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13632594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马人穿着草鞋的脚,在横断山脉的悬藤密箐中踏出一条运贩货物的古道。这让人想起云贵高原的水,韧性地击穿山岩深峡的险障,流成浩荡的澜沧江。江是大地上流动的路。
  巍山的骡马队,唤作回回帮,跟喜洲帮、鹤庆帮平起平坐。从红河源头出发的他们,迎着理想的太阳,开始一次次艰辛的远行。人人心中飞荡起大河雄野的气韵,狂涛般冲涤着遍布途程的凶险。一顶顶篾帽、一件件蓑衣和马褂,是这支马帮的鲜明符号。代代年年,一群群硬汉,用铁的意志征服了漫漫古道。
  他们走的是夷方路——从东莲花村的永济桥迈出头一步,往西奔漾濞、永平、保山、腾冲,就入了通往缅甸、泰国的古驿道。风雨路遥,他们一边走,一边哼着赶马调,欢乐的山歌也唱,跟着马铃和铓锣声,响到天上去。日常生息中建立的对于教义的确信,使把斋、礼拜成为行途中不可缺少的仪式。认、礼、斋、课、朝这五大功修,成为身体和灵魂禀受规训的严格程式。手捧《古兰经》,念诵间深情地仰望,先知在浩茫的穹苍显迹,博施着纯挚的慈爱,护佑他们闯过盗匪、凶兽、瘴疠遍布的蛮荒之地。腰间的刀棍和手中的铁矛,显示出剽悍的一面。他们的性格中,流荡着唐将李宓所帅八百回纥兵士的热血;乘革囊渡过金沙江,攻伐大理城后屯聚牧养的色目铁骑的勇壮,也在他们的行止中表现出来。开道的头骡,扎在脑门上的红绣球,艳如山茶花;马鞍架上的商旗与族旗,猎猎舞风。矮小善走的大理马,驮着满袋的盐巴、茶叶、药材、丝麻和布匹,越过澜沧江和怒江,一直运到异域去。
  歇脚烧火的一刻,喝着蒸壶里的热茶,他们遥思桑梓,心中生起阵阵暖意。凉夜露宿,躺在马鞍铺上,在火塘熏烧的草果气味里,眼前浮现的是熟悉的乡景:畦田里的稻麦、荷池中的花香,围拢着户户庭宇。“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阁”这几句话,本是建筑形制上的术语,落在他们心间,变成了祖辈传下的梦和子孙的念想儿。他们就像中原的晋人,吆着骡马走西口,远去蒙古草原行商,用挣来的血汗钱在故土盖起温暖的家宅。《赶马调》中所唱“要想发财走夷方,出去回来就盖房”,是对于生计的最朴素的理解。不畏险阻的马帮,始终朝着家的方向走。
  哀牢山麓、红河源头的巍山,曩为兵家看中。元朝军屯,明代戍守,漠北江南的回族将卒,入社垦田。落籍东莲花村的人,爱植莲种藕,村东头的那个荷塘还在,推想村名即由此出。
  村中的清真寺,是灵魂相守的圣地。叫拜楼那重檐翘翼的造型,透出凌然的气宇,以明确的建筑语汇显示了地位的庄严。宣礼词在塑像般直立的阿訇口中响起,声调里的意蕴,细雨润土似的渗入内心深处。檐脊上雕琢的动植物,形貌栩栩,楼顶上的云板被木槌击响,这些醒来的生灵,犹能翩跹旋舞。朝真大殿里,平展的地毯铺出一片绿色的海,沉静、深邃。毯面的花纹,宛似朵朵明丽的白莲花,盈动着恬静的神姿。正中的“窑窝”,门饰的弧线优美地从两侧弯垂下来。已是下午,殿里安静得听不到声响。晌礼可能刚刚做过吧,看不见领拜的教长和宣讲的阿訇站在里面,祈祷声中,千人朝着麦加方向鞠躬叩头的隆盛场景,映入我的浮想。信仰让精神清洁,飞耀道德的光辉。透过云层的日影,泻落于雕花门窗上,也让檐柱额枋上的题匾楹帖闪射鲜亮的光芒。先知无形,而他的声音总在静止的空气中飘响。安静的村巷里,戴白色布帽的男人、披红绿面纱的女子,轻步走着,贴在高墙上的语录会让他们放缓脚步,把目光停在一行行字句上,那是圣训经典上的隽语。对于教胞,此刻的气氛,如同宣谕意旨那般庄肃。
  马家大院是安放家族理想的地方。这个宅门的幽和深,自然含蕴一番阔大气象。一扇扇照壁、一重重院落、一间间堂室、一道道回廊、一座座楼阁,无不炫示着财富的丰殷。雕花、彩画、楹联、牌匾、壁饰,透露出清雅的装饰趣味和曼妙的艺术情调。阳光、月华、云影、霞辉,都在天井里停歇过,也闪在老少的眼眸中,感动得流泪。这个大庭院,成了本村人摹效的建筑仪范。主人马如骥,是本村有名的马锅头。马锅头就是马帮的领头人。当年,披满行尘的他,心中装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家景。
  建筑是有记忆的。工匠们凭借灵妙的手和智巧的心抹砌、錾刻、施彩、髹漆以及雕绘花鸟图纹、山水风景的触感,依然留在券门的梁头、额枋上,留在厅房的柱基、石礅上,留在通廊的藻井、斗拱上,留在山墙的灰塑、贴砖上,留在庑下的窗棂、围屏上,留在楹边的楣栋、板壁上。登临昂翘的角楼,屏轴前邀客对谈的情景,只在昔日了。角楼藏过书,也曾弥散一股文雅之气。长长的护栏上,间距均匀地排列着形状柔曼的短柱,像整齐的琴键,流淌着老院的旋律。倚栏朝四近一望,斜顶上鳞片似的筒瓦和出檐的戗脊,远近低昂,密密地连为一片。直挺的瓦垄飘曳出美妙的轮廓线,越过飘烟牖户、摇禾场圃,伸向苍茫的山岭,而青灰的基调,正迎合着渐阴欲雨的天色。此番景致,犹近“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宋人词境。
  目光垂落在院心用大理石铺出的花枝图形上。以砖覆土,隔湿阻尘,利于梁檩之下的洒扫;植物造型的缀饰,又使阶除之前别显一番纹理。此甃地之法也。视线轻移,停在三叠水照壁上。砖瓦逐层叠涩,檐角出挑,晴日里,反射的日光会将正房映得一片通亮。灰白壁面上残存水墨之迹,犹从黄子久的浅绛山水取意,色泽却褪淡了,暗示着流年经过的痕迹。照壁前砌筑花台,几簇耐得春秋的绿叶,装点出一角风景。靠西一口老井,石栏上线刻圆润的卷草纹,忍冬、莲叶、兰草、牡丹诸种折枝花卉,从井栏上蓬勃长出,被弥散的水汽染了绿。年老的马如骥,坐在台坎的草墩上,默对堂前阶下,看看花草,喝喝香茶,想想往事,一生劳苦都随云烟去了。叫拜楼那边,阿訇念诵赞圣词的声音传过来,他听到心里。“世守清真”是终身谨奉的信条,他把这四字刻在汉白玉上,嵌入照壁凸起的砖框里。迈进大门的人一眼瞅见它,看到了宅主的内心。
  庐舍的符号意义,产生了现实影响。马如骥的社会声名广播四方,军政界的显赫人物为之留迹。主房门额悬匾:明道致远。一瞧落款:白崇禧。东厢房光景亦近,门匾“义广财隆”,题这字的人,是龙云。
  在大理,这样好的庭户,很有一些。巍山的刘家大院、大理的张家花园、喜洲的严家大院,都是。   出东莲花村,南行数十里,望得见巍山老城的衢巷人家了。徐霞客给它记下一笔:“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而高与洱海相似;城中居庐亦甚盛,而北门外则阛阓皆聚焉。”蒙化,系巍山旧称,其源可远溯细奴逻时代。郡城静伏于平川之中,眼扫四野,沃田宜植稻米,水荡适生鱼芡,立诏建舍,图城定都,细奴逻之功大矣哉。不知天下,不能为王者。南诏始主临阳瓜江畔筑山城,这座庞大的建筑体首先在他的心上崛起,磊磊砖石叠砌的城基,承托着强大的存在感,也支撑着并吞五诏、囊括西南的雄图霸业。千年之后,版筑望楼,废为荒墟。那时的悲欢一点儿扰不乱我的神意,只因我跟它隔着很长的距离。离得远,却也生出愁滋味,一地黄埃,总易惹人怅怅叹息。散落的柱础、瓦当、鸱吻、刻石、造像,挽留着已逝王国的残影。继后的蒙舍城遗墟,光景亦如这般。河边坡地上,懒散地僵卧的,是那寂寞的土埂碎瓦,恍若代表升遐的霸主与后世交流,让历史在想象中复活。
  徐霞客所说的北门,在我的推想里,就是明代蒙化府的拱辰门。檐翼下“万里瞻天”的大匾,给雉堞如齿的红墙门楼所添的气象,自会迎来古今叹赏的目光。水一般绕墙过去的,是断不了喧声的人与车。逢着赶街的日子,彝族男女结聚城楼下吹笙打歌,给门前添了热闹。此座楼台,当为一城之胜。巨石垒筑的门洞,遮断了天光,幽暗处的厚重门板,硬如铁嶂。我的手落在粗糙的纹痕上,像在轻抚苍老的皴肤。纵横排列的门钉早已锈蚀,却不见丝毫挪移,仍在岁月中坚守各自的位置。
  北门之南,直伸一条墁石街路,两旁皆是木壁瓦顶的楼屋,底层多开为铺面。制衣修鞋、卖药诊病、剃头美容,门脸接得密。吆喝杂货、生鲜、纸烛、古董的店家也不少。当街摆货,挤得檐下阶前花花绿绿。扎染布包、彩色草墩,很为鲜俏。有几个老人,坐在敞露的屋前抽烟、瞧街景,断续的市声惊不动闲静的心。数不清的日子过去了,过客会亡化,王朝会崩塌,而市井生活的风味永在,这个简单的道理,早已被时间证明。还有一家,门前晾着细长的面条,宛如一片雪瀑挂崖而下。几百年过去,徐霞客所见“阛阓皆聚焉”的情景依旧。到了火把节,四乡八寨的老少相笑而来。骑手从群力门跃马过街,疾风般直冲南门外。不待蹄尘散尽,灿艳的烛炬便跟来了。目光把这颜色接了去,眸子就亮得欲燃。套用宋人长短句,真是城中一夜,开遍红莲万蕊。
  额题“花封瑞凤”“蕊榜文龙”的进士坊,立在街心。想起文源亭、崇圣祠、尊经阁都存的文庙,孙家巷、月华街上的南北社学,古城四隅的书院,始觉乾隆皇帝御封这座方正的南诏故都为“文献名邦”,可谓名下无虚。
  从坊前行至老街尽处,星拱楼在焉,恰同拱辰楼南北对望。此楼比拱辰楼小巧而灵秀,气宇却不在其下。这是一座过街楼,石基托举双层亭阁,回廊、栏板、格子门,无一处不整丽。眺览,城东的文华山、城南的巍宝山、城北的点苍山、城西的阳瓜江,奔来眼底。王勃《临高台》“朱轮翠盖不胜春,叠榭层楹相对起”句,可做写照。通向四方的券洞,恰好显出建造上的妙处。洞壁皆以长条青石垒砌,耐得住风雨磨蚀。我在这十字街头,受着通道的风吹。山迢水遥,漫长的年光里,无数行走的角色和我一样经过这儿,肩着相异的使命,举步奔往各自的方向:云游的僧道想着寺观,仗剑的侠客想着鸟道,荷锄的农夫想着阡陌,运货的马帮想着茅店,撑篙的船家想着浪波,行吟的骚人想着天野,还有那赴任的流官,想着未卜的宦途。
  徐霞客尝过身等觉寺,“税驾于寺北之冷泉庵,即妙乐师栖静处”。税驾,就是歇宿。杨升庵贬滇,两游蒙化,亦择此庵雅集。这处老井犹在的故迹,是值得看看的。我未得踏访,也就没能口尝甘洌香美的蒙城第一泉,遥忆连蹇中酬酢的风流,惜哉。
  翌日晨起,上街。饭铺的伙计卸下门板,筋润的耙肉饵丝、软糯的青豆小糕,还少不了热油粉、一根面,盛碗入碟,趁热上桌,吃得满口香。
  马 力: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1983年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历任北京第一五九中学教师,《中国旅游报》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总编辑。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鸿影雪痕》《南北行吟》《走遍名山》《走遍名水》《什刹海的心灵游吟》,文学评论集《山水文心》,小说集《炼狱和天堂》等。
其他文献
演繹的梦  那些枝干,根系,鸟兽鱼虫  与空气隔绝的刹那  演绎成海的经络,海的絮语  黑色波纹长久的叹息  长久的沉思——  把地层蹉跎成煤海  坚硬的海面,一群鸥鸟  从海岸线起飞  掠起乌亮的海浪  我看到,煤变成燃烧的颜色  火种噼啪作响,敲打大地之门  千万年了  海上涌动黝黑的情怀  召唤一群,又一群鸥鸟  在波涛上放飞逐梦的翅膀  挖掘一片咸味  就燃亮一束火种  弄潮的黑哥们儿  
期刊
雪中礦山  整个儿矿山就剩下白了 一团寂静  只有深处的煤在奔涌  仿佛要拱破重重封锁  一点儿一点儿地亮起来  让雪山激情 大地温暖  雪还在落 落得漫长而轻盈  一块儿又一块儿被盖住的煤  像暂时熄灭的火焰 等待开采和引燃  雪遮住了一草一木  但无法掩盖一座山的炽热 春天隐约  转眼就是碧绿 芳草青青  矿区的夜晚  在暗中穿行了一天的头灯  现在沉寂 发出暗淡的光  而矿区亮了  一家一家
期刊
都三个星期了,郁舟还是想不通,公司总部有十五名技师,为何偏偏把他调到了沙镇的办事处来。这里距离彭城市区八十公里,是个产煤大镇。全镇的六家煤矿中,他们公司竞标了四家矿的水位调节累计表,总共一百多台。办事处平时的工作就是负责维修、检查、安装这些机器。之前的技师跳槽了,现在是郑敏和刘欣负责,俩人都是女同志,一个是主任,一个是财务,都是当地人,手下还有三个干零工的女工。  现在刚进入冬季,活儿比平时多了起
期刊
美丽富饶的吉林,巍巍长白山、滔滔松花江、浓浓关东情,赋予这片神奇的北疆大地独特的魅力。吉林省四季分明,一年四季都拥有美丽而独特的自然风光。在这里我们选出了一组冬季的影像,跟随作者去体验这里童话般的晶莹世界……  近年来,摄影家郑春生将镜头对准了白山松水——令他魂牵梦绕的家乡。这组《精彩吉林——冬日寄语》摄影作品,集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山、水、松、雪、人,无一不在他的创作之中。  露水
期刊
菊 花  九月多姿的繁华  一缕清愁也如实盛开了  菊园里,仿佛菊心一起问天  在岁月婉约的路上  炫舞灿烂  菊花嫣然的淡笑  燃烧了秋天  我好像一下子穿越了  唐诗宋词里的路径  和菊花相拥。数不清你  家族里姐妹的名字  但是你多姿的柔情  却轰然了季节的身影  菊花,一丛丛梦的琼花  你为生命带来了傲雅  菊花,一束束烂漫的灵犀  你为深秋怒放了清华  岁月红尘  你独占秋梦淡淡流霞  
期刊
艺术简历  李海宗:1965年生于山西晋城市。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晋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晋城市政协常委。现任职于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工会。  其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书法
期刊
《远去的背影》是一部近十四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欣声用“我和我的家庭简史”为《远去的背影》一书做了副标题,已经诠释了该书的性质。  “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文学界的一个热词。特别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后,随着她的系列“非虚构文学”著作在国内出版,非虚构写作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和喜欢,也成为传统的纪实文学的新“标签”,抑或为曾风靡一时的“新写实主义”创作的“华丽转身”。
期刊
李毓澍:1968年出生。就职于山东能源新汶矿业工会,现为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煤矿美术家协会主席、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全煤、省、市等专业美术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专業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春溪水暖(国画)
期刊
王同毅:三级美术师,就职于山东能源新汶矿业。现为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学习深造。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全煤、省、市等专业美术展并获奖。毛澤东词三首(草书) 王同毅 作
期刊
孙凤来:1964年生。山东大学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书法、国画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全煤、省专业展览并获奖。耕讀闲居图(国画) 孙凤来 作明·陈钟盛《蓬莱阁记》(楷书) 孙凤来 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