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培养;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B)—0047—01
一、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形成表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计算“4÷■+■×4=?”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最简便?通过思考,学生从想出的几种算法中找出最简便的一种。
二、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由他们自己从具体材料中验证抽象知识,必须由外部感知活动内化成内部的思维活动。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抽象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例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学手段巩固提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要素特征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在一个长方体木块上挖去一个小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该题目的条件、解答策略及答案都是开放的,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通过指导学生沿垂线、斜线分别剪圆柱,让学生想象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想一想这两个展开的图形为什么形状不一样,但面积相等。这样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
三、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概念教学中可借助想象,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挤牙膏游戏,使学生理解物体占据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大,有的同学想到了高楼大厦,有的同学想到了海水等,接着教师又追问:“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呢?”有的同学想到了蚂蚁,有的同学想到了灰尘,有的同学想到了水里的微生物……借助“想象”,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四、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读题感悟。通过想象,学生很快画出了以下两种线段图。
学生在语言中想象了生活场景,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并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用图表示出来,这一过程既是学生深入理解题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同时还实现了文字理解、表达和图形的多次转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教师可根据学生联想的程度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创造性地学习知识。
1.通过联想,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所学知识
如,见到甲、乙两数的比是4∶3,让学生立刻联想到甲∶乙=4∶3,甲是乙的■,乙是甲的■,甲占两数和的■,联想的过程是学生创造能力具体表现的过程。
2.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重视学生的联想内化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当学生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教师可出示下面的题目:舞蹈队有20人,合唱队有69人。问,根据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创造来源于想象,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善于想象,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想象中联想,从而学会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B)—0047—01
一、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形成表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计算“4÷■+■×4=?”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最简便?通过思考,学生从想出的几种算法中找出最简便的一种。
二、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由他们自己从具体材料中验证抽象知识,必须由外部感知活动内化成内部的思维活动。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抽象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例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学手段巩固提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要素特征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在一个长方体木块上挖去一个小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该题目的条件、解答策略及答案都是开放的,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通过指导学生沿垂线、斜线分别剪圆柱,让学生想象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想一想这两个展开的图形为什么形状不一样,但面积相等。这样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
三、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概念教学中可借助想象,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挤牙膏游戏,使学生理解物体占据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大,有的同学想到了高楼大厦,有的同学想到了海水等,接着教师又追问:“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呢?”有的同学想到了蚂蚁,有的同学想到了灰尘,有的同学想到了水里的微生物……借助“想象”,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四、抓“想象”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读题感悟。通过想象,学生很快画出了以下两种线段图。
学生在语言中想象了生活场景,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并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用图表示出来,这一过程既是学生深入理解题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同时还实现了文字理解、表达和图形的多次转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教师可根据学生联想的程度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创造性地学习知识。
1.通过联想,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所学知识
如,见到甲、乙两数的比是4∶3,让学生立刻联想到甲∶乙=4∶3,甲是乙的■,乙是甲的■,甲占两数和的■,联想的过程是学生创造能力具体表现的过程。
2.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重视学生的联想内化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当学生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教师可出示下面的题目:舞蹈队有20人,合唱队有69人。问,根据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创造来源于想象,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善于想象,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想象中联想,从而学会创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