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为此,学校多年来坚持“文化立校,特色强校”,为学校教育决策拓展了思路,为学生成才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学生生命成长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
一、理念统领:高扬文化立校旗帜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旗帜,是学校办学的行为指南。学校扎根传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确立了“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规划着学校文化——承接中华民族之文化血脉,彰显现代学校之审美品格;明晰了学校办学特色——开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带动学校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指引着学校的育人方向——构建起以“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构思着学校的教学策略——开展以“小学生拓展性学习的研究”为课题的有效课堂研究;设计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了“以传统文化引领,促复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研究”的教师发展思路;指导着学校环境规划——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化特征的和谐育人氛围。以这一办学理念为旗帜,学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学校特色逐渐形成。
二、课程开发:凸显课程文化特色
特色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文化孕育过程。基于以上办学理念,学校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融入新课程之中,并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突出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从三条途径着手:一是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实现班班有民间工艺特色,人人学会一样民间工艺或民间手艺。二是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即: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徜徉在传统节庆文化所渲染的四季之中, 了解传统节日所负载的文化理念,培育民族情感。三是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在确立班级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两个一”系列活动,即“一班一民族风情”“一班一地方风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民俗,深入文化,深入时代,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为凸显特色,学校既注重扎实的课程实践,又注重独特的成果体现,通过定期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校本课程汇报展示来宣传、提升学校特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三、育人为本:挖掘文化资源价值
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形成了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以课程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社会文化资源为平台的系列学校文化资源,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1.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育人实践。学校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并融入时代精神,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以“弘扬璀璨的文化,传承不息的薪火”开学典礼拉开民族精神教育月序幕;结合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民族特色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如“品味中国年”“追寻中华历史名人”“我的中国心”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举行了“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国学经典诵读暨庆祝“六一”节大会,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为学生的生命涂抹上永不消褪的色彩;结合区教育局“弘扬奥运精神、促进和谐发展”奥运主题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巧妙地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以“校居联手”活动为依托,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走进社区送“福”字,彰显了学校民俗文化特色,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质。总之,学校在活动中力求突出特色,体现出个性化的文化色彩,使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
2.整合课程文化资源,滋养学生心灵。学校通过整合课程,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寻求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点,利用研究性学习、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乐园;寻求校本课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点,建立学校及班级民间工艺制作社团和学校民间艺术团体,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品味劳动人民的丰富情感和艺术创造力;寻求校本课程与体育活动的整合,将民间传统游戏与现代“阳光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强身的意志;挖掘教材中的古诗、历史文化传说、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整合,课程文化资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生获得了生动的发展。
3.挖掘社会文化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学校既结合校内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更广泛利用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以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渠道,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此,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特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先生与孩子们同台演出,让学生感悟国粹的独特魅力;将张秉南等书画家请进校园,为孩子们挥毫泼墨,让同学们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艺术大师的风采;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亲手传授艺术绝活,让同学们感受民族艺术的精湛与深厚,树立民族自豪感。学校还带学生走出去,到植物园观看民间艺术家现场献艺,到泉城广场参加“秀民俗活动”,积极参与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活动,使学生的文化素养获得了进一步提高。总之,通过挖掘各类教育资源,使学校文化由封闭型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推进,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长见闻,感受不同文化为自己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事实证明,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构建,在现实生活中追寻富有意义、充满人性的教育,而课程只有具有一定的特色,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实现课程资源的重组。
四、环境规划: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力求使校园文化承接中华文化之血脉,与学校整体文化相得益彰,并努力彰显现代校园的审美品格。校园里有象征民族艺术熠熠生辉的“民俗剪影灯箱”,有与学校“阳光大课间”活动相辉映的“民族传统游戏”大型壁画,有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的“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大型壁画。走廊文化也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如:以“透视民俗文化,尽览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系列展牌,展示了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此外还有展示民族艺术及风情的“璀璨艺术”“远去风情”系列展牌,有“中国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展示墙”,有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民族魂”“中华情”系列展牌。学校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环境文化氛围的创建,把育人理念渗透到校园环境中,进一步实现了校园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和谐统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夯实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文化场”,能凝聚师生的智慧,约束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用校歌来凝聚学生爱校之情,用校训来激励学生,用课间民族音乐的播放来陶冶学生,用升旗仪式来感染学生,用传统礼仪来规范学生,用校园广播来引导学生,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强健学生,用班级黑板报来丰富学生,用宣传栏来张扬学生,用班级网站来拓展学生,用各类活动来锻炼学生。借助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起到了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渗透作用,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理念统领:高扬文化立校旗帜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旗帜,是学校办学的行为指南。学校扎根传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确立了“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规划着学校文化——承接中华民族之文化血脉,彰显现代学校之审美品格;明晰了学校办学特色——开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带动学校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指引着学校的育人方向——构建起以“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构思着学校的教学策略——开展以“小学生拓展性学习的研究”为课题的有效课堂研究;设计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了“以传统文化引领,促复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研究”的教师发展思路;指导着学校环境规划——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化特征的和谐育人氛围。以这一办学理念为旗帜,学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学校特色逐渐形成。
二、课程开发:凸显课程文化特色
特色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文化孕育过程。基于以上办学理念,学校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融入新课程之中,并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突出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从三条途径着手:一是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实现班班有民间工艺特色,人人学会一样民间工艺或民间手艺。二是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即: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徜徉在传统节庆文化所渲染的四季之中, 了解传统节日所负载的文化理念,培育民族情感。三是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在确立班级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两个一”系列活动,即“一班一民族风情”“一班一地方风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民俗,深入文化,深入时代,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为凸显特色,学校既注重扎实的课程实践,又注重独特的成果体现,通过定期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校本课程汇报展示来宣传、提升学校特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三、育人为本:挖掘文化资源价值
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形成了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以课程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社会文化资源为平台的系列学校文化资源,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1.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育人实践。学校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并融入时代精神,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以“弘扬璀璨的文化,传承不息的薪火”开学典礼拉开民族精神教育月序幕;结合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民族特色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如“品味中国年”“追寻中华历史名人”“我的中国心”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举行了“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国学经典诵读暨庆祝“六一”节大会,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为学生的生命涂抹上永不消褪的色彩;结合区教育局“弘扬奥运精神、促进和谐发展”奥运主题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巧妙地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以“校居联手”活动为依托,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走进社区送“福”字,彰显了学校民俗文化特色,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质。总之,学校在活动中力求突出特色,体现出个性化的文化色彩,使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
2.整合课程文化资源,滋养学生心灵。学校通过整合课程,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寻求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点,利用研究性学习、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乐园;寻求校本课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点,建立学校及班级民间工艺制作社团和学校民间艺术团体,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品味劳动人民的丰富情感和艺术创造力;寻求校本课程与体育活动的整合,将民间传统游戏与现代“阳光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强身的意志;挖掘教材中的古诗、历史文化传说、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整合,课程文化资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生获得了生动的发展。
3.挖掘社会文化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学校既结合校内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更广泛利用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以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渠道,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此,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特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先生与孩子们同台演出,让学生感悟国粹的独特魅力;将张秉南等书画家请进校园,为孩子们挥毫泼墨,让同学们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艺术大师的风采;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亲手传授艺术绝活,让同学们感受民族艺术的精湛与深厚,树立民族自豪感。学校还带学生走出去,到植物园观看民间艺术家现场献艺,到泉城广场参加“秀民俗活动”,积极参与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活动,使学生的文化素养获得了进一步提高。总之,通过挖掘各类教育资源,使学校文化由封闭型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推进,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长见闻,感受不同文化为自己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事实证明,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构建,在现实生活中追寻富有意义、充满人性的教育,而课程只有具有一定的特色,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实现课程资源的重组。
四、环境规划: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力求使校园文化承接中华文化之血脉,与学校整体文化相得益彰,并努力彰显现代校园的审美品格。校园里有象征民族艺术熠熠生辉的“民俗剪影灯箱”,有与学校“阳光大课间”活动相辉映的“民族传统游戏”大型壁画,有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的“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大型壁画。走廊文化也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如:以“透视民俗文化,尽览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系列展牌,展示了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此外还有展示民族艺术及风情的“璀璨艺术”“远去风情”系列展牌,有“中国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展示墙”,有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民族魂”“中华情”系列展牌。学校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环境文化氛围的创建,把育人理念渗透到校园环境中,进一步实现了校园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和谐统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夯实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文化场”,能凝聚师生的智慧,约束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用校歌来凝聚学生爱校之情,用校训来激励学生,用课间民族音乐的播放来陶冶学生,用升旗仪式来感染学生,用传统礼仪来规范学生,用校园广播来引导学生,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强健学生,用班级黑板报来丰富学生,用宣传栏来张扬学生,用班级网站来拓展学生,用各类活动来锻炼学生。借助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起到了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渗透作用,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