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转变陈旧、低效的教学方式,倡导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被很多一线教师所运用。"导学案"能起到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学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作用。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应从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设计"导学案"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使用"导学案",发挥其导学功能。【关键词】导学案;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55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为参照,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通过"导学"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设计导学案
1、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首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自问、自练、自悟的方法和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技能(会学)的统一,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形成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第三,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从学生的认知体验去感知教材,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编制的"导学案"应具有适当的弹性,以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有效整合多种学习资源
地理"导学案"是对学生手头现有各种学习资源,如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和同步伴你学(练习册)等有效整合的一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利用手头资料进行自主、、高效、创新学习的"线路图"。它不是多种教辅资料内容的拼凑与堆砌,而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创作;它不是靠大量补充材料、习题来进行"填鸭式"灌输和题海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对所生成的质疑和所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发展性训练。
3、合理控制学习内容和教学容量
地理"导学案"的现实操作情况普遍是当堂发、当堂用,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学、思考和展示、评价,就要求在课时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做必要的量化。"课前预习"部分,可以采用挖空的形式,把课时的重点知识梳理详细且覆盖到位;也可以采用纲要式树枝状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容不可太多、太难。"互动探究"部分,是课时导学案设计的重要栏目,以师生活动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加工成"源于课本、立于图像、基于问题、逐次引领"的探究活动,原则上只配一幅地图,设问以3-4个为宜。"交流展示"部分,在互动探究的基础上,结合以问题链为线索的地理图像探究展示,所设任务以1-2个为宜,通过交流互动,精讲点拨加以达成。"巩固练习"部分,本部分为当堂达标检测题,紧扣课本双基、突出重点编制,一般选择题3题,为单独成题,增加覆盖面,读图思考题1题。
4、有序设置互动探究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征,把问题设计成串,引导学生进行互动,问题与互动是构成导学案组织流程的基本要素。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提示,创设情境,配以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对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中,生物的多样性、古老性和独特性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设计问题串:澳大利亚目前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澳大利亚所处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大陆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又有广阔的海洋将其远隔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有何影响。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有助于解惑,而且利于深化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例如,进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探究,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你能看出全球气温哪儿高,哪儿低?有没有规律;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儿,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还是更弯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这样有层次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会不断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强的得到"挑战";学习能力一般的受到激励;学习能力薄弱的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充分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一种预设,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导学案去引导学生,促进其生成并充分利用其生成。
1、"导学案"与教材结合使用
"导学案"重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提供材料和指导。而部分教师往往丢开课本,按照"导学案"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把"导学案"单纯当作以知识为线索的学习提纲,就失去了"导学案"的意义。教材不仅是概念、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使用导学案时不忘联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不忘提醒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听讲时不忘提醒学生记录和总结归纳,从而提高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与整体反馈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必要时要有一定指导方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恰当而积极的评价,时间充裕时,采用详细批阅,或者小组长批阅;也可以把学生的预习作业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大家加以评价。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以上多种途经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加以讲解。在课后阶段,对"导学案"进行整体反馈,可以通过检查、批改手段,除了判断对错、完整性;还要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和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
"导学案"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以问题交流与互动探究为纽带的思维对话型课堂。课堂上,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要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带着思维走向小组、走向班级,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以及困惑的思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构建和谐的、思维的对话,让学生思维能展示得完整、深刻,通过追问、互评等方法,将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在对话中逐步培养学生论证式应答习惯,促进学生主体认知与情感的健康发展。
4、"导学案"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导学案"不仅起着沟通"教"与"学"的纽带,还承担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精心编制的"导学案"能扩充课堂知识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导学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可以用"导学案"来导学,再辅助以多媒体(动画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现象直观化,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便于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单一使用"导学案"导学效果好。
5、"导学案"为学生总结反思留空间
"导学案"应留有余地,指导学生在课后对课本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如主要方法、规律总结、疑惑问题的整理和探究等,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导学案"导学能够减轻教师课堂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科学设计"导学案",充分有效地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为参照,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通过"导学"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设计导学案
1、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首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自问、自练、自悟的方法和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技能(会学)的统一,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形成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第三,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从学生的认知体验去感知教材,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编制的"导学案"应具有适当的弹性,以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有效整合多种学习资源
地理"导学案"是对学生手头现有各种学习资源,如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和同步伴你学(练习册)等有效整合的一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利用手头资料进行自主、、高效、创新学习的"线路图"。它不是多种教辅资料内容的拼凑与堆砌,而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创作;它不是靠大量补充材料、习题来进行"填鸭式"灌输和题海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对所生成的质疑和所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发展性训练。
3、合理控制学习内容和教学容量
地理"导学案"的现实操作情况普遍是当堂发、当堂用,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学、思考和展示、评价,就要求在课时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做必要的量化。"课前预习"部分,可以采用挖空的形式,把课时的重点知识梳理详细且覆盖到位;也可以采用纲要式树枝状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容不可太多、太难。"互动探究"部分,是课时导学案设计的重要栏目,以师生活动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加工成"源于课本、立于图像、基于问题、逐次引领"的探究活动,原则上只配一幅地图,设问以3-4个为宜。"交流展示"部分,在互动探究的基础上,结合以问题链为线索的地理图像探究展示,所设任务以1-2个为宜,通过交流互动,精讲点拨加以达成。"巩固练习"部分,本部分为当堂达标检测题,紧扣课本双基、突出重点编制,一般选择题3题,为单独成题,增加覆盖面,读图思考题1题。
4、有序设置互动探究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征,把问题设计成串,引导学生进行互动,问题与互动是构成导学案组织流程的基本要素。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提示,创设情境,配以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对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中,生物的多样性、古老性和独特性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设计问题串:澳大利亚目前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澳大利亚所处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大陆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又有广阔的海洋将其远隔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有何影响。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有助于解惑,而且利于深化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例如,进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探究,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你能看出全球气温哪儿高,哪儿低?有没有规律;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儿,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还是更弯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这样有层次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会不断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强的得到"挑战";学习能力一般的受到激励;学习能力薄弱的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充分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一种预设,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导学案去引导学生,促进其生成并充分利用其生成。
1、"导学案"与教材结合使用
"导学案"重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提供材料和指导。而部分教师往往丢开课本,按照"导学案"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把"导学案"单纯当作以知识为线索的学习提纲,就失去了"导学案"的意义。教材不仅是概念、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使用导学案时不忘联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不忘提醒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听讲时不忘提醒学生记录和总结归纳,从而提高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与整体反馈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必要时要有一定指导方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恰当而积极的评价,时间充裕时,采用详细批阅,或者小组长批阅;也可以把学生的预习作业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大家加以评价。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以上多种途经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加以讲解。在课后阶段,对"导学案"进行整体反馈,可以通过检查、批改手段,除了判断对错、完整性;还要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和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
"导学案"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以问题交流与互动探究为纽带的思维对话型课堂。课堂上,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要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带着思维走向小组、走向班级,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以及困惑的思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构建和谐的、思维的对话,让学生思维能展示得完整、深刻,通过追问、互评等方法,将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在对话中逐步培养学生论证式应答习惯,促进学生主体认知与情感的健康发展。
4、"导学案"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导学案"不仅起着沟通"教"与"学"的纽带,还承担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精心编制的"导学案"能扩充课堂知识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导学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可以用"导学案"来导学,再辅助以多媒体(动画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现象直观化,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便于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单一使用"导学案"导学效果好。
5、"导学案"为学生总结反思留空间
"导学案"应留有余地,指导学生在课后对课本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如主要方法、规律总结、疑惑问题的整理和探究等,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导学案"导学能够减轻教师课堂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科学设计"导学案",充分有效地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