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快速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性。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说明事物。4.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28页,将课文默读一遍。(板书课题、作者)
二、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一遍课文。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2.扫清字词障碍
①字音
孕育(yùn) 销声匿迹(nì)
②词义
补充:周而复始:轮流一遍,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复,又,再。次第:一个接一个地。
3.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可能只说到某一方面,教师应接着追问还有没有,并让学生回答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②这是一篇绍 知识的说明文。文章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比喻,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的阅读兴趣)③文章介绍了哪些有关物物候的知识呢?请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学生跳读课文,作批注。稍后老师让学生小组交流)(分成四个大组,每一小组回答一个问题)。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举例:像“草木荣枯”“候写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生大多不举例,老师强调要举例子)(物候学应该说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B.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子)C.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训练学生抓关键句子、中心句子。可这样问: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的段落,你是怎么一下子找到的?)D.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
三、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又体现了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
2.这四个因素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请以第7自然段为例来探讨一下。(第7共8句话,第一句中心句,第二至六句具体阐释“纬度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性作用”,第七、八句是举例说明。整个段落的结构样式是“中心句+阐释句+举例子”,说明思路十分清晰,有条理。)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阅读思考,并勾画自己所得。师巡回指导。)
(可采取幻灯片显示相关句段,进行分析比较,如第7段、5段、8段的“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句话能否去掉)
例1:第5段,“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数字并不具体,是不是就不准确呢?明确:这么多 差的天数不能都一样,所以说十天左右,五六天,这样表达才是准确。体现作者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果用的是確数反而不准确了。
例2:第8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能不能去掉“约”?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没有进行过准确的测量,只好估计,这样更准确。如果去掉了,就变得非常确定了,反而不准确。
例3: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能否去掉。
②生动。(让学生默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齐读文章1—2自然段,然后分析归纳。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及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麻省囤食要落雪 鱼跳水,有雨来 烟囱不出烟,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盐罐返潮,大雨难逃。
2.请利用物候知识说说对以下这首诗的理解。
诗见课本138页《大林寺桃花》
3.解释两个疑惑。
(见幻灯片 :第一个需根据因素一解释,第二个需根据因素二解释。)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了解了关于物候方面的科学知识,懂得了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品味了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科学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兴趣。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努力专研,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会成为科学家。谢谢大家!
六、作业设计
请模仿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由主到次、生动的描述、准确的阐释),进行片段写作。
1.学会默读,快速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性。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说明事物。4.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28页,将课文默读一遍。(板书课题、作者)
二、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一遍课文。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2.扫清字词障碍
①字音
孕育(yùn) 销声匿迹(nì)
②词义
补充:周而复始:轮流一遍,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复,又,再。次第:一个接一个地。
3.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可能只说到某一方面,教师应接着追问还有没有,并让学生回答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②这是一篇绍 知识的说明文。文章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比喻,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的阅读兴趣)③文章介绍了哪些有关物物候的知识呢?请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学生跳读课文,作批注。稍后老师让学生小组交流)(分成四个大组,每一小组回答一个问题)。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举例:像“草木荣枯”“候写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生大多不举例,老师强调要举例子)(物候学应该说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B.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子)C.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训练学生抓关键句子、中心句子。可这样问: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的段落,你是怎么一下子找到的?)D.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
三、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又体现了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
2.这四个因素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请以第7自然段为例来探讨一下。(第7共8句话,第一句中心句,第二至六句具体阐释“纬度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性作用”,第七、八句是举例说明。整个段落的结构样式是“中心句+阐释句+举例子”,说明思路十分清晰,有条理。)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阅读思考,并勾画自己所得。师巡回指导。)
(可采取幻灯片显示相关句段,进行分析比较,如第7段、5段、8段的“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句话能否去掉)
例1:第5段,“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数字并不具体,是不是就不准确呢?明确:这么多 差的天数不能都一样,所以说十天左右,五六天,这样表达才是准确。体现作者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果用的是確数反而不准确了。
例2:第8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能不能去掉“约”?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没有进行过准确的测量,只好估计,这样更准确。如果去掉了,就变得非常确定了,反而不准确。
例3: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能否去掉。
②生动。(让学生默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齐读文章1—2自然段,然后分析归纳。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及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麻省囤食要落雪 鱼跳水,有雨来 烟囱不出烟,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盐罐返潮,大雨难逃。
2.请利用物候知识说说对以下这首诗的理解。
诗见课本138页《大林寺桃花》
3.解释两个疑惑。
(见幻灯片 :第一个需根据因素一解释,第二个需根据因素二解释。)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了解了关于物候方面的科学知识,懂得了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品味了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科学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兴趣。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努力专研,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会成为科学家。谢谢大家!
六、作业设计
请模仿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由主到次、生动的描述、准确的阐释),进行片段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