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战争中的侦察监视能力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取得了巨大进步,技术领先的军事强国依靠遍布全时空、贯穿全过程的情报监视与侦察行动,实时准确地感知战场情况,使得原本错综复杂的战场单向透明,同时其具备的“发现即摧毁”的精确打击能力对战场有生力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得益于二战后积累的巨大军事优势以及冷战后赢得的黄金发展期,以美军为首的北约各国广泛应用军事领域的最新成果,构建了规模庞大、技术尖端的全球分布式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空间、所有维度、所有频段,并将陆、海、空、天、电、网各类侦察系统融合形成栅格式战场感知网络,全方位、不间断、无缝隙、近实时地搜集处理战场信息,逐步形成了短期内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信息优势,在历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为美军、北约及其盟友提供了全时全程至关重要的情报信息支援,帮助其赢得并掌控了历次军事行动的绝对控制权。
日新月异的战场感知能力
侦察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战场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充斥战场空间的各类侦察监视平台,已经基本具备了全时域、全频域、全空域、近实时搜集战场情报的能力,可以不分昼夜地将战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尽收眼底。
在空间,侦察卫星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每90~97分钟绕地球1周,一次成像最大可覆盖2000多平方千米的地域,其侦察探测能力也已接近理论极限,可见光分辨率小于0.1米,红外分辨率小于0.1°,空间分辨率已小于0.1毫弧。新型“长曲棍球”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在云、雾、雨、雪和夜暗条件下,实现全天候、全天时侦察,并具有一定识别伪装的能力,甚至能穿透干燥地表,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空间分辨率达0.3米。“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采用高分辨率、对热辐射敏感的视频成像系统,可以全时段工作,地面分辨率最高达0.1米,搭载的“超光谱敏感器”可以在多波段上工作,可以实时获取目标的形状、温度、运动甚至化学成分等多种信息。电子侦察卫星能持久大范围地侦收世界重点和热点地区的各种电磁信号,如“大酒瓶”卫星可截获100兆赫兹~20吉赫兹范围内的雷达、遥测与遥控、微波通信、无线电话等种类信号。
在空中,U-2S高空侦察机可以运用多光谱照摄像装置,从2.5万米高空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由波音707改装的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机可以在1万米以上的高空每天飞行10小时,连续实时监控电磁信号并将信号源定位在1000米范围内;“全球鹰”无人机可以在1200海里范围内连续执行24小时的侦察监视任务,并随时将带有精确坐标的图像情报上传分发。
在地面,美国陆军装备的“预言家”信号情报和电子战系统,能够准确截获、识别并精确定位敌通信网、炮兵雷达及地面监视雷达的工作信号,其装备的“伦巴斯”远距离战场监视探测系统由声、磁、震动、红外等多种传感器和监视器组成,各种传感器获取的目标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进一步提高了情报获取的全面性。
绵密交织的侦察监视网络
尽管侦察监视装备的情报搜集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客观上讲,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装备都存在固有的局限性,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单一性质的侦察探测装备很难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为了更好地侦测战场动态、可变或经过伪装的各类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优化整合战场各个空间的情报搜集资源,构建了全时空、立体化、互补性的全维侦察监视网络,充分发挥各种侦察手段的优长,同步展开对重点区域和目标的情报搜集,运用多种渠道、不同来源的目标信息相互叠加、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分析研判战场的真实情况,为指挥官决策提供依据。
在伊拉克战争中,为全面感知战场态势,美军从高空到低空部署了多种侦察飞行器搜集情报信息:在2.8万米的高空,部署了U-2S侦察机,使用雷达、摄像机、信号侦听设备进行远程监视;在2万米高空,部署了“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预警;在中低空,部署了“联合星”E-8C预警机、“哨兵”E-3预警机、“鹰眼”E-2C预警机、“联合铆钉”RC-135侦察机、“捕食者”无人机,全时侦听敌方通讯与电磁信号并对地面移动目标和低空飞行目标实施跟踪监视;在低空,使用“阿帕奇”直升机、“猎手”无人机、“短毛猎狗”无人机和“影子”-200无人机,担负中程和近程侦察任务,及时全面地获取了各类战场情报,有力支援了整个作战行动。
为提升侦察监视系统的全面态势感知能力,各国纷纷展开多平台综合一体化侦察监视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提高各侦察平台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将现有的多种侦察平台和探测器融合形成整体网络,实现对全时空、多频谱、多种类目标的探测、识别和定位,提高目标发现的概率和情报的准确性。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U-2S侦察机、E-3预警机、RC-135电子侦察机利用Link-16卫星通信链路,实时进行信息交换并将数据传送给陆军的地面接收站,空中与地面侦察监视平台之间通过“快速战术图像系统”和“目标数据实时接收与修正系统”相互联结,引导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扫描搜索地面的可疑目标,“预言家”信号探测系统对目标进行精确测向和定位,“捕食者”无人机根据坐标飞至目标区域上空,对目标进行近距离数字成像。多种平台联合实施的一体化侦察监视,极大地提高情报搜集的效率和目标信息的准确性,为美军实施精确打击提供了可靠依据。 传递假情报要力求“真实”。可以在作战过程中故意以密级较低的无线电通信手段传输假命令、假通报误导敌方情报判断,还可以在撤离或转移时有意在战场边缘遗失文件和资料,使敌方“缴获”虚假情报以达成欺骗扰乱的目的,也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发布会等公开新闻媒体,发布假新闻、假消息,泄露假情报,或者在局部地区散布“小道消息”和“民间传说”,通过虚假情报将敌人引入歧途。此外,利用敌特工间谍的窃密行动也不失为良策,伪装“失密”“泄密”,依情顺理地把情报泄露出去,诱使敌方根据“来之不易”的情报做出错误判断。二战时,盟军就利用意外“死亡”的冒牌威廉·马丁少校成功传递了迷惑德军的假登陆计划,为西西里岛登陆达成进攻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杀伤破坏毁敌耳目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途径,未来战场侦察情报范畴的对抗仅仅依靠被动的伪装欺骗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劣势,为了赢得战场信息的控制权,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打击手段削弱敌军的侦察监视能力,通过破坏瘫痪敌方情报网络降低或限制敌军的作战能力。
一是集中火力打击敌临空兵器。在未来战争中,敌方侦察飞机依靠不断完善的隐身和突防能力,可能频繁进入我方上空探测情报,我们在做好伪装防护的同时要及时摸索总结敌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研究创造打击敌机的针对性战术。在实际作战中,首先要通过远近结合的多层预警体系尽早探知敌机临近,综合运用高炮、导弹和作战飞机部署拦截屏障和杀伤火力网,充分发挥高炮和便携式地空导弹反应敏捷、抗干扰能力强、火力猛烈的特长,追歼和猎杀敌临空兵器。
二是伏击歼灭敌前出侦察分队。消灭敌侦察分队是侦察监视对抗中斗争最为激烈的形式之一,是打击震慑奉行“零伤亡”战略之敌的有力手段。未来战场环境复杂、情况多变,日趋完善的伪装防护和变幻莫测的欺骗佯动阻碍了敌情报效能的发挥,为更好地查探、识别和定位重要目标,敌可能实施小群多路的特种渗透侦察。因此,在指挥机构、通信枢纽、重要阵地等关键位置必须精心部署警戒兵力和防卫力量,对敌可能渗透接近的路线、地形和区域严密布控,及时对重要目标周边进行巡查和清剿,一旦发现敌人行踪立即组织优势力量围堵歼灭。为达到理想的作战效果,可以派遣精干力量在敌必经之路和集结地点周密设伏,依托有利地形发挥近战火力,全歼或俘虏敌有生力量,从而挫伤敌作战信心和交战决心,削弱或瓦解敌作战效能。2011年8月5日,北约驻阿富汗部队的一架“支努干”直升机在阿富汗瓦尔达克省赛义德阿巴德地区遭到塔利班武装诱骗伏击,隐藏在丛林中的武装人员使用简陋的RPG火箭弹将落入陷阱的直升机击毁,导致包括22名“海豹”突击队员在内的31名美军士兵阵亡,造成阿富汗战争10年以来最惨痛伤亡纪录。
三是毁伤俘获敌无人侦察装备。在侦察监视行动中,无人侦察机和无人探测飞行器具有其他侦察平台无法替代的优势,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的特殊构造使其便于隐身、善于突防并易于携带、发射和回收,可以秘密渗入刺探情报,也可以升空悬停,长时间监视战场。由于其目标较小且飞行速度较快,战场生存能力很强。但是越精密的装备也越脆弱。无人机实施侦察需要高速信息传输、远程遥感控制、全球精确定位和计算机自动处理等多项尖端技术密切配合,任一环节出现纰漏,无人机就可能坠毁或迷航。针对其固有弱点在与之对抗时可运用高技术手段干扰、迷盲和破坏无人机的导航、通信、定位、遥感系统,击落毁伤或迫降俘获敌无人装备。获得敌装备实物后,技术人员可以运用逆推理、逆研发手段研究破解敌领先技术,一方面削减敌人力量并限制敌方侦察手段,另一方面破解敌关键技术为我们的技术革新、装备开发和实践运用探索高价值情报。2011年12月4日晚,伊朗军方在毗邻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的地区,运用电磁干扰手段成功俘获了一架美军RQ-170“哨兵”无人侦察机,对美军的空中侦察行动提出了严峻挑战。
责任编辑:葛 妍
得益于二战后积累的巨大军事优势以及冷战后赢得的黄金发展期,以美军为首的北约各国广泛应用军事领域的最新成果,构建了规模庞大、技术尖端的全球分布式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空间、所有维度、所有频段,并将陆、海、空、天、电、网各类侦察系统融合形成栅格式战场感知网络,全方位、不间断、无缝隙、近实时地搜集处理战场信息,逐步形成了短期内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信息优势,在历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为美军、北约及其盟友提供了全时全程至关重要的情报信息支援,帮助其赢得并掌控了历次军事行动的绝对控制权。
日新月异的战场感知能力
侦察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战场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充斥战场空间的各类侦察监视平台,已经基本具备了全时域、全频域、全空域、近实时搜集战场情报的能力,可以不分昼夜地将战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尽收眼底。
在空间,侦察卫星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每90~97分钟绕地球1周,一次成像最大可覆盖2000多平方千米的地域,其侦察探测能力也已接近理论极限,可见光分辨率小于0.1米,红外分辨率小于0.1°,空间分辨率已小于0.1毫弧。新型“长曲棍球”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在云、雾、雨、雪和夜暗条件下,实现全天候、全天时侦察,并具有一定识别伪装的能力,甚至能穿透干燥地表,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空间分辨率达0.3米。“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采用高分辨率、对热辐射敏感的视频成像系统,可以全时段工作,地面分辨率最高达0.1米,搭载的“超光谱敏感器”可以在多波段上工作,可以实时获取目标的形状、温度、运动甚至化学成分等多种信息。电子侦察卫星能持久大范围地侦收世界重点和热点地区的各种电磁信号,如“大酒瓶”卫星可截获100兆赫兹~20吉赫兹范围内的雷达、遥测与遥控、微波通信、无线电话等种类信号。
在空中,U-2S高空侦察机可以运用多光谱照摄像装置,从2.5万米高空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由波音707改装的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机可以在1万米以上的高空每天飞行10小时,连续实时监控电磁信号并将信号源定位在1000米范围内;“全球鹰”无人机可以在1200海里范围内连续执行24小时的侦察监视任务,并随时将带有精确坐标的图像情报上传分发。
在地面,美国陆军装备的“预言家”信号情报和电子战系统,能够准确截获、识别并精确定位敌通信网、炮兵雷达及地面监视雷达的工作信号,其装备的“伦巴斯”远距离战场监视探测系统由声、磁、震动、红外等多种传感器和监视器组成,各种传感器获取的目标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进一步提高了情报获取的全面性。
绵密交织的侦察监视网络
尽管侦察监视装备的情报搜集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客观上讲,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装备都存在固有的局限性,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单一性质的侦察探测装备很难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为了更好地侦测战场动态、可变或经过伪装的各类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优化整合战场各个空间的情报搜集资源,构建了全时空、立体化、互补性的全维侦察监视网络,充分发挥各种侦察手段的优长,同步展开对重点区域和目标的情报搜集,运用多种渠道、不同来源的目标信息相互叠加、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分析研判战场的真实情况,为指挥官决策提供依据。
在伊拉克战争中,为全面感知战场态势,美军从高空到低空部署了多种侦察飞行器搜集情报信息:在2.8万米的高空,部署了U-2S侦察机,使用雷达、摄像机、信号侦听设备进行远程监视;在2万米高空,部署了“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预警;在中低空,部署了“联合星”E-8C预警机、“哨兵”E-3预警机、“鹰眼”E-2C预警机、“联合铆钉”RC-135侦察机、“捕食者”无人机,全时侦听敌方通讯与电磁信号并对地面移动目标和低空飞行目标实施跟踪监视;在低空,使用“阿帕奇”直升机、“猎手”无人机、“短毛猎狗”无人机和“影子”-200无人机,担负中程和近程侦察任务,及时全面地获取了各类战场情报,有力支援了整个作战行动。
为提升侦察监视系统的全面态势感知能力,各国纷纷展开多平台综合一体化侦察监视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提高各侦察平台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将现有的多种侦察平台和探测器融合形成整体网络,实现对全时空、多频谱、多种类目标的探测、识别和定位,提高目标发现的概率和情报的准确性。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U-2S侦察机、E-3预警机、RC-135电子侦察机利用Link-16卫星通信链路,实时进行信息交换并将数据传送给陆军的地面接收站,空中与地面侦察监视平台之间通过“快速战术图像系统”和“目标数据实时接收与修正系统”相互联结,引导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扫描搜索地面的可疑目标,“预言家”信号探测系统对目标进行精确测向和定位,“捕食者”无人机根据坐标飞至目标区域上空,对目标进行近距离数字成像。多种平台联合实施的一体化侦察监视,极大地提高情报搜集的效率和目标信息的准确性,为美军实施精确打击提供了可靠依据。 传递假情报要力求“真实”。可以在作战过程中故意以密级较低的无线电通信手段传输假命令、假通报误导敌方情报判断,还可以在撤离或转移时有意在战场边缘遗失文件和资料,使敌方“缴获”虚假情报以达成欺骗扰乱的目的,也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发布会等公开新闻媒体,发布假新闻、假消息,泄露假情报,或者在局部地区散布“小道消息”和“民间传说”,通过虚假情报将敌人引入歧途。此外,利用敌特工间谍的窃密行动也不失为良策,伪装“失密”“泄密”,依情顺理地把情报泄露出去,诱使敌方根据“来之不易”的情报做出错误判断。二战时,盟军就利用意外“死亡”的冒牌威廉·马丁少校成功传递了迷惑德军的假登陆计划,为西西里岛登陆达成进攻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杀伤破坏毁敌耳目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途径,未来战场侦察情报范畴的对抗仅仅依靠被动的伪装欺骗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劣势,为了赢得战场信息的控制权,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打击手段削弱敌军的侦察监视能力,通过破坏瘫痪敌方情报网络降低或限制敌军的作战能力。
一是集中火力打击敌临空兵器。在未来战争中,敌方侦察飞机依靠不断完善的隐身和突防能力,可能频繁进入我方上空探测情报,我们在做好伪装防护的同时要及时摸索总结敌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研究创造打击敌机的针对性战术。在实际作战中,首先要通过远近结合的多层预警体系尽早探知敌机临近,综合运用高炮、导弹和作战飞机部署拦截屏障和杀伤火力网,充分发挥高炮和便携式地空导弹反应敏捷、抗干扰能力强、火力猛烈的特长,追歼和猎杀敌临空兵器。
二是伏击歼灭敌前出侦察分队。消灭敌侦察分队是侦察监视对抗中斗争最为激烈的形式之一,是打击震慑奉行“零伤亡”战略之敌的有力手段。未来战场环境复杂、情况多变,日趋完善的伪装防护和变幻莫测的欺骗佯动阻碍了敌情报效能的发挥,为更好地查探、识别和定位重要目标,敌可能实施小群多路的特种渗透侦察。因此,在指挥机构、通信枢纽、重要阵地等关键位置必须精心部署警戒兵力和防卫力量,对敌可能渗透接近的路线、地形和区域严密布控,及时对重要目标周边进行巡查和清剿,一旦发现敌人行踪立即组织优势力量围堵歼灭。为达到理想的作战效果,可以派遣精干力量在敌必经之路和集结地点周密设伏,依托有利地形发挥近战火力,全歼或俘虏敌有生力量,从而挫伤敌作战信心和交战决心,削弱或瓦解敌作战效能。2011年8月5日,北约驻阿富汗部队的一架“支努干”直升机在阿富汗瓦尔达克省赛义德阿巴德地区遭到塔利班武装诱骗伏击,隐藏在丛林中的武装人员使用简陋的RPG火箭弹将落入陷阱的直升机击毁,导致包括22名“海豹”突击队员在内的31名美军士兵阵亡,造成阿富汗战争10年以来最惨痛伤亡纪录。
三是毁伤俘获敌无人侦察装备。在侦察监视行动中,无人侦察机和无人探测飞行器具有其他侦察平台无法替代的优势,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的特殊构造使其便于隐身、善于突防并易于携带、发射和回收,可以秘密渗入刺探情报,也可以升空悬停,长时间监视战场。由于其目标较小且飞行速度较快,战场生存能力很强。但是越精密的装备也越脆弱。无人机实施侦察需要高速信息传输、远程遥感控制、全球精确定位和计算机自动处理等多项尖端技术密切配合,任一环节出现纰漏,无人机就可能坠毁或迷航。针对其固有弱点在与之对抗时可运用高技术手段干扰、迷盲和破坏无人机的导航、通信、定位、遥感系统,击落毁伤或迫降俘获敌无人装备。获得敌装备实物后,技术人员可以运用逆推理、逆研发手段研究破解敌领先技术,一方面削减敌人力量并限制敌方侦察手段,另一方面破解敌关键技术为我们的技术革新、装备开发和实践运用探索高价值情报。2011年12月4日晚,伊朗军方在毗邻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的地区,运用电磁干扰手段成功俘获了一架美军RQ-170“哨兵”无人侦察机,对美军的空中侦察行动提出了严峻挑战。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