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混沌个体(小孩子)的时候,怎样引导他们,给他们赋予一种灵魂,然后让他们的生命世界拥有秩序。
在这个自然的世界里,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秩序。那么,我们心灵的世界是什么带来了秩序呢?孩子们的生命世界是如何成就这种秩序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使一个孩子在遭遇困顿的时候不想自杀?让大家在失恋的时候仍然好好地活着?……这些引领着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能够顽强地活下去,并且活得越来越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主题——生命中的太阳。
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灵中的太阳,如何将爱和自由传递给孩子,这就是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精神起点。
有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是先有父亲还是先有孩子?一种意见是先有父亲;另外一种意见是先有孩子。然而,当我们认为先有父亲后有孩子时,这是在什么意义上面呢?这就是基于现实。可是,我们好像发现了什么问题——如果一个人活到七八十岁却没有小孩,他依然不能当父亲。也就是说,是小孩让他成为了父亲。所以,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是先有孩子后有父亲。换言之,每一个人都是在对象化的实践之中来显现自己的。
这一哲学问题启迪我们:是学生让我们显现为老师,好学生让我们显现为好的老师,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显现为优秀的老师。在英国,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是在我们成为父母亲之后,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成人了。也就是说,在没有成为父母之前,我们就一直是一个儿童,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
幼儿教师提前享受了做父母的角色,让其率先成熟、成长。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要有一种意识,他要能看见孩子内心的需要,要能看到孩子眼睛里的需求,点亮幼儿生命发展的需求。
然而,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还存在众多问题。一是替代性的教育。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帮忙,不管孩子内在需要些什么,要做什么事情,我们马上帮忙完成,这样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教育。二是专制性的教育。从“我”出发,“我”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子,完全按照“我”的需要进行教育。
事实上,教育任何时候都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生命,而是面对一个个真实的鲜活个体。每一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成长印记,带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进入到教师的世界,来到教师的面前。所以,教师不要带着抽象的教育信条面对孩子,一定要进入当下,进入此时此地,进入与孩子的交流之中,要尊重幼儿,激励并提升他们。
幼儿教师任何时候和孩子们在一起,交往的关系都是基础性的关系,幼儿教师要把从父母那儿体验到的爱和自由转移给孩子,带着我们自己,带着鲜活的自己,带着充满爱和智慧的自己进入课堂。
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说过一句话:“游戏就是游戏者游戏着的那个东西。”换言之,游戏并不是什么?并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在玩的过程中让我们玩起来的那个东西。一个人,当没有玩起来的时候,尽管也在玩,但没有真正地在“玩”。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小孩子请我们玩“用凳子来开火车”的游戏,孩子要我们当司机或者当乘客,他在那里很认真地“嘟嘟嘟”,结果我们在后面玩手机,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所以,我们表面上在陪他玩游戏,其实我们在做什么呢?没有玩游戏。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之中,所以只有当我们被转入游戏情境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地在玩游戏。所以,游戏它是主体,而不是游戏者是主体。
游戏当然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看足球:所谓球迷,不管我们是什么身份,是校长,还是总统,去看罗纳尔多踢足球,这个时候在球场上面我们一定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要被游戏游戏着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是在看球。试想,我们在游戏的时候老是想着昨天打牌怎么输了,这个时候就不能作为是看球者,而是作为什么?作为玩牌者,作为家里的老公,作为学校的校长在看球,我们就没有真正地投入在看球的情境之中。足球一定是踢球人和看球人共同构成的一个游戏,看和被看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游戏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一个游戏者的心态去看,设法理解它的好,这就是我们从日常生活里的游戏去理解孩子们。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会主动找我们分享,当孩子叫我们分享的时候,如果我们(大人们)一瓢冷水:“那是什么东西?我现在忙得不行,不要来烦我!”如果这样,孩子火热的心马上就会被浇灭。
什么是幼儿教育?就是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之中,激励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朝向美好的事物。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了美好的事物,他们混沌的生命就自然形成了秩序,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今后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要追求美,要尊重他人,要追求好的东西。
相反,一个从小就没有这种美好体验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内心就是空虚的,也就不懂得欣赏美,不懂得把这种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他人和世界,不懂得尊重他人是美好的追求。所以,这样的人成为一个罪犯是很容易的,只要时机一到,他马上就会变成罪犯。“从人变成兽、变成动物”是转瞬之间的事情。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刘良华有一句名言:“把人变成动物不是对人的伤害,而是对动物的伤害,因为动物没有人这么坏。”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要比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大得多。但是,有些人确实比动物还要差。所以,有些人完全是迷失了人生的价值,他们内心之中已经完全没有了美好。
什么是教育?我们再反过来理解这些犯罪的人,一定是他们年少的时候,在他们人生之中缺少了爱和美的陪伴,缺少了爱和自由的体验。爱是生命中的阳光,爱的陪伴促进孩子生命秩序的成长。教师的胸膛就是孩子的天空,是孩子生命的乐园。
张开你的怀抱,你的怀抱就是孩子的天堂。当我们所教的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去抱一抱他,这就是最好的安抚。有时候,一个拥抱比十句批评都有用。
幼儿刚入园就是2~3岁的孩子,教师要在刚刚入园时根据他们的特点,让他们感受到爱和自由,让他们喜欢上幼儿园。比如,在处理刚入园的孩子喜欢哭闹的问题时,现实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校门一关,父母亲也不要来管,让他尽早的习惯。这种方式当然也很好,但是确实有一点点残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渐进的方式,渐进的方式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让孩子在第一次进来的时候,或者在前几次进来的时候,把幼儿园装扮得多一点卡通的味道,我们园长、我们班主任老师站在前面依次来拥抱、接待每一个孩子。然后幼儿园也尽可能地在一开始不是教他什么东西,让他们多一点点自由和舒适的感觉。其二,让幼儿开始有一个过渡期,有的幼儿园是这样做的,幼儿入园初期只上半天课,先让孩子到幼儿园玩,然后当他们慢慢适应了之后,再延长在园里的时间。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减缓孩子们入园时的焦虑。
在幼儿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离开校园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有这样一个活动呢?教师拥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留下珍贵的、难忘的回忆。
在成都市有这样一所小学,他们第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大概是一百零几个孩子,他们举办了一个活动:让家长们自愿捐一点钱,在学校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捐建了一个亭子,亭子旁边种了一棵树,树的下面埋下一个坛子,坛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装的是酒。坛子的旁边还埋了一个塑料包,塑料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装的就是这些孩子写给20年之后自己的信。
什么叫做生命教育?当一个孩子毕业以后,有一天他受到了欺负,心里不高兴,当他想到要自杀的时候,突然想起当年埋在那里(小学)的酒还没有喝,如果现在自杀,那酒就给别人喝了,是不是?所以,从自私的角度孩子就会想自己至少要坚持到20年后,可是当他坚持到20年后,喝完埋在地下的酒之后,他50岁的时候又想不通了,但又突然想起什么呢?想着既然这么多年都活过来了,再活20年又有什么关系呢?马马虎虎又过了20年。所以,人生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因为你曾经的美好事物的经历而让你的一生有了永远眷恋的家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著名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间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当他在年少的时候,曾经拥有一段美好的、动情的、忘情的经历,不管他今后走出去做什么样的人,当然他今后也有可能犯罪,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犯罪可能和社会的很多东西都相关。但是一个有过美好经历的人,今后他犯罪也会比较文明地犯罪,他不会去犯那种极端恶性的罪,因为他的心中始终留存着美好的印记。
这提醒我们什么?幼儿教育,我们每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孩子的生命之中、人生之中以美好事物的经历,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其余的都是末,这才是本,才是灵魂,才是幼儿教育生命的太阳。
给孩子们以爱和自由,以此来激发他们内心之中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求,来给予他们人生早期以美好事物的经历,让他们在生命开始的时候,能够把第一个圆画好、画健康。这样,他们人生的道路就会良性地循环,他们的圆画得越大,他们就会走得越健康、越充实。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约束、没有画好,那他将来画来画去就会越来越乱。所以,这就是我们再一次来理解幼儿教育的真谛,幼儿教育的价值,或者说作为幼儿教师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个自然的世界里,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秩序。那么,我们心灵的世界是什么带来了秩序呢?孩子们的生命世界是如何成就这种秩序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使一个孩子在遭遇困顿的时候不想自杀?让大家在失恋的时候仍然好好地活着?……这些引领着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能够顽强地活下去,并且活得越来越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主题——生命中的太阳。
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灵中的太阳,如何将爱和自由传递给孩子,这就是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精神起点。
有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是先有父亲还是先有孩子?一种意见是先有父亲;另外一种意见是先有孩子。然而,当我们认为先有父亲后有孩子时,这是在什么意义上面呢?这就是基于现实。可是,我们好像发现了什么问题——如果一个人活到七八十岁却没有小孩,他依然不能当父亲。也就是说,是小孩让他成为了父亲。所以,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是先有孩子后有父亲。换言之,每一个人都是在对象化的实践之中来显现自己的。
这一哲学问题启迪我们:是学生让我们显现为老师,好学生让我们显现为好的老师,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显现为优秀的老师。在英国,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是在我们成为父母亲之后,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成人了。也就是说,在没有成为父母之前,我们就一直是一个儿童,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
幼儿教师提前享受了做父母的角色,让其率先成熟、成长。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要有一种意识,他要能看见孩子内心的需要,要能看到孩子眼睛里的需求,点亮幼儿生命发展的需求。
然而,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还存在众多问题。一是替代性的教育。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帮忙,不管孩子内在需要些什么,要做什么事情,我们马上帮忙完成,这样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教育。二是专制性的教育。从“我”出发,“我”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子,完全按照“我”的需要进行教育。
事实上,教育任何时候都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生命,而是面对一个个真实的鲜活个体。每一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成长印记,带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进入到教师的世界,来到教师的面前。所以,教师不要带着抽象的教育信条面对孩子,一定要进入当下,进入此时此地,进入与孩子的交流之中,要尊重幼儿,激励并提升他们。
幼儿教师任何时候和孩子们在一起,交往的关系都是基础性的关系,幼儿教师要把从父母那儿体验到的爱和自由转移给孩子,带着我们自己,带着鲜活的自己,带着充满爱和智慧的自己进入课堂。
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说过一句话:“游戏就是游戏者游戏着的那个东西。”换言之,游戏并不是什么?并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在玩的过程中让我们玩起来的那个东西。一个人,当没有玩起来的时候,尽管也在玩,但没有真正地在“玩”。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小孩子请我们玩“用凳子来开火车”的游戏,孩子要我们当司机或者当乘客,他在那里很认真地“嘟嘟嘟”,结果我们在后面玩手机,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所以,我们表面上在陪他玩游戏,其实我们在做什么呢?没有玩游戏。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之中,所以只有当我们被转入游戏情境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地在玩游戏。所以,游戏它是主体,而不是游戏者是主体。
游戏当然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看足球:所谓球迷,不管我们是什么身份,是校长,还是总统,去看罗纳尔多踢足球,这个时候在球场上面我们一定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要被游戏游戏着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是在看球。试想,我们在游戏的时候老是想着昨天打牌怎么输了,这个时候就不能作为是看球者,而是作为什么?作为玩牌者,作为家里的老公,作为学校的校长在看球,我们就没有真正地投入在看球的情境之中。足球一定是踢球人和看球人共同构成的一个游戏,看和被看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游戏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一个游戏者的心态去看,设法理解它的好,这就是我们从日常生活里的游戏去理解孩子们。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会主动找我们分享,当孩子叫我们分享的时候,如果我们(大人们)一瓢冷水:“那是什么东西?我现在忙得不行,不要来烦我!”如果这样,孩子火热的心马上就会被浇灭。
什么是幼儿教育?就是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之中,激励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朝向美好的事物。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了美好的事物,他们混沌的生命就自然形成了秩序,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今后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要追求美,要尊重他人,要追求好的东西。
相反,一个从小就没有这种美好体验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内心就是空虚的,也就不懂得欣赏美,不懂得把这种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他人和世界,不懂得尊重他人是美好的追求。所以,这样的人成为一个罪犯是很容易的,只要时机一到,他马上就会变成罪犯。“从人变成兽、变成动物”是转瞬之间的事情。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刘良华有一句名言:“把人变成动物不是对人的伤害,而是对动物的伤害,因为动物没有人这么坏。”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要比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大得多。但是,有些人确实比动物还要差。所以,有些人完全是迷失了人生的价值,他们内心之中已经完全没有了美好。
什么是教育?我们再反过来理解这些犯罪的人,一定是他们年少的时候,在他们人生之中缺少了爱和美的陪伴,缺少了爱和自由的体验。爱是生命中的阳光,爱的陪伴促进孩子生命秩序的成长。教师的胸膛就是孩子的天空,是孩子生命的乐园。
张开你的怀抱,你的怀抱就是孩子的天堂。当我们所教的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去抱一抱他,这就是最好的安抚。有时候,一个拥抱比十句批评都有用。
幼儿刚入园就是2~3岁的孩子,教师要在刚刚入园时根据他们的特点,让他们感受到爱和自由,让他们喜欢上幼儿园。比如,在处理刚入园的孩子喜欢哭闹的问题时,现实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校门一关,父母亲也不要来管,让他尽早的习惯。这种方式当然也很好,但是确实有一点点残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渐进的方式,渐进的方式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让孩子在第一次进来的时候,或者在前几次进来的时候,把幼儿园装扮得多一点卡通的味道,我们园长、我们班主任老师站在前面依次来拥抱、接待每一个孩子。然后幼儿园也尽可能地在一开始不是教他什么东西,让他们多一点点自由和舒适的感觉。其二,让幼儿开始有一个过渡期,有的幼儿园是这样做的,幼儿入园初期只上半天课,先让孩子到幼儿园玩,然后当他们慢慢适应了之后,再延长在园里的时间。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减缓孩子们入园时的焦虑。
在幼儿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离开校园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有这样一个活动呢?教师拥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留下珍贵的、难忘的回忆。
在成都市有这样一所小学,他们第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大概是一百零几个孩子,他们举办了一个活动:让家长们自愿捐一点钱,在学校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捐建了一个亭子,亭子旁边种了一棵树,树的下面埋下一个坛子,坛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装的是酒。坛子的旁边还埋了一个塑料包,塑料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装的就是这些孩子写给20年之后自己的信。
什么叫做生命教育?当一个孩子毕业以后,有一天他受到了欺负,心里不高兴,当他想到要自杀的时候,突然想起当年埋在那里(小学)的酒还没有喝,如果现在自杀,那酒就给别人喝了,是不是?所以,从自私的角度孩子就会想自己至少要坚持到20年后,可是当他坚持到20年后,喝完埋在地下的酒之后,他50岁的时候又想不通了,但又突然想起什么呢?想着既然这么多年都活过来了,再活20年又有什么关系呢?马马虎虎又过了20年。所以,人生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因为你曾经的美好事物的经历而让你的一生有了永远眷恋的家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著名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间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当他在年少的时候,曾经拥有一段美好的、动情的、忘情的经历,不管他今后走出去做什么样的人,当然他今后也有可能犯罪,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犯罪可能和社会的很多东西都相关。但是一个有过美好经历的人,今后他犯罪也会比较文明地犯罪,他不会去犯那种极端恶性的罪,因为他的心中始终留存着美好的印记。
这提醒我们什么?幼儿教育,我们每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孩子的生命之中、人生之中以美好事物的经历,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其余的都是末,这才是本,才是灵魂,才是幼儿教育生命的太阳。
给孩子们以爱和自由,以此来激发他们内心之中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求,来给予他们人生早期以美好事物的经历,让他们在生命开始的时候,能够把第一个圆画好、画健康。这样,他们人生的道路就会良性地循环,他们的圆画得越大,他们就会走得越健康、越充实。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约束、没有画好,那他将来画来画去就会越来越乱。所以,这就是我们再一次来理解幼儿教育的真谛,幼儿教育的价值,或者说作为幼儿教师的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