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从未得到大众认可,死后却仅凭一本小说,奠定了她作为英国19世纪最重要小说家的地位。《呼啸山庄》以其哥特式的描写,独特的多角度叙述,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西斯克里夫疯狂的复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被评论者广泛研究。艾米莉的小说着重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关注,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构小说中流露出的对自然和女性的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一、罗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体系
生态女性主义在1974年由法国女性主义者、作家弗朗索瓦·德·欧本纳首次提出。它是生态批评在性别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是环境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早在《圣经》中,女性与自然在男性和人类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就被奠定。奥古斯丁曾说:“他(上帝)从男人身上创造了她(夏娃),使整个人类得以衍生自一个男人”在创世记中上帝要人类“要生养众多,便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种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1)。通过《圣经》的传播西方社会稳固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和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随意支配。女性与自然同时沦为“他者”。而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即同时具有的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能力使得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斗争和女性对性别的平等诉求遥相呼应,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必然有利于另一问题的解决。《呼啸山庄》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着希望的美好图景。
二、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对抗
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对抗主要表现在凯瑟琳的双重爱情观上。维多利亚时期崇尚“家庭天使”,认为“一个正常的、品格良好的女人是这样一位天使: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只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存在。”而凯瑟琳·恩萧显然不是这样一位女性,她“太调皮、太不规矩,够不上充当宠儿。”她对传统女性观的反叛并未带她跳出时代对女性的桎梏,对待婚姻,她爱的是希斯克利夫,“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是地下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须的。”但她也认为嫁给他会“降低我的身份”,最终为了“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她选择了埃德加。凯瑟琳这种违背本意的选择,也恰巧反映了19世纪城市工业文明下女性的一种矛盾和压抑,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婚后的凯瑟琳在文明社会中过起了贵妇人的生活,希斯克利夫的回归打破了她心灵的平静。在她重病期间她执意要奈莉打开窗户,期望感受那从旷野直吹过来的风。认为自己嫁给埃德加后“从我原来的世界放逐出来,成了流浪人”,她希望回到呼啸山庄,回到开满石楠的旷野,回到有希斯克利夫的童年时代。最终凯瑟琳因为多年顽疾难产而死。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有其自身原因,可究其根本是父权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定位和规范,它把女性处于被动和受压迫的一方。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对抗并未此结束,接着的是埃德加的郁郁寡欢和希斯克利夫对下一代的疯狂报复。自然和文明没能共获生机,而是在相互的破坏中衰败和凋零。
三、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融合
小凯瑟琳的诞生展开了希斯克利夫对下一代的报复。小凯瑟琳是作者眼中新女性的代表,她热情洋溢,聪明独立。面对希斯克利夫的威胁和监禁,她勇敢地反抗“我不怕你”,在被希斯克利夫毒打和夺去家产后,她维系着仅有的尊严,轻蔑地对希斯克利夫喊出“没有人爱你---你死了,没有人哭你”。她的勇敢,她所散发出的能量正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身上所缺失的东西。林顿的去世使她获得了“自由”。随后哈里顿的闯入则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哈里顿由希斯克利夫抚养长大,为了报复他的父亲亨得利,希斯克利夫不给他读和识的机会。哈里顿是自然界的产物,他粗鲁、野蛮却有着颗向善向上的心。在与凯瑟琳的磨合中他们由“敌人从此变成了盟友”。随着希斯克利夫的去世、下一代人的结合自然与文明的斗争渐渐消融和解。凯瑟琳挣脱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不顾门第之别,主动接近哈林顿,而哈林顿也从未显示出对女性的任何歧视与不屑,这是作者借奈莉的口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爱着,而且想着尊重对方,另一个是爱着而且是想被尊重”。爱情只有在相互尊重中才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四、结束语
洛克伍德第一次进入呼啸山庄时,眼见的是“几颗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感受到的是人的“阴郁” “愤怒”,植物的畸形生长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再次踏入时“亲切的果树林中飘散在空气里有一种紫罗兰和香罗兰的香味”,他顿觉“舒适”,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的甜蜜与周围的景色互相呼应,艾米莉描绘出了一幅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和谐美好的图景。生态女性研究者们认为,挽救自然的生态危机,要从消除男女间的性别压迫开始,而对自然的尊重对消除性别歧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与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体现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著,杨苡译.呼啸山庄[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南宫梅芳等著.生态女性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Karen Warren,Ecological Feminism (New York: Routlesge,1994).
[6]Plumwood,val,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33).
注释:
1、<<创世纪>>1:28 表示“<<创世纪>>第一章第26节”
一、罗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体系
生态女性主义在1974年由法国女性主义者、作家弗朗索瓦·德·欧本纳首次提出。它是生态批评在性别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是环境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早在《圣经》中,女性与自然在男性和人类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就被奠定。奥古斯丁曾说:“他(上帝)从男人身上创造了她(夏娃),使整个人类得以衍生自一个男人”在创世记中上帝要人类“要生养众多,便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种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1)。通过《圣经》的传播西方社会稳固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和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随意支配。女性与自然同时沦为“他者”。而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即同时具有的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能力使得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斗争和女性对性别的平等诉求遥相呼应,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必然有利于另一问题的解决。《呼啸山庄》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着希望的美好图景。
二、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对抗
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对抗主要表现在凯瑟琳的双重爱情观上。维多利亚时期崇尚“家庭天使”,认为“一个正常的、品格良好的女人是这样一位天使: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只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存在。”而凯瑟琳·恩萧显然不是这样一位女性,她“太调皮、太不规矩,够不上充当宠儿。”她对传统女性观的反叛并未带她跳出时代对女性的桎梏,对待婚姻,她爱的是希斯克利夫,“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是地下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须的。”但她也认为嫁给他会“降低我的身份”,最终为了“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她选择了埃德加。凯瑟琳这种违背本意的选择,也恰巧反映了19世纪城市工业文明下女性的一种矛盾和压抑,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婚后的凯瑟琳在文明社会中过起了贵妇人的生活,希斯克利夫的回归打破了她心灵的平静。在她重病期间她执意要奈莉打开窗户,期望感受那从旷野直吹过来的风。认为自己嫁给埃德加后“从我原来的世界放逐出来,成了流浪人”,她希望回到呼啸山庄,回到开满石楠的旷野,回到有希斯克利夫的童年时代。最终凯瑟琳因为多年顽疾难产而死。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有其自身原因,可究其根本是父权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定位和规范,它把女性处于被动和受压迫的一方。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对抗并未此结束,接着的是埃德加的郁郁寡欢和希斯克利夫对下一代的疯狂报复。自然和文明没能共获生机,而是在相互的破坏中衰败和凋零。
三、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融合
小凯瑟琳的诞生展开了希斯克利夫对下一代的报复。小凯瑟琳是作者眼中新女性的代表,她热情洋溢,聪明独立。面对希斯克利夫的威胁和监禁,她勇敢地反抗“我不怕你”,在被希斯克利夫毒打和夺去家产后,她维系着仅有的尊严,轻蔑地对希斯克利夫喊出“没有人爱你---你死了,没有人哭你”。她的勇敢,她所散发出的能量正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身上所缺失的东西。林顿的去世使她获得了“自由”。随后哈里顿的闯入则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哈里顿由希斯克利夫抚养长大,为了报复他的父亲亨得利,希斯克利夫不给他读和识的机会。哈里顿是自然界的产物,他粗鲁、野蛮却有着颗向善向上的心。在与凯瑟琳的磨合中他们由“敌人从此变成了盟友”。随着希斯克利夫的去世、下一代人的结合自然与文明的斗争渐渐消融和解。凯瑟琳挣脱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不顾门第之别,主动接近哈林顿,而哈林顿也从未显示出对女性的任何歧视与不屑,这是作者借奈莉的口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爱着,而且想着尊重对方,另一个是爱着而且是想被尊重”。爱情只有在相互尊重中才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四、结束语
洛克伍德第一次进入呼啸山庄时,眼见的是“几颗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感受到的是人的“阴郁” “愤怒”,植物的畸形生长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再次踏入时“亲切的果树林中飘散在空气里有一种紫罗兰和香罗兰的香味”,他顿觉“舒适”,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的甜蜜与周围的景色互相呼应,艾米莉描绘出了一幅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和谐美好的图景。生态女性研究者们认为,挽救自然的生态危机,要从消除男女间的性别压迫开始,而对自然的尊重对消除性别歧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与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体现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著,杨苡译.呼啸山庄[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南宫梅芳等著.生态女性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Karen Warren,Ecological Feminism (New York: Routlesge,1994).
[6]Plumwood,val,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33).
注释:
1、<<创世纪>>1:28 表示“<<创世纪>>第一章第2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