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门学科,无论它深奥与否,只要成为时代的“显学”,就会有一个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文学、哲学是中国社会的“显学”,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家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那时,有关文学写作、文学常识一类的普及性小册子便到处风行。有人打趣说,随便扔块砖头出去,就会砸到一个“诗人”。
世易时转,到了今天,文史哲等学科早已失去了它的中心位置,随着经济生活成为世人的主要追求,经济学也取代了文哲的中心地位而成为学术领域的“显学”。毋庸置疑,相对于文学、史学等传统学科,中华文化中比较缺少“经济学”的血脉,中国人学习经济学的传统基础并不深厚。但马克思似乎说过:现实的需要将比1000所大学更能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十几亿中国人对“经济生活”的需求,经济学在中国想不发达都难。然而,一门学科的深入人心,必须有一个启蒙的过程,即通俗化的普及过程(毕竟,经济学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文学更多),而这样的工作,只能由专业人士来进行。
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俗经济学读物,这些书的共同特点都是“真正让经济学回到了生活中,用鲜活的例子介绍经济学,让经济学变成了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梁小民语),而这些读物的著作者却大都是有名的经济学专家学者。比如,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加里·贝克/吉蒂·贝克)、《我们身边的经济学》(道格拉斯·诺斯罗杰尔·L·米勒)、《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莫里斯·D·利维)、以及《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史蒂文.·兰兹伯格)等;在国内,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已经流行多年,张世贤所著的《经济学演义》也别出心裁。当然,最值得推荐的还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的翻译者、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所著的《寓言中的经济学》。
这本书共收录了梁小民教授65篇文章,每篇基本上都是以一个老少皆知的寓言故事破题,以剖析出的寓言故事蕴含的经济学道理立论,以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论证,以现世的经济行为原则作结。从用经济学解读寓言故事的角度来看,文章立意深远,论证充分,可以作为高考看图作文的满分“范文”;从用寓言宣讲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看,全书生动风趣,通俗易懂,是本了解、认识经济学的好“教材”。
比如,现代社会里,人们的购买力并不差,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产品卖不出去?梁小民教授通过“楚王好细腰”的寓言,阐释了通过名人的示范效应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创造消费需求的道理。这对企业家如何面对消费时尚提供相应的产品,如何把自己的产品通过引导时尚而推销出去都很有启发。针对许多企业盲目聘请海外MBA却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问题,他通过讲述《百喻经》中“显贵公子掌舵”的寓言,提醒招聘人才时不能只注重学历等背景,而是要着重看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免犯把学历当作实践能力的错误。从一阵风就把趴在雄鹰尾巴上飞上高空的蜘蛛吹落到地的寓言中,作者还揭示出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胡雪岩”式的官商经济存在的暂时性。
当然,《寓言中的经济学》并不仅仅是通过寓言来告诉我们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还告诉我们“经济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启发我们对当下热点问题进行思考。
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误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如何赚钱的学问,它能使一个国家的GDP增长或者使一个人发财。但是,作者通过《拉封丹寓言》中“布利丹毛驴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饿死”的故事,引出了“经济学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命题,通过对各类情况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化并不是物质的最大化。对一个社会而言,最大化也不是GDP最大化,对一个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财富最大化……个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财富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不能把财富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社会应该协调发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这才是选择的真正目标,也才是经济学的真谛。”
自去年郎咸平教授发起争论以来,国有企业MBO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原则?作者在《别为红豆汤放弃长子权》一文中给予了生动的解答。《圣经》中以扫为一碗红豆汤而放弃长子权的故事十分有名。按古代法律,长子有继承家中全部财产的权力,其他儿子没有。一户人家中,次子雅各熬了美味的红豆汤,外出打猎归来的长子以扫又渴又饿,想喝一碗红豆汤。雅各说,可以喝汤再加薄饼,但要用长子权来换。以扫说,人都要饿死了,长子权有什么用?它既不能饱腹,又不能解渴,你拿去好了。雅各让以扫发誓后,给了他红豆汤和饼。以扫为一碗红豆汤放弃了继承权和财产,等他后悔时,为时已晚。
作者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问题。他说,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卖掉中小国企是正确的,随着经济发展,由企业或个人获得或使用国有资源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政府仅仅为了得到些许收入而低价卖掉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源,那就是为一碗红豆汤而放弃了人民的“长子权”。以扫用长子权换了红豆汤的结果是以扫穷下去了,雅各致富了。如果我们把属于人民的国有资产的长子权以一碗红豆汤的代价卖给雅各们。雅各们成了寡头,以扫们陷入贫困,这就是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危险的权贵资本主义。
在经济学家这个圈子里,经济学家为了把经济学理论表述得更加精确,多用一些数学工具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想让自己的理论被大家所接受,就要多用通俗的事例,浅显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梁小民先生这些年就一直在为“公共”写作。文如其名,他的文字没有什么模棱两可或道貌岸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或故弄玄虚,有的只是通俗易懂、平和朴实、亲切生动、形象而富有趣意。从他早年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宏观经济学纵横谈》、《经济学的开放》、《小民读书》,到后来的《我说》、《我看》、《话经济学人》,以及最近的《读经济学书》和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开辟“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专栏,这些大众经济学读物(文章)无不贯彻着梁小民先生一如既往“一介小民”的平民意识和大众化情结。
世易时转,到了今天,文史哲等学科早已失去了它的中心位置,随着经济生活成为世人的主要追求,经济学也取代了文哲的中心地位而成为学术领域的“显学”。毋庸置疑,相对于文学、史学等传统学科,中华文化中比较缺少“经济学”的血脉,中国人学习经济学的传统基础并不深厚。但马克思似乎说过:现实的需要将比1000所大学更能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十几亿中国人对“经济生活”的需求,经济学在中国想不发达都难。然而,一门学科的深入人心,必须有一个启蒙的过程,即通俗化的普及过程(毕竟,经济学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文学更多),而这样的工作,只能由专业人士来进行。
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俗经济学读物,这些书的共同特点都是“真正让经济学回到了生活中,用鲜活的例子介绍经济学,让经济学变成了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梁小民语),而这些读物的著作者却大都是有名的经济学专家学者。比如,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加里·贝克/吉蒂·贝克)、《我们身边的经济学》(道格拉斯·诺斯罗杰尔·L·米勒)、《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莫里斯·D·利维)、以及《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史蒂文.·兰兹伯格)等;在国内,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已经流行多年,张世贤所著的《经济学演义》也别出心裁。当然,最值得推荐的还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的翻译者、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所著的《寓言中的经济学》。
这本书共收录了梁小民教授65篇文章,每篇基本上都是以一个老少皆知的寓言故事破题,以剖析出的寓言故事蕴含的经济学道理立论,以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论证,以现世的经济行为原则作结。从用经济学解读寓言故事的角度来看,文章立意深远,论证充分,可以作为高考看图作文的满分“范文”;从用寓言宣讲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看,全书生动风趣,通俗易懂,是本了解、认识经济学的好“教材”。
比如,现代社会里,人们的购买力并不差,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产品卖不出去?梁小民教授通过“楚王好细腰”的寓言,阐释了通过名人的示范效应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创造消费需求的道理。这对企业家如何面对消费时尚提供相应的产品,如何把自己的产品通过引导时尚而推销出去都很有启发。针对许多企业盲目聘请海外MBA却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问题,他通过讲述《百喻经》中“显贵公子掌舵”的寓言,提醒招聘人才时不能只注重学历等背景,而是要着重看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免犯把学历当作实践能力的错误。从一阵风就把趴在雄鹰尾巴上飞上高空的蜘蛛吹落到地的寓言中,作者还揭示出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胡雪岩”式的官商经济存在的暂时性。
当然,《寓言中的经济学》并不仅仅是通过寓言来告诉我们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还告诉我们“经济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启发我们对当下热点问题进行思考。
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误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如何赚钱的学问,它能使一个国家的GDP增长或者使一个人发财。但是,作者通过《拉封丹寓言》中“布利丹毛驴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饿死”的故事,引出了“经济学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命题,通过对各类情况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化并不是物质的最大化。对一个社会而言,最大化也不是GDP最大化,对一个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财富最大化……个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财富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不能把财富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社会应该协调发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这才是选择的真正目标,也才是经济学的真谛。”
自去年郎咸平教授发起争论以来,国有企业MBO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原则?作者在《别为红豆汤放弃长子权》一文中给予了生动的解答。《圣经》中以扫为一碗红豆汤而放弃长子权的故事十分有名。按古代法律,长子有继承家中全部财产的权力,其他儿子没有。一户人家中,次子雅各熬了美味的红豆汤,外出打猎归来的长子以扫又渴又饿,想喝一碗红豆汤。雅各说,可以喝汤再加薄饼,但要用长子权来换。以扫说,人都要饿死了,长子权有什么用?它既不能饱腹,又不能解渴,你拿去好了。雅各让以扫发誓后,给了他红豆汤和饼。以扫为一碗红豆汤放弃了继承权和财产,等他后悔时,为时已晚。
作者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问题。他说,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卖掉中小国企是正确的,随着经济发展,由企业或个人获得或使用国有资源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政府仅仅为了得到些许收入而低价卖掉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源,那就是为一碗红豆汤而放弃了人民的“长子权”。以扫用长子权换了红豆汤的结果是以扫穷下去了,雅各致富了。如果我们把属于人民的国有资产的长子权以一碗红豆汤的代价卖给雅各们。雅各们成了寡头,以扫们陷入贫困,这就是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危险的权贵资本主义。
在经济学家这个圈子里,经济学家为了把经济学理论表述得更加精确,多用一些数学工具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想让自己的理论被大家所接受,就要多用通俗的事例,浅显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梁小民先生这些年就一直在为“公共”写作。文如其名,他的文字没有什么模棱两可或道貌岸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或故弄玄虚,有的只是通俗易懂、平和朴实、亲切生动、形象而富有趣意。从他早年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宏观经济学纵横谈》、《经济学的开放》、《小民读书》,到后来的《我说》、《我看》、《话经济学人》,以及最近的《读经济学书》和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开辟“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专栏,这些大众经济学读物(文章)无不贯彻着梁小民先生一如既往“一介小民”的平民意识和大众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