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剖析我国新生的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阐述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实践层面的现实意义,并对如何形成有效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出若干措施建议。
关键词:标准化;人才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得标准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标准化人才成为赢得标准竞争的主要力量,而标准化专业人才的稀缺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态势。近年,我国开始重视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新兴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化专业,其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黑洞”,对于标准化人才到底是什么样子,标准化专业人才如何培养等等,学界并不是十分明晰。在论述标准化人才的相关论文中,李丹青认为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标准化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范型,并对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实施措施,认为应该构建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大面积地、多层次地培养标准化人才。洪生伟提出标准化人才的知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业技术和标准化技术四大类知识的综合,其广度和深度可以延续,对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是“ 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上述研究对本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将围绕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目标,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现实意义以及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若干措施展开。
一.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目标
作为新生的标准化专业,其人才质量形成机制实际反映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问题。这问题集中体现两个方面的维度: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个体发展需要”是否吻合。二是“人才培养目标” 与 “实际人才培养规格” 是否吻合。即当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接近于实际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当输出人才规格越接近于人才培养目标,则人才培养越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越高,反之则相反。从实践层面而言,提高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的过程也就是尽可能使制定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相符合,以及使最后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预期的標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过程。
二.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
从系统角度而言,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包含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教学模式设计质量、教学过程工作质量与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具体而言,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是在制定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质量,主要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形成并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设计质量是对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可操作化过程的质量。包括根据已确立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资源配置机制等。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工作质量是教学设计执行和监督过程的质量。包括教学过程工作各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教学工作投入保障体系构建、教学过程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过程工作质量的监控与执行。通过标准化教学过程工作质量,能够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规格尽可能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并从终实现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结果质量是对预期的人才培养进行检验过程的质量。这一过程主要通过预期劳动力属性的分析来判断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吻合度。通过输出培养结果质量的反馈,进一步调整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工作过程。
三.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现实意义
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深入探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子系统对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一,可以全面系统地对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分析。由于社会不同群体对劳动力的价值属性需求不一样,如果采取孤立静态的质量研究,使对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认识陷入多元相对主义,从而使实践工作者无所适从。其二,可以避免抽象地强调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工作质量。由于标准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假若缺乏主线,将会导致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停留于表面工作经验总结,对人才质量培养毫无意义。其三,可以避免由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滞后而导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单一性与社会需求的多元性矛盾加剧,这是当前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根本问题。
四.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若干措施
在我国,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质量把控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规定以及可以汲取的经验。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准化知识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标准化知识在国家各行业的渗透,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1)加强激励机制
相对于传统的考评机制,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强化学生参与标准化活动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等。学校层面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在平台建设方面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氛围以及具体的制度保障。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标准化专业作为应用性的学科,是可以推动学术成果转化的学科、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如通过从校园建设、管理创新、学科设置、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标准化理念。
(3)加强标准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来看,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打造适合自身需要的、最佳结构与水平的师资队伍。做的好,学科水平以及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就会有起色,标准化专业的社会声誉与综合实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正,朱红.浅谈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及发展战略[J],航天标准化,2004(05)
[2]洪生伟.论我国标准化人才的专业设置、知识结构与核心课程[J].中国标准化,2006(10)
[3]杨幽红,李丹青.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J],2009(12)
[4]李丹青.中国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2(6)
基金项目:课题基金:本论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机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项目编号 Y201329591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关键词:标准化;人才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得标准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标准化人才成为赢得标准竞争的主要力量,而标准化专业人才的稀缺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态势。近年,我国开始重视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新兴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化专业,其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黑洞”,对于标准化人才到底是什么样子,标准化专业人才如何培养等等,学界并不是十分明晰。在论述标准化人才的相关论文中,李丹青认为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标准化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范型,并对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实施措施,认为应该构建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大面积地、多层次地培养标准化人才。洪生伟提出标准化人才的知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业技术和标准化技术四大类知识的综合,其广度和深度可以延续,对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是“ 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上述研究对本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将围绕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目标,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现实意义以及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若干措施展开。
一.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目标
作为新生的标准化专业,其人才质量形成机制实际反映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问题。这问题集中体现两个方面的维度: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个体发展需要”是否吻合。二是“人才培养目标” 与 “实际人才培养规格” 是否吻合。即当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接近于实际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当输出人才规格越接近于人才培养目标,则人才培养越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越高,反之则相反。从实践层面而言,提高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的过程也就是尽可能使制定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相符合,以及使最后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预期的標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过程。
二.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
从系统角度而言,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包含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教学模式设计质量、教学过程工作质量与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具体而言,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是在制定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质量,主要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形成并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设计质量是对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可操作化过程的质量。包括根据已确立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资源配置机制等。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工作质量是教学设计执行和监督过程的质量。包括教学过程工作各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教学工作投入保障体系构建、教学过程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过程工作质量的监控与执行。通过标准化教学过程工作质量,能够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规格尽可能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并从终实现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结果质量是对预期的人才培养进行检验过程的质量。这一过程主要通过预期劳动力属性的分析来判断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吻合度。通过输出培养结果质量的反馈,进一步调整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工作过程。
三.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现实意义
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深入探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子系统对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一,可以全面系统地对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分析。由于社会不同群体对劳动力的价值属性需求不一样,如果采取孤立静态的质量研究,使对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认识陷入多元相对主义,从而使实践工作者无所适从。其二,可以避免抽象地强调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工作质量。由于标准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假若缺乏主线,将会导致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停留于表面工作经验总结,对人才质量培养毫无意义。其三,可以避免由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滞后而导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单一性与社会需求的多元性矛盾加剧,这是当前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根本问题。
四.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的若干措施
在我国,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质量把控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规定以及可以汲取的经验。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准化知识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标准化知识在国家各行业的渗透,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标准化专业人才质量形成机制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1)加强激励机制
相对于传统的考评机制,从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强化学生参与标准化活动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等。学校层面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在平台建设方面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氛围以及具体的制度保障。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标准化专业作为应用性的学科,是可以推动学术成果转化的学科、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如通过从校园建设、管理创新、学科设置、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标准化理念。
(3)加强标准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来看,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打造适合自身需要的、最佳结构与水平的师资队伍。做的好,学科水平以及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就会有起色,标准化专业的社会声誉与综合实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正,朱红.浅谈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及发展战略[J],航天标准化,2004(05)
[2]洪生伟.论我国标准化人才的专业设置、知识结构与核心课程[J].中国标准化,2006(10)
[3]杨幽红,李丹青.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J],2009(12)
[4]李丹青.中国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2(6)
基金项目:课题基金:本论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机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项目编号 Y201329591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