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与海上丝路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you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先后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大陆,经贸交易、人文交流的通道,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这些古老、壮观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文化交流的大运河。回望历史,浩浩荡荡,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也是人类航海史上第一座高峰。
  —— 航海伟业 ——
  公元7世纪以后,由于战乱的影响和西域诸国关系复杂,曾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大动脉——陆上“丝绸之路”,不再那样畅通无阻,取而代之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明永乐年间,一支由郑和率领的皇家舰队出海了。1405年7月,世称“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的太仓刘家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8艘大小船只云帆高挂,浩浩荡荡,涉彼狂澜,27800多名将士舟师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敢为天下先的雄才大略,开通从中国横渡印度洋直达东非的新航道,登上人类远航探险的巅峰。
  郑和组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最大的混合远洋舰队。这208艘船,分为宝船、战船、粮船、水船、马船,按不同用途分类建造。60艘富丽堂皇的宝船,不仅体型巨大,尺寸最长,而且容量最大。每艘船身长158米、宽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巨舶,载重量达1500~2500吨;桅杆长10余丈,铁锚高近一丈,每只重达3000多斤。宝船篷帆锚舵,翻江倒海,气势夺人。宝船中郑和的座船称旗舰,布局复杂,结构精巧,外表豪华壮观,里边金碧辉煌,从船头至船尾,排列官厅、穿堂、库司、头门、仪门;上层有书房、聚堂,中层有宫室、餐室,雕梁画栋,象鼻挑檐,整座船就像一座一应俱全的宫殿。郑和在这里会见沿途各国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华侨头领,传播中华文化,洽谈商贸往来,广结和平友谊,重振海上丝绸之路。
  无坚不摧的战船运载着将士。郑和七下西洋,每次使团规模27000多人,其中90%是海军将士。郑和下西洋不是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不是军事上的侵略与争霸,而是向外炫耀军威。郑和每下西洋都带着一支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每到一国登陆时,前呼后拥,彩旗飘扬,服饰灿烂,刀光剑影,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展示中国的富强。明代,东西沿海、印度洋,海盗横行,商旅受到极大威胁,海上丝绸之路几乎完全阻断。郑和为了防止海盗偷袭,消灭称霸海上的海盗头目,出海的将士船队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火炮、火球等热兵器,以及标枪、刀剑、弓弩等冷兵器。当年,郑和到达旧港,听闻盘踞在这里的海盗头目陈祖义剽掠商旅,肆行无忌,立即派人招抚,盗匪不但不听,还谋划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布兵海面,以引蛇出洞之计一网打尽,烧毁10艘海盗船,缴获7艘,杀死海盗5000余人,陈祖义等3名头目被擒。
  粮船运口粮,水船载淡水。粮船和水船是整个船队的后勤保障,是全体人员的生命之船。郑和使团每次奉命出海往返需要两年半至三年时间,海上续航,有时数月至半年不泊岸,即便登陆一些岛国,也国贫民穷。郑和第一次下西洋,27000多人,每人每天消耗口粮一斤半,一天耗粮41000斤,合417石,储备一年的口粮需要152205石。第五次远洋访问亚非10国,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糧船载粮30万石之多。郑和组建船队时,专门研造了大型水船,最大水船可装足够一千多人一年之用水,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每次出海一般备足全体人员一年的用水,整个船队一年需要用水大约20000吨,如果粮船与水船容量相当,每船积贮淡水1000吨,起码要有20艘大型水船。
  马船具有多种功能,适合各种物品的运载。盐、酱、茶、酒、烛等船员的生活必需物资,对外贸易陶瓷、丝绸、铁器、铜钱、金银等深受海外人民喜爱的物品,与各国广泛交流、增进友谊,为首脑、王室、达官贵人带去价值不菲、富有特色、门类齐全的国礼,都装在马船上。据统计,郑和第五次远洋带回传入中国的货物达164种,包括17种五金,22种药品,23种珍宝,29种香料,还有食品、木材、布匹类等,不计其数。郑和使团访问亚非诸国,各国首领争相进贡,其中的珍禽异兽——马林迪送的麒麟(实际是长颈鹿),斯里兰卡赠送的狮子,印度赠送的大象,还有一些亚非国家朝贡的千里骆驼、金钱豹、花福鹿,马船派上了不可替代的用场。
  
  郑和能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在整个中世纪,中国的造船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曾经在海上称雄于世界。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大船大部分在南京制造,中船多数在福建制造,小船在广东、江苏等地生产。位于南京市西北、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西接长江,东邻淮河,利用这里有利的地形,明代初创建了规模巨大、占地50余万平方米的造船厂,取名南京宝船厂。船厂分前厂和后厂,两厂各有通往龙江的溪口,设有可以启闭的石闸,自主控制水量。一排排高大的厂房,设有风篷作坊、油漆作坊、细木作坊、铁品作坊、绳索作坊,制造船舶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来自福建、江西、浙江等四面八方,显示了明初我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劳动者的聪明才智。福建长乐太平港也是郑和宝船和马船的重要制造基地。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该厂建造了五艘有“巨无敌”之称的宝船。浙江、湖广、江西等全国40多个造船厂为郑和提供了几百艘中小船只。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生命的起源和人类文明的摇篮,郑和远涉大洋的能力也来自他亲手组建的绚烂的团队。在这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队伍中,既有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海军、懂得几国语言的翻译,也有医术精湛的医生、熟悉对外交流的官员、及时维修船舶的技工和观测天文气象的能人,动物饲养员、炊事员、唱戏的演员等也一应俱全。
  —— 文明之旅 ——
  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举世公认的海上巨人,是为人类和平友谊贡献一生的伟人。对比欧洲三位伟大的航海家,“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时间上: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达非洲,比意大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航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2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绕航全球早116年。规模上:郑和每次下西洋船队规模260艘左右,人员27000余名,哥伦布首航船只有3艘、人员90人,达伽马首航船只有4艘、人员170人,麦哲伦的环球之行船只有5艘、人员265名。线路上:郑和经东南亚、西亚至东非,哥伦布渡大西洋至中美洲,达伽马经非洲至印度,麦哲伦只有一次环球航行,到达菲律宾时,由于参与当地争夺,被岛上居民杀死。郑和在28年的时间里七次下西洋,平均每四年远航一次,航程近10万公里,绕地球三圈还多。郑和航海不仅到了南洋群岛的主要国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东岸,登陆30多个国家。郑和时代既没有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也没有地球仪,更没有测量经纬度的办法。郑和的船队,把地文航海、天文航海、罗盘指向、测量航程等技术结合起来,将人类航海技术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图《郑和航海图》。这是我国最早的海图,从世界范围来说,比所谓的世界第一部航海图集——荷兰瓦格涅尔《航海明镜》还早很多年,在世界地图发展史中上有辉煌地位。   上述三位欧洲航海家的活动,被统称为“地理的大发现”。通过地理的大发现,西欧国家在海外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暴利。西班牙殖民统治拉丁美洲3个世纪中,残酷地屠杀和奴役土著居民,使2500万印第安人丧失了生命,掠走了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吨白银。葡萄牙殖民者也从巴西运走了价值约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就把从非洲西海岸劫掠或购买的奴隶运回国内售卖,少部分供富裕家庭奴役,大部分派到被占領的大西洋岛屿从事开矿、种植等劳役。在非洲、拉丁美洲,西欧人拿出不值钱的玻璃球、镜子、别针、纽扣之类商品,换取贵重的犀牛角、象牙、黄金、白银、奴隶,在不等价交换中获取暴利,按今天的说法完全是丧尽天良的商业欺诈。
  在世界史上,航海总是与探险、征服、掠夺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郑和的航海既没有野蛮的征服与掠夺,也没有血腥的摧残和杀戮,从没有掠夺他人一分财富,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伤害一个无辜百姓。15世纪的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它不需要在海外谋求新土地,扩充版图,更不需要远涉重洋去寻找黄金白银。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增进友谊,互通有无发展贸易,传播借鉴交流文化,观天测地绘制海图,造船航海振兴科技。
  明初60多年历经三位皇帝,朱元璋亲手制定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永乐和宣德年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把同各国人民和平友好相处的政策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民,切记不可”;同时列出中国与周边15国为友好邻邦,定为不征之国。朱棣经过“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即皇帝位,第二年改为永乐元年,提出了“四夷顺,则中国宁”“内安诸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咸期生遂”的对外和平友好政策。郑和下西洋遵行“君主天下,施恩布德”“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共享太平之福”的圣训,这一圣训像一根红线贯穿整个航海过程,因此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人发自内心的最高礼遇。
  1409年12月,郑和七下西洋必到的越南归仁港,又迎来郑和船队,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骑着披红挂绿的大象,前呼后拥,出郊前来迎接,500余名番兵手执锋刃短铳,脚跳皮沓舞,手捶木鼓,嘴吹椰笛,欢喜若狂。见了郑和,酋长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
  1412年(永乐十年),郑和船队访问了印度洋西海岸美丽富饶的礼仪之邦榜葛剌国,当国王得知宝船很快到达,便派遣部领,穿上盛装,骑马列队前往海岸,迎接中国贵客。在都城王宫,国王恭敬礼拜迎诏,叩谢加额。郑和开读赏赐,受毕,按当地习俗,铺绒毯于殿地,待我天使,宴我官兵,礼之甚厚。
  在郑和航海的感召下,中国在海外的威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形成了“中国热”的浪潮,凡船队所到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派遣使节到中国朝贡。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宣德年间,亚洲、非洲共有60多国前来中国朝贡、访问,其中包括近20位国王——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领540余人的庞大使团前来中国访问;1417年,苏录国东王、西王、峒王率领340余人的大型使团跋涉海道来访;1433年9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归来之际,东南亚、南亚、东非沿岸16个国家,同时派遣多达1200余人的使团来华朝贡,将“四方万国,九夷八蛮”之人毕来朝见的和平外交热潮推向高潮。这局面当时世界绝无仅有,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也属罕见。
  郑和先后七下西洋,遍历亚非30余国,主要航线40余条,布局了纵横交错的交通港口、贸易中心。郑和船队,携带当时世界科技含量最高、最先进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贸易形式,既有物物交换的货物交易,我赠你送的官方贸易,还有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郑和远航,不全是输入一批统治阶级使用的奢侈品,还通过具有市场性质的贸易,进口大批大众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为海上各国提供大批中国产品。明代,中国成为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较高的年份达到白银100万两,这个数额相当于东南亚地区当时对外贸易总额。
  郑和七下西洋,中国与世界30多个国家建立起文明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那些遥远的地区。瓷器是综合体现中华文化风采的物质载体,瓷器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外销、传播的是文化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想象力。青瓷盘碗在民间成为互赠的礼物,象征友谊;青瓷瓶杯在富人家当艺术摆设,象征财富;青瓷大罐大碟在王宫豪宅当作装饰,象征声望与尊严。瓷器的艺术风格,使得中国瓷器成为佛教国家寺庙的供奉、皇亲国戚入土的陪葬、平民百姓日用的惜物。丝绸象征中国文明,鲜艳的色彩、斑斓的花纹,最适合东南亚、南亚温暖的气候。郑和船队还通过赏赐、馈赠、贸易等方式,把大量中国铜钱输出到东南亚各国,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输出的金融制度在东南亚通行了几个世纪,时至今日。
  中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早81年,早在22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海洋是沟通世界最为便捷的通道。郑和七下西洋的伟业与威慑,使中国变为海洋大国,获得了从日本到非洲东海岸的制海权,中国航海事业被推向顶峰。郑和那时就认识到海洋是个硕大无朋的天然宝库,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控制了海洋便可安民定国,战无不胜的海军舰队是控制海洋的基础。如果郑和的海权观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世界文明史将会是另一种记载。可惜那时的统治者深受千年来以农立国、耕织为生、自给自足、世袭陆土的封闭大陆观影响,失去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把刚刚迈进海洋的双脚缩回大陆,背向海洋,闭门不出,实行海禁,连郑和七下西洋积累的宝贵资料也被当作废纸一焚了之。
  —— 历史回音 ——
  像郑和这样一位世界伟大的航海家,在中国长达五个世纪被湮没,除了些零敲碎打的文学作品,其光辉业绩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才被世人逐渐认识。1904年,杰出的政治家梁启超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经历了惊涛骇浪、狂风暴雨的袭击,常常是九死一生。宣德八年(1433),他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病逝于印度西南边的卡利卡特,终年62岁。郑和之墓坐落在南京风景优美的牛首山南麓,用优质青石砌成的墓园墓盖,保持着穆斯林的葬仪习惯。墓前有28个台阶,象征他有28年的航海经历;台阶分四组,寓意他生前访问过40个国家和地区;每组七级,象征他七下西洋。郑和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力,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座宏伟的精神丰碑。
  伟大的爱国者往往也很热爱家乡。1371年郑和出生于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一个回族家庭,原姓马,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郑和首次下西洋前夕,怀着对家乡祖辈的思念,特请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志为家父撰写了墓志铭,委派专人捎回家乡,嘱托哥哥马文铭将其刻碑立于昆阳月山父亲墓前。永乐九年(1411),郑和推开繁忙的公务,利用远航归国休整的时间,选择了穆斯林斋月这个圣洁的日子,专程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昆阳,欢度斋月,为祖先扫墓。
  云南人民没有忘记郑和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人类航海事业的伟大贡献,在晋宁县城中央,竖立起一座高大英武的郑和全身雕像。8米高的雕像雄姿英发,恰似郑和站立在宝船的前头,左手按着宝剑,右手拿着远洋航图。我看到这个雕像,想起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对郑和的描述:“内侍郑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秀,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
  昆阳镇颇具规模的郑和公园内,有一栋三层小楼,汉白玉围栏,飞檐凌空,巍峨壮丽,这是郑和纪念馆,陈列着记载郑和光辉业绩的文物、资料、图片。晋宁月山上有一块碑林区域,一行行长廊、一块块碑文,省内外的当代书法名家,用不同的书法手笔,抄录着从古至今伟人名人对郑和的赞誉。有永乐、宣德两位皇帝的御制诗,也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对郑和的赞誉和评价,64块碑文汇成一句话:郑和是举世瞩目的伟人。
  郑和是云南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以“三宝”命名为荣耀成为一种习俗,秦国有三宝庙、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港。有神庙的地方,把郑和当作神明供奉、崇拜,常年香火不断;在民间传说中,郑和能呼风唤雨、填海造山,无所不能;在文学作品中,把郑和描述成超自然的神,能镇妖、避邪、医治百病。600多年前,郑和船队到达肯尼亚的拉穆群岛,一艘海船不幸在这里沉没,劫后余生的船员在这里登岛安身立命,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今天有个3000多居民的上加村,被称为中国村,传说其先民来自中国郑和船队中的上海人。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后每次必到的地方,郑和船员上岸驻泊,因干旱缺水,先打井取水,不仅解决营地人员的饮用问题,还供应当地居民。三口已经废弃的深井,今天成了当地旅游的景点。也门共和国所属的亚丁是郑和船队当初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至今在民间流传着郑和船队补充给养、等待信风的故事。馬尔代夫自古是跨国贸易的中转站,早在公元前500年,斯里兰卡和南印度人纷纷来到这里定居。长两千米、宽一千米的小岛马累今天是马尔代夫的首都,1433年郑和船队登岛休整,向住在岛上的国王赠送了青花龙纹执壶和画有凤凰图案的青花瓷盘。
  北欧丹麦、挪威、瑞典等国把郑和下西洋作为一门造船学、地理学、制图学和航海学进行研究,在一些科研院所、学术机构、大专院校都有郑和学的研究机构、专门人才,还常常举办郑和航模展览、学术研讨。
  郑和是世界上最早的洲际航海家,过去受全球范围内“西欧中心论”的影响被忽视,现在随着亚太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带一路”中国驱动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的拓展,郑和的航海历史重新受到重视。郑和精神唤起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热忱,他鞠躬尽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的伟大精神,激励国人振兴中华,走向世界。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现在世界商业及军事运输总量的95%通过海洋来完成,海洋运输是世界经济运输的主动脉。高瞻远瞩的中国领导人,把视野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拓展到整个世界海洋,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范剑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发于各类文学期刊,入选年度选本若干,获全国诗歌比赛一等奖、井冈山文学奖。  诗如酒一样浓烈,然而生活总是平平淡淡,就像梅江农家的米酒水,它叫酒,却酒味稀淡,只能说它是酒中的口语诗。有时爱情也是这样,爱情一旦被生活多次蒸馏,就只是爱情中的口语诗。  在村子里的时候,我慢慢喜欢上了一种米酒。是不是叫米酒我还不敢肯定,或者说还没有人进行过认真而科学的
蒹葭慢慢老去的时候,芦荻便白茫茫地铺开了。  八月一过,苍老的芦荻便从《诗经·蒹葭》的句子里走出来,孤独地站在日益清澈的江边,高举着洁白的幡,仿佛在给诗人招魂。  西周诗人深邃的目光越过雪般的芦荻花,望见了河那边的女子。想必那个所谓伊人穿着粉红的衣裳,在初秋的水边才那么光彩照人。然而,西周的那个诗人最终也没有能跨越念想中的河流,与伊人牵一牵手。千百年来,只有一首断肠名篇让一代代的读者遗憾和遐想。 
在我居住的费尔班克斯,每个星期三和星期六都有集市,市民们可以拿自己家种的花草、蔬菜出来卖。  在阿拉斯加种花种菜?可能有人会觉得惊讶吧。事实上,阿拉斯加的夏季不仅温暖,也没有日落,人们还很可能为了蔬菜长得太好而伤脑筋呢。风景明信片上经常看得到长到1米长的大甘蓝菜,就是因为在极昼下栽培的关系。  到了夏天,我家的庭院也有各式各样的花草轮番上阵。去年,妻子开始在阳台用木箱栽培莴苣和草莓,因为莴苣长得太
小时候,过了腊八,几乎每天一进家门,就看到满屋子热气蒸腾。此时,我会兴奋地喊道:“妈,今天又蒸什么呢?”母亲像是腾云驾雾一般,从热气里钻出来,说道:“蒸馒头!你不知道有个词叫‘蒸蒸日上’吗?日子呀,越蒸越好。”  母亲是高中毕业,还是高材生,在当时也算是高学历了。我对母亲对蒸蒸日上的解释深信不疑。    后来我上了小学,在课堂上学到了成语蒸蒸日上,知道了“蒸蒸”是“兴盛”的意思。这时,我觉得老百姓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凍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
在道德家看来,“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最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但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说,金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它可以缩短人与人的差距。金钱意味着自由,它让人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用去抢劫和偷盗。  用历史学家赫拉利的说法,金钱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在这种信任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而长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网络。钱是人类最能接受的东西——  比起语言、法律
等时间流逝  就等时间流逝  其实没有时间  像一座山的空间  和一个人的空间  没有不同  月亮在天上  也在我心间  不需要看见  我只想看見你  两个人像一个人  在镜子里  在月光照亮的所有地方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者经过多年旅游酒店专业教学实践,结合对上海一些酒店的调研,发现当前酒店专业课教学与现行酒店企业岗位要求存在不匹配现象。作者尝试对前厅服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更新,以培养符合酒店企业前厅部岗位的合格学生,帮助学生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  关键词:企业岗位要求;前厅服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A
日語里“夏天结束了”其实和“今晚月色真美”一样,是有隐晦暗示的。代表着某天突然感知到河岸的风带来凉意,爱慕的心绪不了了之。没牵到的手、未送出的信,青春潦草收场后关上了门。就像睡了个漫长的午觉醒来,穿衣洗漱准备去学校,找了半天却找不到课本和双肩包,才恍惚想起自己在多年前明明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推搡着长大成人。来不及跟夏天挥手告别的仓促人生,年轻时也对世间万物充满期待,眨眼间就落入了平庸之海。
这一年春天的雷暴  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  天堂四周万物生长  天堂也在生长  松林茂密  生长密不可分  留下天堂  秋天肃杀  今年让庄稼挥霍在土地  我不收割  留下天堂  身臨其境  秋天歌唱  满脸是家乡灯火:  这一年春天的雷暴  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