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对特定自然文化现象的内涵进行顺应时代要求的规定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利用好自然文化对文明冲突的消解及审美和谐境界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关键词:自然文化;文明冲突;化解;功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绵延不息的血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文化”再一次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热词”。文化研究领域分类千头万绪,从自然文化对化解文明冲突的功用的视角去研究的篇什似乎不多见。本文试图独辟蹊径,要结合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现象——桂林临桂湿地文化及一系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湿地文化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桂林临桂国际湿地文化节这一自然文化现象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临桂县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西郊,是西部经济百强县。位于临桂县会仙镇境内的会仙湿地,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是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构建会仙湿地文化旨在保护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临桂政府和人民有着强烈的文化敏锐性和时代责任感,决定紧紧抓住文化强县的契机,做大做强湿地文化。桂林临桂·2011国际湿地文化节就是临桂县政府为此举办的大规模高规格的文化盛会。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各路精英:有著名的歌唱家,有自治区主要领导,有国内外科学家,还有湿地文化群众代表,等等。一时间临桂湿地文化节闻名全国。这片神秘美丽、魅力四射的湿地吸引了无数中外人的眼球。它处处透射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给我们的感悟太多太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1]
临桂湿地文化节吸引了东西方不同的主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包括各路专家学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更是少不了要对它的文化特质进行对话与解读。在文化节期间,有的现象特别有趣,来自欧美的老外不等桂林主人介绍宣传自己的“土著文化产品”,主动问这问那,什么湿地的文化意义呀,内涵呀,某某地方象征什么呀,等等。这些疑问和探究也有利于催化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融。通过湿地文化节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文明在不同场合是可以对话和交融的。那么我们对此该如何做呢?
二、对特定自然文化现象内涵顺应时代的解读和求同存异的方略有利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共鸣
在全球化时代,典型文化现象和文化市场全球化也应该是一种趋势。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如果我们在这点上消极和短视,迟早会带来损失和遗憾。要把会仙湿地文化推向国际,势必要面临与不同文明接触。要想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它,当下我们有个要紧的任务就是对会仙湿地文化内涵进行认真地重新审视和解读。其实,为了吸引全球目光,也不妨有意识地让国际社会参与对临桂湿地文化的讨论,甚至于可以在全球征集对湿地自然文化的内涵、象征意义等理解的意见,这样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我想,还有一些方面值得高度重视,就是不能忽视自然文化的人民性。有位哲人说得好:“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由于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3]在对外交流上,我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扩大共识,不妨也用求同存异的办法。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此江泽民同志说:“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4]这也是我们处理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文明对同一文化现象不同看法的很好的办法。
三、自然文化对文明冲突的消解与审美和谐境界的实现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军事、政治等领域对抗的现象还时有存在。自然文化不能完全消弭这些纷争。人类不同文明的冲突还要解决,人类还要寻求达到和谐的方法。我们要把桂林山水的每一个细节整合成特殊的审美语言,为相遇在这里的不同的文明的冲突填平鸿沟,为文明的对话搭建桥梁。如果我们有着利用自然文化消解文明冲突、营造文化审美和谐境界的愿望,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处理好不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有人类文明共生的正确主张。对此,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文化发展主张。这“大同之美”的文化主张与胡锦涛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是相通的。我们固然强调在文化问题上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但就这一点也许美国著名哲学家艾默生的话更有道理,他告诉人们:“克服民族性就是文化的胜利。”他认为,文化的终极是世界性,民族性消失了,文化就胜利了。其次,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既然是自然文化,就要回归自然,这对审美和谐境界的实现是有帮助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想到风化时,就不能不高兴地追怀着太古时代的淳朴景象,那是一幅全然出自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象,我们不断地向它回顾,离开了它我们就不能不感到遗憾。”[5]另一方面,还要从自然文化进阶到人类文化,因为自然美不是最高形态的美。德国诗人希勒说:“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6]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7]由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文化审美在主观上虽然有差异,但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文明在同一自然文化现象面前“和而不同”、消解冲突以及和谐审美境界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桂林临桂湿地文化是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这种自然文化来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是个很新颖的课题。在这一点上,与其为出于正统而众口一词,还不如在认识上就超前和创新。因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引领人民思想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社会进步的先导。”[8]在自然文化与消解人类文明的关系的问题上,我们还没有迈出几步,甚至没有去多想,而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献出真诚的思考和一些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1).
[3](英)里德.艺术与意识地进化[M].1954.
[4]江泽民.江泽民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2.
[5](法)卢梭.论科学和艺术[M].引自西方文论选上卷[M].伍蠡甫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338.
[6](德)希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3.
[7]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8]胡锦涛.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上的讲话.2008-1-22.
关键词:自然文化;文明冲突;化解;功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绵延不息的血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文化”再一次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热词”。文化研究领域分类千头万绪,从自然文化对化解文明冲突的功用的视角去研究的篇什似乎不多见。本文试图独辟蹊径,要结合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现象——桂林临桂湿地文化及一系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湿地文化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桂林临桂国际湿地文化节这一自然文化现象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临桂县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西郊,是西部经济百强县。位于临桂县会仙镇境内的会仙湿地,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是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构建会仙湿地文化旨在保护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临桂政府和人民有着强烈的文化敏锐性和时代责任感,决定紧紧抓住文化强县的契机,做大做强湿地文化。桂林临桂·2011国际湿地文化节就是临桂县政府为此举办的大规模高规格的文化盛会。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各路精英:有著名的歌唱家,有自治区主要领导,有国内外科学家,还有湿地文化群众代表,等等。一时间临桂湿地文化节闻名全国。这片神秘美丽、魅力四射的湿地吸引了无数中外人的眼球。它处处透射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给我们的感悟太多太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1]
临桂湿地文化节吸引了东西方不同的主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包括各路专家学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更是少不了要对它的文化特质进行对话与解读。在文化节期间,有的现象特别有趣,来自欧美的老外不等桂林主人介绍宣传自己的“土著文化产品”,主动问这问那,什么湿地的文化意义呀,内涵呀,某某地方象征什么呀,等等。这些疑问和探究也有利于催化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融。通过湿地文化节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文明在不同场合是可以对话和交融的。那么我们对此该如何做呢?
二、对特定自然文化现象内涵顺应时代的解读和求同存异的方略有利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共鸣
在全球化时代,典型文化现象和文化市场全球化也应该是一种趋势。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如果我们在这点上消极和短视,迟早会带来损失和遗憾。要把会仙湿地文化推向国际,势必要面临与不同文明接触。要想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它,当下我们有个要紧的任务就是对会仙湿地文化内涵进行认真地重新审视和解读。其实,为了吸引全球目光,也不妨有意识地让国际社会参与对临桂湿地文化的讨论,甚至于可以在全球征集对湿地自然文化的内涵、象征意义等理解的意见,这样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我想,还有一些方面值得高度重视,就是不能忽视自然文化的人民性。有位哲人说得好:“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由于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3]在对外交流上,我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扩大共识,不妨也用求同存异的办法。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此江泽民同志说:“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4]这也是我们处理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文明对同一文化现象不同看法的很好的办法。
三、自然文化对文明冲突的消解与审美和谐境界的实现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军事、政治等领域对抗的现象还时有存在。自然文化不能完全消弭这些纷争。人类不同文明的冲突还要解决,人类还要寻求达到和谐的方法。我们要把桂林山水的每一个细节整合成特殊的审美语言,为相遇在这里的不同的文明的冲突填平鸿沟,为文明的对话搭建桥梁。如果我们有着利用自然文化消解文明冲突、营造文化审美和谐境界的愿望,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处理好不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有人类文明共生的正确主张。对此,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文化发展主张。这“大同之美”的文化主张与胡锦涛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是相通的。我们固然强调在文化问题上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但就这一点也许美国著名哲学家艾默生的话更有道理,他告诉人们:“克服民族性就是文化的胜利。”他认为,文化的终极是世界性,民族性消失了,文化就胜利了。其次,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既然是自然文化,就要回归自然,这对审美和谐境界的实现是有帮助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想到风化时,就不能不高兴地追怀着太古时代的淳朴景象,那是一幅全然出自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象,我们不断地向它回顾,离开了它我们就不能不感到遗憾。”[5]另一方面,还要从自然文化进阶到人类文化,因为自然美不是最高形态的美。德国诗人希勒说:“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6]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7]由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文化审美在主观上虽然有差异,但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文明在同一自然文化现象面前“和而不同”、消解冲突以及和谐审美境界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桂林临桂湿地文化是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这种自然文化来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是个很新颖的课题。在这一点上,与其为出于正统而众口一词,还不如在认识上就超前和创新。因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引领人民思想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社会进步的先导。”[8]在自然文化与消解人类文明的关系的问题上,我们还没有迈出几步,甚至没有去多想,而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献出真诚的思考和一些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1).
[3](英)里德.艺术与意识地进化[M].1954.
[4]江泽民.江泽民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2.
[5](法)卢梭.论科学和艺术[M].引自西方文论选上卷[M].伍蠡甫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338.
[6](德)希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3.
[7]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8]胡锦涛.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上的讲话.20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