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那个听话的孩子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很多人会提醒大一新生,要制定计划、学习不能松懈、要注重体育锻炼这些是偏向于具体行为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上大学后用心找寻自己想要做的事,而后坚定往前走就行。
  我在刚进入大学时,不曾有人告诉过我这些。于是顺理成章地,继续沿用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唯一的目标就是考高分。每堂课将老师所讲内容,原原本本记下来,考前背诵笔记,成绩出来果真在班里名列前茅。
  但越往前走,越发迷雾重重。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发茫然失措。大学第二年,身边的小伙伴中有人当了话剧社社长,有人朗诵比赛屡次获奖,有人拍摄了短片,而我仍固守着那干瘪瘪的分数。我第一次体会到“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在大二那年一门专业课考试之前。我又开始疯狂背书,突然有一瞬,我停下来,反问自己:我从中学到了什么?我又想学什么?
  相较生性活泼的姐姐,性格内敛的我一直是妈妈口中“听话”的好孩子,在此之前我的人生主要就是埋头学习。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扪心自问“我想要什么”,而不是“我应该要什么”。
  大学后两年,我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为父母学习,到追逐内心兴趣,为自己努力。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摄影后期技术。业余时间,我就待在宿舍里,打开电脑,一步一步照着摄影博主的教学视频开始模仿。第二件事,便是看书。现在回想,具体的内容已记不太清了,但我读杂书的习惯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养成的。五年后,我在高铁上饶有兴致地翻阅宗白华的《艺境》,陶醉其中时,心中尤为感谢那个喜欢读杂书的自己。摄影让我变得愿意观察,阅读让我变得喜欢思考。
  在课堂上,从记录老师说的每一个字,到主动向老师抛出问题,组织班级同学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我学到的东西从死气沉沉的教条,变为了自己身上真正的力量。
  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我也没有随大流采取简单易行的内容分析方法,而是采用了田野调查方法,这需要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可能费力不讨好,答辩时可能还会受到质疑。但是又回到了那句话——“我想做”,我就去做了。
  那段时间,我每天往返于学校与调研点——市电视台之间,夏日早高峰的公交上“摇摆”通勤1小时的滋味,现在想来依旧清晰。最难的是如何尽快融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中,和大家熟悉起来。“主动、主动、再主动”,主动拖地、倒垃圾,主动承担更多采访任务,克服社交恐惧
  我在电视台遇到了同样“想做事”的娟姐。娟姐是我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也是电视台出镜记者、新闻策划,她还主动申请担任了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在世界急救日到来之际,我做了一个心肺复苏科普的策划,本想找同事一起参与,但当时很多人都只想做好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想再做自主选题了。而娟姐看到我的选题后,很是振奋,和我一起加班写台本,联系急救科医生等。娟姐说,新闻节目里的每一句话都要和采访对象反复核对,确保真实准确。
  我把娟姐写进了我的毕业论文里,在市级电视台转型背景下,更需要的就是这些想做事并真正热爱电视工作的人。论文答辩时,老师赞许我调研内容的扎实与真实。最终,我的文章获得了优秀毕业論文的荣誉。
  目前,我正着手完成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虽然不知结果如何,但我做的仍是我真正想要研究的问题,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视角。在这些年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独立有个性。虽然前途仍充满未知,但我更加看重过程的探索,追逐自我的意义。
  责任编辑:丁莉莎
其他文献
一个地方的神秘并不是都能被打开。据说,古人对星空抱有愿望,认为人的灵魂是天的一部分,“为什么有那么多神秘?”“因为万物都是神。”一个引发了历史、自然、物质,尤其是精神记忆的地方,从世俗层面上升到了一个神化的状态。似乎不可言说,等待“上帝在迷路的躯体中/布施光明与宽宏!”(这是瓦莱里的一个隐喻。)人们渴望的上帝之城,其实在瓦莱里这里是上帝的布施——通向光明的语言。请允许我把这理解为诗的存在,在神秘的
时间:2015年12月26日  地点:佛山西樵山三湖书院  参加者:孟繁华、张清华、陈晓明、陈陟云、张德明、向卫国、晓音  主持人(袁缓):尊敬的各位诗评家,尊敬的诗人,还有来自媒体的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来到西樵山三湖书院,这里是一代大儒康有为先生勤学苦修的圣地,故今天这里一定是群贤毕至,因为一位诗人的佳作,引得北京和广东的六位诗评家雅聚南国,坐看云起,品诗论道,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再
生命中的码头  奔跑,怕追不上一切虚无的影子  也为甩不掉如影随形的黑  奔跑,追上白狐,追上麋鹿,追上  那飘逸的清风  旅途中,我靠在一棵树上,喘息  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家屋后的那棵梧桐  树顶上还悬挂一轮熟悉的月亮  月亮下的海,海边的城市,是孤独的  长大后的城市在喧嚣中,孤独着  码头是孤独的,久居的市民和远道而来  的过客  是孤独的  孤独遭遇到未有的美丽时,我却要离开  来往的船只
主持人语  林可儿可能注意到了诗歌词语的模糊最终会妨碍到诗歌意义的清晰,因此,林可儿选择了直接而锋利的诗歌语言介入方式,“人活一辈子,总有自己喜欢的一两件事”“每一朵花都会流泪,绽放与凋零”……林可儿这种在诗歌技法上的硬朗与拙朴反而能够获得诗歌审美层面上的独立品质:没有参差不齐的句式和语法上相当复杂的句法结构,诗句中鲜有“情感的谬误”投放,诸如“千疮百孔的心被温暖填充,翩翩彩蝶、纷飞鸟儿/都是他的
有人说,少年中国学会诗人群是“被忽略的先锋”,这里存而不论,但毫无疑问,最早将象征派诗歌的理论和创作系统介绍到中国的,正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一群年轻人,如黄仲苏、田汉等。《少年中国》于1919年7月15日在北京创刊,在它上面发表新诗的有康白情、李大钊、邓中夏、朱自清、周无等人。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李金发的《微雨》、冯乃超的《红纱灯》、穆木天的《旅心》、王独清的《圣母像前》等诗集陆续出版,出
骨骼与礁石  海鸥闯过暴风和浓雾,  停栖在大海中一块小小的礁石上;  不远处熄灭了的灯塔,  在夜幕下如蒙着黑纱的妇人伫立。  狂涛在怒海中汹涌前行,  无数星光燃烧在潮汐里  雨点砸在你的喙上,  我親爱的小海鸥啊,你为何默不作声!  你为何不去找一个岩缝将自己藏匿?  你屹立在席卷的海风里,  身后是晚潮狂舞的乐音;  泪水般咸涩的雪白飞沫溅上你的身躯,  你分明在颤抖啊,  我亲爱的小海鸥
考研求学最理想的当然是读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但现实中很多人难以达到这种“理想”。回望他们的考研之路,有的继续读着不喜欢的专业却并不悲观,有的在为心仪学校二次奋斗的过程中想通了人生选择的奥秘。  (以下是本文作者根据其中三人的采访内容,以第一人称改写的经历自述。)“读研是我的既定之路,就像随着惯性奔跑”  方明宇(化名)  讀研是我上大学前就想好的,因为我觉得本科学历不太够,起码要硕士学历以后工作才
枝桠  枝桠伸过来不叶不花也不结果  它会伸过二层小楼的项面  也会伸过邻墙也会折落  叶不归根在另一个院里子  客死或者不能被一场风雪掩盖  在我看來这不是无能为力  一枝伸过来的枝桠曲美舒放  本不应再次承揽自然的塑性  我却因为一座墙再给它付诸了爱情
写作的人  你写作,关于已经存在的事物。  而他们说你耽于幻想。  你保持沉默,像偷猎者  陷落的网。像一个天使  知道黑夜将带来什么。  你旅行,你遗忘,  以便你能够返回。  你写作,但你不想记住  石头、大海,和信徒们  他们分开双手睡觉。  对空间不由自主的征服  当我们分开  空气中的含量将会改变,  悲伤将会悄然降临  在水龙卷的外侧  像一只受惊的蜥蜴的影子。  每一个在我们床边醒来
说给柴禾  劈开的是岁月的年轮  和成长的回忆  你們曾一度温润了父母  期待的目光  或许年少的我与同伴  还在柴垛里捉迷藏  或许,我与柴禾都有一个  燃烧的梦想  如今,堆放的柴禾如同一堆  散落的星辰  夏日中伏我急急地赶往老屋  母亲颤颤又欣喜地迎来  眼里闪过一团亮光  屋外的知了使劲地鸣叫  手锯的齿轮在时光中穿梭  劈向柴禾  一点点往事随同汗水  四处溅落  想想漫天大雪时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