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论述了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问题。分析7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阐述7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着重强调了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应当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和意见。随后的2003年,教育部把实施“质量工程”作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高等教育质量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受到高度重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高度重视直接关乎教育质量的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对质量产生关键影响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因此,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已成为高校一项急迫而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一、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比如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手段的探索,教学名师的评比、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等;为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出台了各种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措施,如在职学历教育、出国进修、访问学者、在职培训等。
上述改革的推进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同时,高校的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则不被重视,管理人员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或培训,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水平和效益,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短板”。
(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是一门科学,高校的管理尤其如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管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更多的是对上级各项工作任务的被动应付,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缺乏对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及管理方法、手段的研究和利用,缺乏主动创新的精神,满足于现有的管理模式,无法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满意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水平往往受到师生的诟病。因此,对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三>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以及学分制的普遍实施,高校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新任务、新情况,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加、日益复杂。另一个事实则是,相对师资力量来讲,高校的管理队伍比较薄弱,管理专业科班人才比例偏少,高学历人才较少,很多管理人员是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为解决家属问题而安排进来的,还有的是无法胜任专任教师要求而转岗的,而管理人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的制度困扰使高校很难吸引到优秀的管理人才,这些现实因素使高校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终身学习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加快,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工作之后,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至落后于社会的需要。人类的学习已经由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演变成伴随其一生的任务,这就是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Panl Lengrand)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的理念。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引领者,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大力倡导、践行终身教育理念,这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指导行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社会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空前发展和巨大进步,思想领域也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理论观点交错碰撞,时刻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如邓小平所说,打开窗户,新鲜的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会进来。毫无置疑,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汇集中,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会随之而来,对我们进行渗透。作为青年人聚集的高校,是各种思想理论争夺的阵地,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清方向,坚定立场,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并切实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
(二)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职业素养量化后俗称“职商(career quotient)”,即CQ。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益。对高校管理人员而言,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工作技能教育
包括现代办公系统的熟练应用,如表格、文档、图片、幻灯片等的制作和应用;网络平台的维护和管理;飞信、MSN、QQ、RTX即时通信等现代快捷高效的沟通技能的掌握等。
2.业务知识教育
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规律、相关理论的了解;教育管理、学生管理的一般规律等专门知识的掌握。只有了解和掌握上述几方面的业务知识,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工作,娴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3.隐形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更为人们所重视,一个人是否获得成功,是否能够把工作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干,是否能够经受住工作的压力、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由隐形职业素养所决定的。因此,培养高校管理人员的隐形职业素养比单纯的工作技能、业务知识的培养更为重要和意义重大。
(三)管理艺术教育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性是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从社会学角度看,作为个体的人离不开社会,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但每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的需要。高校的管理对象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的人,是全校师生,作为个体,他们具有自身发展的物质精神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会同学校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管理者绝不能象对待机械物体那样对其实行功能性的指令,而应成为能弹奏出生命乐章的艺术家,从社会心理上满足师生的需求。
由于当前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高校的管理不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旧事”,而是面临很多 很情况、新问题,需要创新管理制度,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又要直接面向全校师生,帮助解决各种现实困难,协调各种矛盾冲突,这些都需要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管理的艺术,灵活处理各种事宜,妥善解决各种冲突,营造出个性舒展、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四)人文素养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但能培养人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激发人工作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常说“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传授知识,日常生活中和管理人员的接触也是一种学习,管理人员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待工作的态度、敬业负责的精神、甚至一言一行都会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身教大于言传,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我们的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自身素质很高,可以想象,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对待学生也会彬彬有礼,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能够耐心教育等。处处体现出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现管理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高校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求学阶段获得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适应社会发展,获得事业成功,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知识更新的前沿阵地,其管理人员丰富自己、更新知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理应处于更加优先的地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人员则是决定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核心力量。师资力量是关键,管理水平是支撑,没有相适应的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教学质量就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切实转变重教学轻管理、重教师队伍轻管理队伍建设的思想,从科教兴国的高度切实认识到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和基础。从实际来看,各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有科学的规划,而管理队伍的建设却比较模糊,对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投入、培训次数、组织管理、工作考核等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这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人员本身对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校相关部门对开展该项工作没有积极性,随意性很大,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经验交流
管理工作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积淀,另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和交流。要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管理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方式方法。
一是加强校内管理人员的交流,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
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和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眼界;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到国外高校参观学习、进修,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管理的最新动态,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改革。
(五)加强轮岗锻炼
不同岗位的实践和历练,不但能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使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还能够增进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不同部门间工作的相互配合和支持,避免相互之间的推诿,有利于管理效益的提高。
高校的管理人员很多是在一个岗位一千就是很多年,很少有转岗和流动,要改变这种现状,切实实现管理人员的合理流动、不同岗位锻炼的目的,就必须出台政策,强制或鼓励在某一岗位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管理人员进行轮岗,应聘其他岗位,实行轮岗。
轮岗可以是同一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轮换,也可以是不同部门间不同岗位的轮换。我们尤其鼓励兄弟院校之间能够达成一定的协议和合作,实现管理人员不同学校间的“大轮岗”,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最终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姜雪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和意见。随后的2003年,教育部把实施“质量工程”作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高等教育质量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受到高度重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高度重视直接关乎教育质量的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对质量产生关键影响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因此,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已成为高校一项急迫而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一、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比如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手段的探索,教学名师的评比、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等;为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出台了各种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措施,如在职学历教育、出国进修、访问学者、在职培训等。
上述改革的推进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同时,高校的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则不被重视,管理人员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或培训,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水平和效益,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短板”。
(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是一门科学,高校的管理尤其如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管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更多的是对上级各项工作任务的被动应付,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缺乏对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及管理方法、手段的研究和利用,缺乏主动创新的精神,满足于现有的管理模式,无法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满意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水平往往受到师生的诟病。因此,对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三>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以及学分制的普遍实施,高校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新任务、新情况,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加、日益复杂。另一个事实则是,相对师资力量来讲,高校的管理队伍比较薄弱,管理专业科班人才比例偏少,高学历人才较少,很多管理人员是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为解决家属问题而安排进来的,还有的是无法胜任专任教师要求而转岗的,而管理人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的制度困扰使高校很难吸引到优秀的管理人才,这些现实因素使高校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终身学习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加快,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工作之后,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至落后于社会的需要。人类的学习已经由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演变成伴随其一生的任务,这就是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Panl Lengrand)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的理念。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引领者,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大力倡导、践行终身教育理念,这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指导行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社会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空前发展和巨大进步,思想领域也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理论观点交错碰撞,时刻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如邓小平所说,打开窗户,新鲜的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会进来。毫无置疑,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汇集中,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会随之而来,对我们进行渗透。作为青年人聚集的高校,是各种思想理论争夺的阵地,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清方向,坚定立场,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并切实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
(二)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职业素养量化后俗称“职商(career quotient)”,即CQ。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益。对高校管理人员而言,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工作技能教育
包括现代办公系统的熟练应用,如表格、文档、图片、幻灯片等的制作和应用;网络平台的维护和管理;飞信、MSN、QQ、RTX即时通信等现代快捷高效的沟通技能的掌握等。
2.业务知识教育
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规律、相关理论的了解;教育管理、学生管理的一般规律等专门知识的掌握。只有了解和掌握上述几方面的业务知识,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工作,娴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3.隐形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更为人们所重视,一个人是否获得成功,是否能够把工作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干,是否能够经受住工作的压力、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由隐形职业素养所决定的。因此,培养高校管理人员的隐形职业素养比单纯的工作技能、业务知识的培养更为重要和意义重大。
(三)管理艺术教育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性是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从社会学角度看,作为个体的人离不开社会,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但每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的需要。高校的管理对象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的人,是全校师生,作为个体,他们具有自身发展的物质精神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会同学校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管理者绝不能象对待机械物体那样对其实行功能性的指令,而应成为能弹奏出生命乐章的艺术家,从社会心理上满足师生的需求。
由于当前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高校的管理不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旧事”,而是面临很多 很情况、新问题,需要创新管理制度,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又要直接面向全校师生,帮助解决各种现实困难,协调各种矛盾冲突,这些都需要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管理的艺术,灵活处理各种事宜,妥善解决各种冲突,营造出个性舒展、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四)人文素养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但能培养人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激发人工作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常说“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传授知识,日常生活中和管理人员的接触也是一种学习,管理人员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待工作的态度、敬业负责的精神、甚至一言一行都会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身教大于言传,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我们的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自身素质很高,可以想象,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对待学生也会彬彬有礼,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能够耐心教育等。处处体现出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现管理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高校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求学阶段获得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适应社会发展,获得事业成功,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知识更新的前沿阵地,其管理人员丰富自己、更新知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理应处于更加优先的地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人员则是决定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核心力量。师资力量是关键,管理水平是支撑,没有相适应的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教学质量就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切实转变重教学轻管理、重教师队伍轻管理队伍建设的思想,从科教兴国的高度切实认识到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和基础。从实际来看,各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有科学的规划,而管理队伍的建设却比较模糊,对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投入、培训次数、组织管理、工作考核等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这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人员本身对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校相关部门对开展该项工作没有积极性,随意性很大,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经验交流
管理工作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积淀,另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和交流。要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管理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方式方法。
一是加强校内管理人员的交流,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
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和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眼界;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到国外高校参观学习、进修,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管理的最新动态,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改革。
(五)加强轮岗锻炼
不同岗位的实践和历练,不但能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使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还能够增进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不同部门间工作的相互配合和支持,避免相互之间的推诿,有利于管理效益的提高。
高校的管理人员很多是在一个岗位一千就是很多年,很少有转岗和流动,要改变这种现状,切实实现管理人员的合理流动、不同岗位锻炼的目的,就必须出台政策,强制或鼓励在某一岗位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管理人员进行轮岗,应聘其他岗位,实行轮岗。
轮岗可以是同一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轮换,也可以是不同部门间不同岗位的轮换。我们尤其鼓励兄弟院校之间能够达成一定的协议和合作,实现管理人员不同学校间的“大轮岗”,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最终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