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能力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图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绘图能力;数学培养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要从小抓起,学生的数学作图能力也要从小抓起。教师在讲授图形知识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图形绘制能力。一方面通过作图的能力,学生可以提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应该始终保持这种作图能力。这将对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作图能力制作简单的平面图形,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并将这种绘图能力应用到立体几何学习中,还可以学习使用绘图能力,使单一的图形和组合的图形。
一、数学图形分析的基本方法
(1)标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要求,按比例要求放大或缩小一个数学图。例如,一个长方形模型长9厘米,宽3厘米。教师要求学生按照3:1或1:3的比例放大或缩小,让学生借助辅助工具画出正确的图形。
(2)标尺与规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使用尺子、圆规等辅助工具进行绘制。学会用这些工具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力求美观简洁。从而方便学生通过图表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做题的准确性。例如,让学生画一张直径7厘米、高4厘米的图表,并计算体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使用辅助工具。首先根据题目要求的规格绘制三维柱,然后根据图表的内容来计算,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画图时掌握"体积"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
(3)图形表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图表与笔记相结合的方法。用各种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学图形或数量关系的内容并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求积问题、减法问题等。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尺子等辅助工具画线段,把数量关系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二、培养学生运用图解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感受绘图过程带来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生活来源于数学,数学为生活提供了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他们要根据教材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帮助学生改变枯燥的学习方法并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有400棵桃树,比李子树少23棵,李子树有多少棵?立体几何能力强的同学看完题目后,可能早就想到答案了。当然,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听懂的学生先不要说答案,而是让他们说出解题步骤。或者让他们学会用图表的形式来画。也许有的会用桃形的多少来表示桃树的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有的会用线来表示桃树,把线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无论用什么方法,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让学生享受过程。
(2)教导学生使用辅助工具
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圆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圆规,知道圆规的用法,知道如何用圆规来画。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圆时,首先要确定纸上的一个点。让学生把指南针指针放在这个点上,然后慢慢画一个圆圈。在教学中画矩形时,要让学生知道尺子上的刻度。让学生根据数值确定长方形的大小,并能用尺子画出长方形。学生只有熟悉作图的辅助工具,并能正确使用,才能提高作图能力。
(3)提高教师的作图能力
在学生画画的初期,几乎都是按照老师的图表样式来画。因此,教师的作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作图能力。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完成图片的演示动作。并以动态的作图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变得更加有效。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教师应通过讲解数学知识结合动态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并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学会了画画的能力,老师当然可以让学生先画素描。这个素描是学生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画出来的,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是只要学生了解自己就可以了。并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看到题目就画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画图不是简单地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设计有效的绘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分析能力。
映射分析是小学数学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生手眼配合,感受具体事物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脑力指挥手部动作,产生连锁反应,将图表形态转化为想象形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设计与绘图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反映课题内容,每个学生发一张图表。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老师图表的形式来画了。同学们会参考老师的图形,通过自己的画图,便于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将抽象的题目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题思路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冯怀勇.让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数学探究意識——由一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作图题引发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9,(01).
[2]崔文闰.小学生作图分析数学问题的自觉性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
[3]吴洪生.在“作图、识图”中提升数学素养培养数学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5).
关键词:小学数学;绘图能力;数学培养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要从小抓起,学生的数学作图能力也要从小抓起。教师在讲授图形知识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图形绘制能力。一方面通过作图的能力,学生可以提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应该始终保持这种作图能力。这将对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作图能力制作简单的平面图形,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并将这种绘图能力应用到立体几何学习中,还可以学习使用绘图能力,使单一的图形和组合的图形。
一、数学图形分析的基本方法
(1)标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要求,按比例要求放大或缩小一个数学图。例如,一个长方形模型长9厘米,宽3厘米。教师要求学生按照3:1或1:3的比例放大或缩小,让学生借助辅助工具画出正确的图形。
(2)标尺与规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使用尺子、圆规等辅助工具进行绘制。学会用这些工具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力求美观简洁。从而方便学生通过图表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做题的准确性。例如,让学生画一张直径7厘米、高4厘米的图表,并计算体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使用辅助工具。首先根据题目要求的规格绘制三维柱,然后根据图表的内容来计算,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画图时掌握"体积"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
(3)图形表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图表与笔记相结合的方法。用各种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学图形或数量关系的内容并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求积问题、减法问题等。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尺子等辅助工具画线段,把数量关系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二、培养学生运用图解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感受绘图过程带来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生活来源于数学,数学为生活提供了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他们要根据教材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帮助学生改变枯燥的学习方法并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有400棵桃树,比李子树少23棵,李子树有多少棵?立体几何能力强的同学看完题目后,可能早就想到答案了。当然,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听懂的学生先不要说答案,而是让他们说出解题步骤。或者让他们学会用图表的形式来画。也许有的会用桃形的多少来表示桃树的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有的会用线来表示桃树,把线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无论用什么方法,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让学生享受过程。
(2)教导学生使用辅助工具
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圆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圆规,知道圆规的用法,知道如何用圆规来画。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圆时,首先要确定纸上的一个点。让学生把指南针指针放在这个点上,然后慢慢画一个圆圈。在教学中画矩形时,要让学生知道尺子上的刻度。让学生根据数值确定长方形的大小,并能用尺子画出长方形。学生只有熟悉作图的辅助工具,并能正确使用,才能提高作图能力。
(3)提高教师的作图能力
在学生画画的初期,几乎都是按照老师的图表样式来画。因此,教师的作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作图能力。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完成图片的演示动作。并以动态的作图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变得更加有效。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教师应通过讲解数学知识结合动态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并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学会了画画的能力,老师当然可以让学生先画素描。这个素描是学生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画出来的,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是只要学生了解自己就可以了。并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看到题目就画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画图不是简单地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设计有效的绘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分析能力。
映射分析是小学数学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生手眼配合,感受具体事物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脑力指挥手部动作,产生连锁反应,将图表形态转化为想象形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设计与绘图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反映课题内容,每个学生发一张图表。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老师图表的形式来画了。同学们会参考老师的图形,通过自己的画图,便于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将抽象的题目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题思路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冯怀勇.让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数学探究意識——由一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作图题引发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9,(01).
[2]崔文闰.小学生作图分析数学问题的自觉性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
[3]吴洪生.在“作图、识图”中提升数学素养培养数学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