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节水文化。本文从分析节水文化的概念与涵义入手,认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对节水文化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建设节水文化进行了探索。从宣传上来讲,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服务上来讲,要加强节水文化服务。从创新角度来讲,要加大节水技术创新。从基础设施来讲,要加强先进的文化水利工程建设。从法律法规上来讲,要逐步建立健全节水政策法规。通过建设节水文化,培育全社会良好的用水素质和节水、爱水的水文化理念,提高人们对用水的良好意识和价值观,为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打下基础。
主题词:节水文化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现状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节水文化的概念与涵义
1.1节水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水文化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与水有关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同时,水文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通过以节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水文化的引领、教化、指导功能,对人们不合理的用水行为进行内在约束,潜移默化的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产生影响。节水型社会是指在系统的节水法律和制度规则引导和规制下,社会成员形成以节约使用为原则的用水行为,社会系统在使用水资源方面具有遵循节约和可持续原则,从而使有限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用水高效、制度完备、公众参与、生态良好,是节水型社会具备的几方面基本特征,其中用水高效是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制度完备是节水型社会的根本保障,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的广泛基础。而用水高效、制度完备、公众参与的实施者均以人为主体,以水文化为纽带。
1.2节水文化的理念。节水文化理念主要是:一是人与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理念。人水和谐,也是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是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理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停止对河流与水的一切不良伤害,真正担负起保护河流与水的神圣职责,并使节约保护水资源成为一种伦理习惯和道德规范。三是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把水视作生态系统最宝贵的财富,把河流、湖泊及一切水资源视为生态系统生命活力的载体,百倍地珍惜保护。四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水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控制性要素,人类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去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及对节水文化影响的主要因素
2.1我国水资源现状。中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用水需求的扩张,水资源短缺对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瓶颈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 m3,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全国每年缺水近400亿m3,耕地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kg; 全国660多座城市中大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m3。据预 测,我国人口在2030 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6 亿,届时用水总量达到上限,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突出。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预计届时用水总量为 7000 亿~ 8000亿m 3 ,而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 亿~ 9000 亿m 3 ,水资源进一步开发 的难度极大。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旱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制约因素。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持续利用水资源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工程,也是缓解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大大提高用水效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又一个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 在完善水资源保护的制度建设的同时 要重视水伦理价值,如果只重视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重视对生态环境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只能证明人们的 短视行为,造成的苦果也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品尝。
2.2对节水文化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原因,干旱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些问题,是中国的自然、地理、气象等多方面客观条件造成的,就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看,解决手段还很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适应它,在此基础上适当改造它。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二是主观原因,水的浪费和污染,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节水意识淡薄、用水习惯不合理以及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发展观和干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少部分政府官员,把经济的发展,错误地当作是单一的GDP的发展。用习以为常的粗放方式取得眼前的业绩,在资源的消耗上大手大脚,甚至为取得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三是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和人口总额迅速增长,而水资源总额大体不变的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节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它们相适应。四是体制原因。我国水资源管理较单一,依靠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主体,绝大多数还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水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公众没有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使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3.如何建设节水文化的探索
3.1从宣传上来讲,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充分利用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有利时机,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应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舆论工具及协会、合作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唱响节水主旋律,营造一个全社会节水并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应增强公民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节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节水是为环保作贡献的观念,增强节约用水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同时要加强学校对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和传播, 通过倡导新型的价值、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 形成一种有利于节约用水、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氛围,进而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道德培养策略。坚持以水资源保护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搭建人水互动的平台,探索水文化的精神,创建水文化品牌。借助各类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宣传节水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水文化建设中来,让更多的思想、观点推进先进水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水利保护宣传活动,就是要让社会民众转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客观、科学地认识水的价值及人水和谐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认识贯穿到日常行为中去,养成节约水、保护水环境的文明行为。
3.2从服务上来讲,要加强节水文化服务。向全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水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并不断提升水利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爱水惜水节水意识,引导人们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和价值体系,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节水主题活动,普及节水文化知识,弘扬先进水文化精神。着力提升节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全社会水知识的普及、水意识的增强和水观念的转变,引导社会建立节约用水、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3从创新角度来讲,要加大节水技术创新。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开发节水种植新品种,实现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要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减少集中供水漏失率。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水利工程,不仅要实现其蓄水抗旱、防洪排涝、供水发电等功能,也要体现先进设计理念,展示建筑美学,营造水利景观,承载文化传承功能。把流域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水利的理念去建设每一个水利工程,使一条条奔流不息的河道成为人们陶冶性情的好去处,一座座匠心独具的水利工程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好风景,一处处清新靓丽的水利风景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3.4从基础设施来讲,要加强先进的文化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是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纽带,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与水直接发生关系的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水利工程拥有了新的内涵,是时间的塑像,是文化的象征,是崛起的宣言,水利工程与社会环境、生态保护有效结合起来,摒弃“就水论水”的传统思维方式,融入回归自然、恢复生态,以人为本、人水相亲、与自然和谐的新理念,满足时代对水利建设提出的多样化要求。
3.5从法律法规上来讲,要逐步建立健全节水政策法规。在管水方面建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和行为规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供水、节水、排水、治污與回用等应该由政府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权、水价、排污等法律法规及其管理监督机制必须符合管理伦理原则,这是维护管水公正的制度保证,也是防止水资源管理部门本身道德腐败的必要安排。制度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载体,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建设中体现水伦理价值观是实现制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水资源的配置、保护牵涉到公平正义,需要处理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建设节水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制定形成比较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规,规章体系,用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明确在流域规划、水量分配、应急调度、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责,同时强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的职责,要逐步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的手段来保护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状态。要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提高水资源费收费标准,以价格手段引导人们的节水行为。
结语:综上,建设节水文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用水的良好意识和价值观,建设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黄金花.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8).
2.尉天骄.从水文化视角看节水型社会建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34—37.
主题词:节水文化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现状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节水文化的概念与涵义
1.1节水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水文化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与水有关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同时,水文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通过以节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水文化的引领、教化、指导功能,对人们不合理的用水行为进行内在约束,潜移默化的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产生影响。节水型社会是指在系统的节水法律和制度规则引导和规制下,社会成员形成以节约使用为原则的用水行为,社会系统在使用水资源方面具有遵循节约和可持续原则,从而使有限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用水高效、制度完备、公众参与、生态良好,是节水型社会具备的几方面基本特征,其中用水高效是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制度完备是节水型社会的根本保障,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的广泛基础。而用水高效、制度完备、公众参与的实施者均以人为主体,以水文化为纽带。
1.2节水文化的理念。节水文化理念主要是:一是人与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理念。人水和谐,也是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是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理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停止对河流与水的一切不良伤害,真正担负起保护河流与水的神圣职责,并使节约保护水资源成为一种伦理习惯和道德规范。三是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把水视作生态系统最宝贵的财富,把河流、湖泊及一切水资源视为生态系统生命活力的载体,百倍地珍惜保护。四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水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控制性要素,人类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去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及对节水文化影响的主要因素
2.1我国水资源现状。中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用水需求的扩张,水资源短缺对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瓶颈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 m3,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全国每年缺水近400亿m3,耕地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kg; 全国660多座城市中大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m3。据预 测,我国人口在2030 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6 亿,届时用水总量达到上限,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突出。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预计届时用水总量为 7000 亿~ 8000亿m 3 ,而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 亿~ 9000 亿m 3 ,水资源进一步开发 的难度极大。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旱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制约因素。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持续利用水资源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工程,也是缓解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大大提高用水效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又一个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 在完善水资源保护的制度建设的同时 要重视水伦理价值,如果只重视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重视对生态环境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只能证明人们的 短视行为,造成的苦果也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品尝。
2.2对节水文化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原因,干旱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些问题,是中国的自然、地理、气象等多方面客观条件造成的,就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看,解决手段还很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适应它,在此基础上适当改造它。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二是主观原因,水的浪费和污染,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节水意识淡薄、用水习惯不合理以及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发展观和干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少部分政府官员,把经济的发展,错误地当作是单一的GDP的发展。用习以为常的粗放方式取得眼前的业绩,在资源的消耗上大手大脚,甚至为取得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三是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和人口总额迅速增长,而水资源总额大体不变的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节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它们相适应。四是体制原因。我国水资源管理较单一,依靠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主体,绝大多数还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水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公众没有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使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3.如何建设节水文化的探索
3.1从宣传上来讲,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充分利用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有利时机,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应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舆论工具及协会、合作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唱响节水主旋律,营造一个全社会节水并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应增强公民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节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节水是为环保作贡献的观念,增强节约用水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同时要加强学校对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和传播, 通过倡导新型的价值、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 形成一种有利于节约用水、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氛围,进而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道德培养策略。坚持以水资源保护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搭建人水互动的平台,探索水文化的精神,创建水文化品牌。借助各类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宣传节水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水文化建设中来,让更多的思想、观点推进先进水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水利保护宣传活动,就是要让社会民众转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客观、科学地认识水的价值及人水和谐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认识贯穿到日常行为中去,养成节约水、保护水环境的文明行为。
3.2从服务上来讲,要加强节水文化服务。向全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水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并不断提升水利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爱水惜水节水意识,引导人们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和价值体系,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节水主题活动,普及节水文化知识,弘扬先进水文化精神。着力提升节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全社会水知识的普及、水意识的增强和水观念的转变,引导社会建立节约用水、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3从创新角度来讲,要加大节水技术创新。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开发节水种植新品种,实现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要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减少集中供水漏失率。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水利工程,不仅要实现其蓄水抗旱、防洪排涝、供水发电等功能,也要体现先进设计理念,展示建筑美学,营造水利景观,承载文化传承功能。把流域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水利的理念去建设每一个水利工程,使一条条奔流不息的河道成为人们陶冶性情的好去处,一座座匠心独具的水利工程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好风景,一处处清新靓丽的水利风景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3.4从基础设施来讲,要加强先进的文化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是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纽带,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与水直接发生关系的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水利工程拥有了新的内涵,是时间的塑像,是文化的象征,是崛起的宣言,水利工程与社会环境、生态保护有效结合起来,摒弃“就水论水”的传统思维方式,融入回归自然、恢复生态,以人为本、人水相亲、与自然和谐的新理念,满足时代对水利建设提出的多样化要求。
3.5从法律法规上来讲,要逐步建立健全节水政策法规。在管水方面建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和行为规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供水、节水、排水、治污與回用等应该由政府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权、水价、排污等法律法规及其管理监督机制必须符合管理伦理原则,这是维护管水公正的制度保证,也是防止水资源管理部门本身道德腐败的必要安排。制度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载体,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建设中体现水伦理价值观是实现制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水资源的配置、保护牵涉到公平正义,需要处理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建设节水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制定形成比较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规,规章体系,用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明确在流域规划、水量分配、应急调度、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责,同时强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的职责,要逐步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的手段来保护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状态。要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提高水资源费收费标准,以价格手段引导人们的节水行为。
结语:综上,建设节水文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用水的良好意识和价值观,建设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黄金花.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8).
2.尉天骄.从水文化视角看节水型社会建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