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我们全面育人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了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德育教育是维系各种社会关系、规范个人和社会行为、养成社会自觉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良好的道德教育是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无形推手。而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灵魂,是靠长时间文化的积淀来引领的。学校教育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首位,民族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文明就会徘徊不前。
学校教育是有优势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育资源,有系统的理念和文化引领,但我们缺乏的是文化引领发展的自信和坚持,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反思的,甚至是我们要检讨的。我们是国家培养的“教书育人”的专业人才,这种责任是不容推却的,也是社会和家庭所不能替代的。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尽管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时会受到各方面冲击,但只要我们有一份立德树人的责任,我们就要坚持好这份教育信念,就要坚持站好这班岗。习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讲话中提出了好教师的四个必备:坚定的教育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干好工作和发展好自己的根本,也是我们终身努力的坚持的方向,唯有做到如此,才能够有能力、有资格引领学生的发展。
中学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道德情感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关键阶段,在中学阶段,学生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判断标准,明白事物的是非本质,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文化的引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我们立德树人实际就是用传统的经典文化沁润感化学生,让他们在文化体验中产生共鸣,从而培养文化自信,内化为自身优秀的文化品格,从而达到能坚守和传递文化的品格过程。所以文化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德育过程,也就是学生价值观缔造的过程。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支撑,是德育教育的基石。
中华民族不缺乏文化,不缺乏文化积淀,更不缺乏能使人提高修养的文化,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和德育教育的缺失,我们已经没有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些话意味深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应该让我们觉醒了,因为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们见惯了外来文化的充斥,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被我们丢在脑后,我们已经不能停挺直了腰杆说“文化自信”了。
作为最有资格、最有实力、最有责任传递传统文化的教师是不是坚守着文化自信呢?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有文化坚持吗?我们有传递文化的信心和能力吗?我们能成为文化辐射的正能量吗?或者说,教师在文化传递这条路上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而不发生偏离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肩负的责任实在是太重大了、太深远了。
要想对文化产生共鸣,需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沁润,增强他们的文化感知,培养他们的文化坚持,就是用传统的文化精髓教育引领学生的心灵发展。只有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才会自觉地用文化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行为中自觉地传递文化,这样我们培养的才会是文明的、有修养的建设人才。
文化的引领过程实际是德育教育“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过程,德育教育实现“文化感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传递”的转变,实际上是学生对优秀的道德文化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最后形成道德行为的升华。只有把道德文化根植于学生大脑,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把德育教育抓好,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学校教育是有优势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育资源,有系统的理念和文化引领,但我们缺乏的是文化引领发展的自信和坚持,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反思的,甚至是我们要检讨的。我们是国家培养的“教书育人”的专业人才,这种责任是不容推却的,也是社会和家庭所不能替代的。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尽管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时会受到各方面冲击,但只要我们有一份立德树人的责任,我们就要坚持好这份教育信念,就要坚持站好这班岗。习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讲话中提出了好教师的四个必备:坚定的教育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干好工作和发展好自己的根本,也是我们终身努力的坚持的方向,唯有做到如此,才能够有能力、有资格引领学生的发展。
中学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道德情感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关键阶段,在中学阶段,学生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判断标准,明白事物的是非本质,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文化的引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我们立德树人实际就是用传统的经典文化沁润感化学生,让他们在文化体验中产生共鸣,从而培养文化自信,内化为自身优秀的文化品格,从而达到能坚守和传递文化的品格过程。所以文化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德育过程,也就是学生价值观缔造的过程。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支撑,是德育教育的基石。
中华民族不缺乏文化,不缺乏文化积淀,更不缺乏能使人提高修养的文化,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和德育教育的缺失,我们已经没有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些话意味深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应该让我们觉醒了,因为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们见惯了外来文化的充斥,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被我们丢在脑后,我们已经不能停挺直了腰杆说“文化自信”了。
作为最有资格、最有实力、最有责任传递传统文化的教师是不是坚守着文化自信呢?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有文化坚持吗?我们有传递文化的信心和能力吗?我们能成为文化辐射的正能量吗?或者说,教师在文化传递这条路上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而不发生偏离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肩负的责任实在是太重大了、太深远了。
要想对文化产生共鸣,需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沁润,增强他们的文化感知,培养他们的文化坚持,就是用传统的文化精髓教育引领学生的心灵发展。只有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才会自觉地用文化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行为中自觉地传递文化,这样我们培养的才会是文明的、有修养的建设人才。
文化的引领过程实际是德育教育“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过程,德育教育实现“文化感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传递”的转变,实际上是学生对优秀的道德文化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最后形成道德行为的升华。只有把道德文化根植于学生大脑,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把德育教育抓好,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