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被大多数数学教师所认可,并开始接受.小学第二学段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作业设置等方面进行,进而让数学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达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小学第二学段
小学第二学段即小学三、四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也掌握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式和做题方法,但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不是很高,课堂上听课的自律性也较弱,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几乎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不能太过死板,也不能对学生太过苛刻,以免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讨厌学习数学或对数学课有心理阴影.因此,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让枯燥单调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离开了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同时,如果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那就再好不过了.尤其是小学第二学段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教学生活化,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一、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平时总是习惯性地担心学生没听懂、没听清,于是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例题,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或解题步骤.殊不知一遍遍的讲解换来的却是学生的迷茫和分神.鉴于此,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做出一定的改变,要改变单纯的讲授法,让数学课堂多一些师生互动环节,多一些情境创设,多一些学生的动脑思考和动手演算.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讲授方法变为创设情境,也就是说同样是讲解书本上的例题,只是换了一种教学方法而已.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处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解决生活问题,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副羽毛球拍35元,张老师要买5副球拍,带200元钱够吗?看到这道应用题后,数学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解题思路或者步骤,而是要創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羽毛球拍、带有“商店”字样的硬纸牌子、200元钱等物品.然后,直接在课堂上、在教室里进行生活情境再现.教师可以找一名或者两名学生坐在讲台上的讲桌前饰演商店中的售货员,再找一名学生充当例题中的张老师,带200元钱,然后去商店买羽毛球拍.在这个生活情境中,饰演售货员的学生不仅要清楚羽毛球拍的价格,更要清楚买5副球拍需要的钱数,而充当张老师的学生也肯定要进行计算,要算出来买5副球拍需要多少钱,给售货员200元之后应该找回多少钱.不论是饰演售货员还是张老师,学生都要准确计算,只有准确计算双方才能完成交易.计算过程可以是口算,也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计算.同样是解决问题,把例题生活化之后,学生会更喜欢参与,学习效果也肯定会提升很多.
二、简化例题,教学内容生活化
虽然只是小学第二学段,但数学课本上的有些例题,已经很有难度了,而且文字表述比较长,干扰因素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简化数学例题,并且尽量把数学例题生活化,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比如下面这道应用题:科学家李华和张扬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李华比张扬大6岁,今年李华、张扬二人各多少岁?要解决这道题,就得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和干扰信息,让例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看到这道题时会去想科学家是干什么的?李华和张扬是谁?这些信息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分散学生的解题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直接把例题中的“科学家李华、张扬”等字眼换成学生更熟悉、更具生活化的“爸爸、妈妈”,然后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再比如下面这道三年级数学应用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上午10时从甲地开出,下午3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隔多少千米?数学教师直接讲解这道题也行,但是,因为这道题不够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直接讲肯定提不起学生的解题兴趣,学生的解题积极性也不会很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让例题简单一点,让讲授的内容生活化一些.教师可以尝试这样改变例题:爸爸开车带你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上午10时从我们学校开出,下午3时到达老家,学校和老家相距多远?题目改变后,题中的数字并未变化,不影响这道应用题的答案和解题过程.但是,这样小小的改变,看起来好像只是变动了地点和事件,却能够触及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想到老家的爷爷、奶奶,想到一些美好的事情,进而愿意快速解决这个问题,获得答案.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小明的身高是150厘米,小华比小明矮5厘米,小星比小明高3厘米,小明、小华、小星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为了将这道例题简化、生活化,数学教师可以直接在班级里找三名学生,来替代例题中的小明、小华、小星,然后让学生们看着这三名学生去想办法计算.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问题再次简化,引导学生明白解题思路:要想计算平均身高,首先要知道这三名学生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学生会算出三名学生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并思考接下来的步骤,得出要知道三名学生身高的总和是多少,然后,再按照公式计算三名学生的平均身高,即用总和除以3,便是三名学生的平均身高,然后把这三名学生跟例题中的小明、小华、小星一一对应起来即可.虽然数学题有千万种问法,但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数学课本中的那些,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尽办法,让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让例题更简单、更容易被理解. 三、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生活化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学习,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用到生活之中.那么,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所学的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否用到呢?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都能或多或少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小学第二学段数学中的知识,不仅是学生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步入社会之后所应该知道的基础知识.比如,四年级学生对于大数(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对于射线、直线、线段的理解,对角的含义、乘除法、平行线的判定、垂线性质等知识的了解,这些都是将来数学学习的最为基础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化引导,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单调枯燥而又乏味的概念理解和演算,而是充满生活乐趣的理论指导.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一定要让数学教学目标更具生活化,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向导,是教师所期待的结果,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但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都把数学学习成绩当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单纯地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够生活化的.教师要把教学目标的范围拓宽一些,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等,这些更具生活化的目标都可以成为教学目标.因此,在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即教学目标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第二学段的学生都考满分,但是,我们要让能够考满分的学生考满分,让其他的学生都相应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让部分学生最起码认识和了解一些最为基本的数学知识,让部分学生即使学不会解题也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数学教师只有给予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让所有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突出层次性并将其生活化,把冰冷的文字标准变成有生活气息、有感情的目标,把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变成让学生在愉快的学習氛围中提高成绩.对于个别学困生,或者实在学不懂的学生,教师不要强求学习成绩或学会什么知识点,而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样一来,学优生会将数学课堂上的知识和其他技能用在生活之中,其他学生最起码也会正确面对困难和失败、具备乐观的心态、能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只有学习目标人性化、生活化,才能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学以致用.总之,教学目标生活化就要求教师要对所教授的知识点,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并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后,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能够透过表面的数字,感受来自生活的温度.
总之,在小学第二学段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数学学习全过程的主体.要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师就要创设情境、简化例题、学以致用,力争做到让教学方法生活化、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目标生活化,以此实现小学第二学段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高质.同时,这种生活化的课堂,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夯实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为其将来的数学思维培养,以及数学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课堂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磊.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甘肃教育,2014(18):107.
[2]林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2(02):52-5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小学第二学段
小学第二学段即小学三、四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也掌握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式和做题方法,但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不是很高,课堂上听课的自律性也较弱,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几乎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不能太过死板,也不能对学生太过苛刻,以免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讨厌学习数学或对数学课有心理阴影.因此,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让枯燥单调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离开了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同时,如果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那就再好不过了.尤其是小学第二学段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教学生活化,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一、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平时总是习惯性地担心学生没听懂、没听清,于是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例题,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或解题步骤.殊不知一遍遍的讲解换来的却是学生的迷茫和分神.鉴于此,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做出一定的改变,要改变单纯的讲授法,让数学课堂多一些师生互动环节,多一些情境创设,多一些学生的动脑思考和动手演算.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讲授方法变为创设情境,也就是说同样是讲解书本上的例题,只是换了一种教学方法而已.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处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解决生活问题,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副羽毛球拍35元,张老师要买5副球拍,带200元钱够吗?看到这道应用题后,数学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解题思路或者步骤,而是要創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羽毛球拍、带有“商店”字样的硬纸牌子、200元钱等物品.然后,直接在课堂上、在教室里进行生活情境再现.教师可以找一名或者两名学生坐在讲台上的讲桌前饰演商店中的售货员,再找一名学生充当例题中的张老师,带200元钱,然后去商店买羽毛球拍.在这个生活情境中,饰演售货员的学生不仅要清楚羽毛球拍的价格,更要清楚买5副球拍需要的钱数,而充当张老师的学生也肯定要进行计算,要算出来买5副球拍需要多少钱,给售货员200元之后应该找回多少钱.不论是饰演售货员还是张老师,学生都要准确计算,只有准确计算双方才能完成交易.计算过程可以是口算,也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计算.同样是解决问题,把例题生活化之后,学生会更喜欢参与,学习效果也肯定会提升很多.
二、简化例题,教学内容生活化
虽然只是小学第二学段,但数学课本上的有些例题,已经很有难度了,而且文字表述比较长,干扰因素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简化数学例题,并且尽量把数学例题生活化,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比如下面这道应用题:科学家李华和张扬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李华比张扬大6岁,今年李华、张扬二人各多少岁?要解决这道题,就得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和干扰信息,让例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看到这道题时会去想科学家是干什么的?李华和张扬是谁?这些信息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分散学生的解题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直接把例题中的“科学家李华、张扬”等字眼换成学生更熟悉、更具生活化的“爸爸、妈妈”,然后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再比如下面这道三年级数学应用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上午10时从甲地开出,下午3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隔多少千米?数学教师直接讲解这道题也行,但是,因为这道题不够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直接讲肯定提不起学生的解题兴趣,学生的解题积极性也不会很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让例题简单一点,让讲授的内容生活化一些.教师可以尝试这样改变例题:爸爸开车带你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上午10时从我们学校开出,下午3时到达老家,学校和老家相距多远?题目改变后,题中的数字并未变化,不影响这道应用题的答案和解题过程.但是,这样小小的改变,看起来好像只是变动了地点和事件,却能够触及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想到老家的爷爷、奶奶,想到一些美好的事情,进而愿意快速解决这个问题,获得答案.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小明的身高是150厘米,小华比小明矮5厘米,小星比小明高3厘米,小明、小华、小星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为了将这道例题简化、生活化,数学教师可以直接在班级里找三名学生,来替代例题中的小明、小华、小星,然后让学生们看着这三名学生去想办法计算.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问题再次简化,引导学生明白解题思路:要想计算平均身高,首先要知道这三名学生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学生会算出三名学生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并思考接下来的步骤,得出要知道三名学生身高的总和是多少,然后,再按照公式计算三名学生的平均身高,即用总和除以3,便是三名学生的平均身高,然后把这三名学生跟例题中的小明、小华、小星一一对应起来即可.虽然数学题有千万种问法,但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数学课本中的那些,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数学教师要想尽办法,让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让例题更简单、更容易被理解. 三、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生活化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学习,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用到生活之中.那么,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所学的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否用到呢?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都能或多或少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小学第二学段数学中的知识,不仅是学生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步入社会之后所应该知道的基础知识.比如,四年级学生对于大数(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对于射线、直线、线段的理解,对角的含义、乘除法、平行线的判定、垂线性质等知识的了解,这些都是将来数学学习的最为基础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化引导,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单调枯燥而又乏味的概念理解和演算,而是充满生活乐趣的理论指导.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一定要让数学教学目标更具生活化,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向导,是教师所期待的结果,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但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都把数学学习成绩当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单纯地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够生活化的.教师要把教学目标的范围拓宽一些,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等,这些更具生活化的目标都可以成为教学目标.因此,在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即教学目标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第二学段的学生都考满分,但是,我们要让能够考满分的学生考满分,让其他的学生都相应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让部分学生最起码认识和了解一些最为基本的数学知识,让部分学生即使学不会解题也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数学教师只有给予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让所有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突出层次性并将其生活化,把冰冷的文字标准变成有生活气息、有感情的目标,把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变成让学生在愉快的学習氛围中提高成绩.对于个别学困生,或者实在学不懂的学生,教师不要强求学习成绩或学会什么知识点,而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样一来,学优生会将数学课堂上的知识和其他技能用在生活之中,其他学生最起码也会正确面对困难和失败、具备乐观的心态、能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只有学习目标人性化、生活化,才能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学以致用.总之,教学目标生活化就要求教师要对所教授的知识点,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并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后,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能够透过表面的数字,感受来自生活的温度.
总之,在小学第二学段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数学学习全过程的主体.要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师就要创设情境、简化例题、学以致用,力争做到让教学方法生活化、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目标生活化,以此实现小学第二学段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高质.同时,这种生活化的课堂,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夯实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为其将来的数学思维培养,以及数学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课堂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磊.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甘肃教育,2014(18):107.
[2]林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2(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