的变化可以归结为突然地、迅速地并且是具有灾难性地。在居维叶看来,地球经常遭受着灾难性的变化,例如海洋的干涸、火山爆发、洪水成灾和气候的极端变化,在这种急剧的自然生态变化之下,生物物种也在承受灭顶之灾。在美洲乳齿象灭绝的事件中,居维叶的“突变论”得到了印证。美洲乳齿象的灭绝也毁灭了猛犸和大地懒,如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巨型动物群大灭绝(megafauna extiction)。然而,居维叶也忽略了人类在此次生物大灭绝中的作用,没有注意到其实巨型动物群的大灭绝与人类的扩张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且越来越多生物学者和地质学者更倾向于人类的扩张与生物灭绝的紧密关系。 三.《第六次大灭绝》的生态主题——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抨击
在读者细细品读《第六次大灭绝》之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生物物种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整部纪实小说科学、严谨,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临全球生态现场,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运用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描述着自己的全球生态现场的所见所闻,向读者传达着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感悟,使读者能够简单、容易地了解生态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揭示这书中要传达的生态主题,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对全球生态的破坏无处不在,第六次大灭绝的幕后操手便是人類自己,而人类也正在自食其果。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第七章《落酸》中,提到了多孔鹿角珊瑚的灭绝,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精彩的事物”之一,珊瑚礁已经在逐渐的消亡,原本璀璨夺目的珊瑚礁已经变成了碎珊瑚粒,小的如同弹珠一般,大的如同鹅卵石的大小。多孔鹿角珊瑚的灭绝使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的“海洋酸化”理论得到了印证。在工业化时代,工厂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有些工厂甚至计划将烟囱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且注入海洋,以便于其排放污染物。经过肯·卡尔代拉的精密计算,在人类正常活动之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对海洋酸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非常的惊人了。海洋生物对于海洋的生活环境要求十分严格,海洋酸碱度的不平衡,最受影响的就是珊瑚礁以及连带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虫通过碳酸钙而形成骨骼,最终聚集而成美丽的珊瑚礁,珊瑚礁进而成为海洋生物的庇护所,为鱼类等物种提供了栖身之所。而海洋的酸化,直接溶解了形成珊瑚礁的碳酸钙,“缺钙”的珊瑚礁慢慢形成白化,最终消失在海洋之中。
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宰之下,人类妄想对自然肆意破坏,为了人类一己的私利,对自然的整体生态系统强加干涉,最终造成了海洋酸化,这种对自然灾难性的破坏显然无法弥补。此外,人类在满足对自己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过度使用化学肥料,使农作品经历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被酸化的农产品被人类所食用,酸化物质正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人类的身体。土壤的酸化,长久以来,会使土地寸草不生,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类食物链的断裂。
四.结语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秉承着生态责任感,肩负着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生态使命,亲历全球生态现场,运用生动的话语,简明扼要的生态理论、生物理论、地质理论,向读者展现了人类所看不到的生态变化,警醒着人类第六次大灭绝时代正在悄无声息地到来,而第六次大灭绝与以往不同,现代社会的大灭绝为人类的扩张行为,人类对自然的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息息相关。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言辞之间严厉地抨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更是以“灭绝事件也许就发生在你家后院”来警示人类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而唤醒人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M].叶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王蕾.美国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出版发行及对生态文化体系建构的启示——兼论《汤姆斯河》[J].出版广角,2017(11):59-61.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