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州有一座敬亭山。敬亭山脉曲折逶迤,有60座山峰,都不高,第一高峰海拔也只有317米,还少有绝壁。但自古,许多文人墨客都踏访过敬亭山,吟咏过敬亭山,说敬亭山自有魅力,60座山峰上有诗声,或说山峰上还有诗峰,所谓文脉称峰,也不牵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丹阳郡,宛陵(今宣州区)便为郡治地。之后,历晋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孝宗、明廷、清帝析并区划,但,宛陵一直为府、路、府的治所,而主政的官员大多政振、文馨、德高,宛陵总现文曲昌兴之象,文脉流长。
南朝初年,刘宋朝廷出了一个名臣,曰范晔。范晔出仕不久,便迁秘书丞,掌彭城王刘义康府的文籍等,但他孤高疏狂,不会献媚,被贬为宣城太守。公元432年,范晔赶往宛陵就任,满心窃喜。范晔博书,通文,怀才,在宛陵写出了一部著作,名《后汉书》,与《史记》并肩。同时,还约三五文人,登上敬亭山,吟诗,立峰笑看刘宋朝廷。
54年后,南朝齐明帝派谢眺至宛陵,守宣城郡。其间,他常与一群文友上敬亭山,说赋,咏叹,吟出一首流丽的诗,名《游敬亭山》。在他眼里,敬亭山与五岳齐名。于是,他干脆在敬亭山南麓建了一座小楼,名高斋,以远眺,会友,作诗。他不知道,齐明帝只让他在宛陵干两年,便要调离他。其实,谢朓与范晔都不应该入仕,都融入不到官场,官场太复杂,不像写诗靠才华,谢朓被诬死于狱中,范晔被捕至诛连,便说明了这一点。但,他们给敬亭山留下了诗。
至唐初,宛陵人怀念谢朓,于高斋旧址上建了一座楼,两层,阔窗,飞檐,名谢朓楼。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七游敬亭山,也游谢朓楼,于拥翠亭坐看山前林霭、孤云、晴空、秋色,临风听山下橹声、鸟鸣、竹吟、溪响,便得诗《独坐敬亭山》,五言绝句,千古传诵,作者融入了敬亭山,孤独、疲惫也得到了慰藉。另,留下了《秋登谢朓北楼》诗。正是因为谢朓、李白的咏题,敬亭山开始扬名于天下。李白离开敬亭山后,敬亭山一直惦念着他,建了一座太白楼、一座塑像。
自此,天下文人便游敬亭山,也寻找谢朓、李白的足印,如云而至,由唐而宋,由元而明,由清而民,有300多位名家在这里灵感闪现,文思泉涌,留下了许多的诗作。敬亭山充满灵气,常与诗人的灵感相遇,即便是山之余脉、层峦、梨花、余霞、烟波、秋叶、虫鸟,也能入诗人的双眼。
白居易有诗魔之称,他文才敏赡,大脑里产生过许多的名诗,《长恨歌》《忆江南》《长相思》便是。他一生以诗济世,不近权贵,却能官至元和翰林学士、左赞善,出入于唐宪宗皇宫,参与机要,可谓内相。而白居易人生的起点,便是始于宛陵。17岁时,他通过宣城郡乡试后,到唐都长安科考及第。金榜题名,白居易登上敬亭山,看群峰、云泉、翠叠、密林、疏风,与万壑争流,便写诗言志,流传至今的名篇《红线毯》《紫毫笔》,也是在这里吟出来的。
诗豪刘禹锡以《竹枝词》《乌衣巷》卓尔不群,曾经,他也游过敬亭山,公元824年夏,唐穆宗派刘禹锡至和州,为刺史。不久,宣城郡守崔敦诗来信,约刘禹锡至宛陵,登敬亭山。作为文友,刘禹锡如约而至,领略了敬亭山的远空、近岫,與窗竹,深晓其神韵,便写下了《九华山歌并序》,赞扬了敬亭山的风光。之前,刘禹锡为宰相杜佑的幕僚,官至监察御史,可谓得意。
杜佑主政唐廷,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自然是没有闲暇登临敬亭山。但,他的孙子杜牧多次上过敬亭山。自公元830年,杜牧居宛陵近3年。他个性张扬,俊朗飘逸,常至敬亭山上饮酒,疗祛怀才不遇的伤痛,但倚在谢眺高斋的窗前,看山下百顷竹、溪流逐歌声,杜牧诗兴勃发,笔落青山,写下了《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题宣州》等诗篇。
唐代还有一位大诗人,名孟浩然。据传,他与孟子有血缘关系。他骨貌淑清,灌蔬艺竹,唐玄宗诏他入仕,也被他辞了。孟浩然一生未仕,却有诗才,游至宛陵,也上过敬亭山,写过“山泊敬亭幽”这样的名句,表现了敬亭山下的夜静、水幽,与船的安详。
今人大多是从唐诗中知道韦应物的,其实,韦应物少时便出入宫闱,为唐玄宗近侍。历唐肃宗后,唐代宗将其空降洛阳、京兆磨砺,唐德宗又将其派往滁州、江州、苏州为官,自丞、县令而刺史,名振一方,有韦江州、韦苏州之称。韦应物历四朝,一直被皇帝所倚重。韦应物是名臣,也是著名诗人,为官时,他曾坐一叶孤舟,到达过宛陵,登上敬亭山,览满山的美景,他醉了,咏诗了,于是,唐诗里便多了一首《送宣城路录事》,五言,清新、自然、恬淡、高远,近陶渊明,又胜陶渊明,与五言长城之誉相符。
韩愈、王维、高适、孟郊、张九龄、李商隐、陆龟蒙也为敬亭山献过诗。
至宋时,游敬亭山的诗人如春笋,比如,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杨万里、黄庭坚、晏殊、文天祥。
宛陵有一位名人,亦官亦文,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又是宋诗的开山祖师。这个人名梅尧臣,倡“宣城诗派”,走进了中国诗歌史。在宛陵,梅尧巨身在敬亭山,却能发现敬亭山的美,并以细腻、含蓄、平淡的诗句,表现其毓秀、神韵,二首《宛溪》意境深远,画面清切,鱼,虾,鹅,宛水,寒月,春梅,稻花,远船,白鹭……都成了他的诗行。
林希,宋嘉佑年间进士,知苏州府时,他登过苏州名胜虎丘,虎丘不高,30多米,却有绝岩、耸壑、云泉,气象不凡。后知宣州府,林希居宛陵。他曾与曾巩交密,与苏轼、苏辙交好,但,入朝后他却起草了贬斥苏轼、苏辙的诏书,这是品格问题,但,他登敬亭山时,却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天下难如两州好”,说的是苏州有虎丘、宣城有敬亭山,两者媲美,平分秋色。
至元明清,也有名家贡师泰、汤显祖、李东阳、袁中道、王思任、文徵明、姚鼐、石涛、梅清等登上敬亭山,听清音,观远景,写诗,作画。正是这些名人的采风、亲近,敬亭山才成了一座诗山。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丹阳郡,宛陵(今宣州区)便为郡治地。之后,历晋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孝宗、明廷、清帝析并区划,但,宛陵一直为府、路、府的治所,而主政的官员大多政振、文馨、德高,宛陵总现文曲昌兴之象,文脉流长。
南朝初年,刘宋朝廷出了一个名臣,曰范晔。范晔出仕不久,便迁秘书丞,掌彭城王刘义康府的文籍等,但他孤高疏狂,不会献媚,被贬为宣城太守。公元432年,范晔赶往宛陵就任,满心窃喜。范晔博书,通文,怀才,在宛陵写出了一部著作,名《后汉书》,与《史记》并肩。同时,还约三五文人,登上敬亭山,吟诗,立峰笑看刘宋朝廷。
54年后,南朝齐明帝派谢眺至宛陵,守宣城郡。其间,他常与一群文友上敬亭山,说赋,咏叹,吟出一首流丽的诗,名《游敬亭山》。在他眼里,敬亭山与五岳齐名。于是,他干脆在敬亭山南麓建了一座小楼,名高斋,以远眺,会友,作诗。他不知道,齐明帝只让他在宛陵干两年,便要调离他。其实,谢朓与范晔都不应该入仕,都融入不到官场,官场太复杂,不像写诗靠才华,谢朓被诬死于狱中,范晔被捕至诛连,便说明了这一点。但,他们给敬亭山留下了诗。
至唐初,宛陵人怀念谢朓,于高斋旧址上建了一座楼,两层,阔窗,飞檐,名谢朓楼。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七游敬亭山,也游谢朓楼,于拥翠亭坐看山前林霭、孤云、晴空、秋色,临风听山下橹声、鸟鸣、竹吟、溪响,便得诗《独坐敬亭山》,五言绝句,千古传诵,作者融入了敬亭山,孤独、疲惫也得到了慰藉。另,留下了《秋登谢朓北楼》诗。正是因为谢朓、李白的咏题,敬亭山开始扬名于天下。李白离开敬亭山后,敬亭山一直惦念着他,建了一座太白楼、一座塑像。
自此,天下文人便游敬亭山,也寻找谢朓、李白的足印,如云而至,由唐而宋,由元而明,由清而民,有300多位名家在这里灵感闪现,文思泉涌,留下了许多的诗作。敬亭山充满灵气,常与诗人的灵感相遇,即便是山之余脉、层峦、梨花、余霞、烟波、秋叶、虫鸟,也能入诗人的双眼。
白居易有诗魔之称,他文才敏赡,大脑里产生过许多的名诗,《长恨歌》《忆江南》《长相思》便是。他一生以诗济世,不近权贵,却能官至元和翰林学士、左赞善,出入于唐宪宗皇宫,参与机要,可谓内相。而白居易人生的起点,便是始于宛陵。17岁时,他通过宣城郡乡试后,到唐都长安科考及第。金榜题名,白居易登上敬亭山,看群峰、云泉、翠叠、密林、疏风,与万壑争流,便写诗言志,流传至今的名篇《红线毯》《紫毫笔》,也是在这里吟出来的。
诗豪刘禹锡以《竹枝词》《乌衣巷》卓尔不群,曾经,他也游过敬亭山,公元824年夏,唐穆宗派刘禹锡至和州,为刺史。不久,宣城郡守崔敦诗来信,约刘禹锡至宛陵,登敬亭山。作为文友,刘禹锡如约而至,领略了敬亭山的远空、近岫,與窗竹,深晓其神韵,便写下了《九华山歌并序》,赞扬了敬亭山的风光。之前,刘禹锡为宰相杜佑的幕僚,官至监察御史,可谓得意。
杜佑主政唐廷,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自然是没有闲暇登临敬亭山。但,他的孙子杜牧多次上过敬亭山。自公元830年,杜牧居宛陵近3年。他个性张扬,俊朗飘逸,常至敬亭山上饮酒,疗祛怀才不遇的伤痛,但倚在谢眺高斋的窗前,看山下百顷竹、溪流逐歌声,杜牧诗兴勃发,笔落青山,写下了《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题宣州》等诗篇。
唐代还有一位大诗人,名孟浩然。据传,他与孟子有血缘关系。他骨貌淑清,灌蔬艺竹,唐玄宗诏他入仕,也被他辞了。孟浩然一生未仕,却有诗才,游至宛陵,也上过敬亭山,写过“山泊敬亭幽”这样的名句,表现了敬亭山下的夜静、水幽,与船的安详。
今人大多是从唐诗中知道韦应物的,其实,韦应物少时便出入宫闱,为唐玄宗近侍。历唐肃宗后,唐代宗将其空降洛阳、京兆磨砺,唐德宗又将其派往滁州、江州、苏州为官,自丞、县令而刺史,名振一方,有韦江州、韦苏州之称。韦应物历四朝,一直被皇帝所倚重。韦应物是名臣,也是著名诗人,为官时,他曾坐一叶孤舟,到达过宛陵,登上敬亭山,览满山的美景,他醉了,咏诗了,于是,唐诗里便多了一首《送宣城路录事》,五言,清新、自然、恬淡、高远,近陶渊明,又胜陶渊明,与五言长城之誉相符。
韩愈、王维、高适、孟郊、张九龄、李商隐、陆龟蒙也为敬亭山献过诗。
至宋时,游敬亭山的诗人如春笋,比如,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杨万里、黄庭坚、晏殊、文天祥。
宛陵有一位名人,亦官亦文,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又是宋诗的开山祖师。这个人名梅尧臣,倡“宣城诗派”,走进了中国诗歌史。在宛陵,梅尧巨身在敬亭山,却能发现敬亭山的美,并以细腻、含蓄、平淡的诗句,表现其毓秀、神韵,二首《宛溪》意境深远,画面清切,鱼,虾,鹅,宛水,寒月,春梅,稻花,远船,白鹭……都成了他的诗行。
林希,宋嘉佑年间进士,知苏州府时,他登过苏州名胜虎丘,虎丘不高,30多米,却有绝岩、耸壑、云泉,气象不凡。后知宣州府,林希居宛陵。他曾与曾巩交密,与苏轼、苏辙交好,但,入朝后他却起草了贬斥苏轼、苏辙的诏书,这是品格问题,但,他登敬亭山时,却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天下难如两州好”,说的是苏州有虎丘、宣城有敬亭山,两者媲美,平分秋色。
至元明清,也有名家贡师泰、汤显祖、李东阳、袁中道、王思任、文徵明、姚鼐、石涛、梅清等登上敬亭山,听清音,观远景,写诗,作画。正是这些名人的采风、亲近,敬亭山才成了一座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