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王女士今年27岁,是小学英语教师,女儿还不到两岁。虽说孩子上幼儿园还早,但王女士和丈夫已经就怎样选择幼儿园争论过好多次了。
这些争论都围绕一家幼儿园展开,李跃儿巴学园。丈夫是巴学园的粉丝,他觉得发挥孩子宝贵的天性是最重要的,能完成这种教育功能的只有巴学园;而王女士却认为,“巴学园基本不教认字,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1981年,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出版后,书中小林宗作先生执掌的“巴学园”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幼儿园的一种模板。
可以说,当现行的幼儿教育模式备受责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被借鉴消化,北京幼教市场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幼儿教育品牌。他们强调自己的理念和做法与众不同,与传统幼儿园不同,也与其他品牌不同,但是,对年轻的父母来说,追捧或者拒绝,都不容易,选择变得更加艰难。
一个孩子打断一个班的同学上课是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还是没礼貌
李跃儿本是画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以前在银川教孩子画画儿,后来由美术教育转行做起了幼儿教育。
在先前媒体的报道中,李跃儿巴学园是这样被介绍的:“他们将流行于英美幼儿教育中的皮亚杰、弗洛伊德、蒙特梭利的心理学,以及华德福、蒙特梭利和瑞吉欧的教育模式融会进中国的现状和中国孩子的性格与心理特质中,建立了在国内幼儿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知名品牌。”
巴学园收费不低,每个孩子每个月3000元,尽管如此,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家长中很有市场。“排队的人很多”,巴学园的一位老师说,有的甚至为此不惜举家从外地迁至北京。
李跃儿常常会讲一个例子。巴学园一个5岁的小姑娘,一次和妈妈一起去英语学校。妈妈在和熟人说话,可她想去卫生间,于是自己去找,但是推错了门——这是一间正在上课的教室。她马上说,“哦。对不起,打扰了。不过,我想请问一下,卫生间在哪里?”
“打断人家上课,我觉得这样很没规矩。”记者说。
“但她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李跃儿说,巴学园是要培养易于生存的孩子。她有的是解决问题的智慧,自我保护的能力,“她总不至于让自己憋得那么难受。”
奉行新理念的幼儿教育机构大多都强调这样的教育是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更注重人格培养和能力训练,有“爆发式的教育成果”,短期内不易察觉,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30岁的徐先生考察了很多幼儿园,一开始对这些新理念兴致盎然,可越到后来越觉得没谱,“太泛滥了”。几乎每一家都会提到蒙氏,每一家都提到双语教学、艺术教育,“怎么上课、上什么课,却各有各的标准,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孩子学的好不好。”
这里的孩子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午,巴学园的草莓班,孩子们正在脱衣服准备睡觉。一个小朋友跑到记者跟前,手指了指那边同学,问:“你是他们的妈妈吗?”
“不,我不是。”
“那你是谁?”
“嗯,你可以叫我阿姨。”记者说。
“你应该告诉他,你的名字。”一位老师悄声提醒记者。
在巴学园,老师跟孩子们都彼此直呼其名;而人园参观的家长也不能大声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呀”、“你几岁了呀”之类的话,以此体现对儿童的尊重。
“这样西式的称呼方式,在别人看来并不礼貌。”记者说。
“我们不是进行西式教育。”李跃儿说,孩子跟成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我们互相尊重,跟朋友一样相处,“礼貌并不是靠称呼来体现的。”
巴学园的12项观园细则中,9项是明确告诉家长“请不要”怎么做,很多成人跟孩子交流时的习惯用语,家长们的某些“惯性”行为在这里不受欢迎,比如“请不要摸任何孩子的头或任何地方”。
“这有些矫枉过正了。”徐先生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不适应外部社会,“我不能要求儿子遇到这些问题时都拒绝回答,或者,别人想摸一下他的头。他也要扭着身子拒绝,很多时候别人这么做只是为了表示友好。”
当一个传统园的老师来到巴学园,对嬉笑的孩子们大喊“闭嘴”的时候,一个4岁的男孩告诉她,你应该说“请闭嘴”。这位老师满面通红,非常尴尬,有些下不来台,当她再次冲孩子们喊“闭嘴”时,男孩跟同伴说,“算了,她没上过巴学园”。
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当小白鼠
“第一次去巴学园的时候,最让我惊讶的是巴学园的环境,非常原生态,有木桩子、汽车轮胎、大泥坑。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么‘土’的环境,感觉很接近自然,在这里孩子的身心发展一定会很健康。”孟静说。
也许,正是这样的户外活动场所在北京甚至全国的幼儿园中不太常见,才吸引了那么多城市父母。这里的地面没铺水泥,满是黄土,院子里甚至还养了两只羊,在禽流感不严重的时候,孩子们还曾喂鸡,他们也养过兔子,种过西红柿。
原生态的育儿环境,西式的师生关系,其实是近些年非常时髦的幼教理念。巴学园如此的条件按说非常有诱惑力,但“担心孩子上小学之后不适应”是一些家长考察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园的比较一致的理由。这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的新理念并不能推而广之,上小学之后,孩子们不得不面f临新的规则,再次回归传统的教育模式。
对于巴学园孩子对老师的反驳,李跃儿认为,这说明“他不会因为别人冲自己大声嚷嚷,或者骂自己,就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
但徐先生却认为这样的孩子“霸道没礼貌”,“如果上了小学,恐怕没哪个老师受得了”。
“我没有让他在国外念小学的计划,也就没必要让他在国外的教育理念下完成早期教育。”徐先生说,既然最终得让他适应中国的教育模式,为什么还要浪费这么长时间?
文化课不是巴学园教育的重点,也是让家长心里打鼓的一个问题。“我在参观巴学园的时候就问过。”秦先生说,“园长当时说孩子进小学不容易适应。是因为巴学园不提前教小学的课程,但3年级以后巴学园的孩子会更好。不过巴学园出去的孩子三年级以上的还很少,这种说法有待考证。”
“这几乎是来巴学园的家长都要问到的问题。”李跃儿说,传统园出去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同样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巴学园一直致力于培养易于生存的孩子,他们首先是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李跃儿说,巴学园的孩子不是从小就学识字、做算术题,尽管他们在一、二年级的对候学习不如从4岁就开始学小学知识的孩子那么好,但“我们的孩子会发现努力一分,才会得到一分。慢慢地,他们会觉得越来越轻松,巴学园的孩子在任何学校都会显示出来越往后力量越大的状态。”
但转了一大圈,徐先生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传统的幼儿园,“最起码它的课程设置、上课模式都很完善了”,“我也不求什么能力培养了,就图心里踏实。”
“在目前这种国情下,我是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去当小白鼠的,还是传统园更保险一些吧。”一位选择了传统园的“80后”家长说,“过去没有巴学园,人人都上传统园,该成才的孩子也照样会成才。我觉得,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它的优势与弊端,巴学园未必适合所有孩子。”
李跃儿坦承,巴学园决不是一所发展得百分之百完善的幼儿园,而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现代教育幼儿园。经过许多年,传统教育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但是,传统教育的这种“完善”可能隐含着最大的“不完善”。
“而巴学园,因其刚刚踏上现代教育的探索之路,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李跃儿说,巴学园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幼儿园;是一个每一天都在探索、每一天都在想方设法追求完善的幼儿园。所以,在这样一个幼儿园里,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因为它符合“探索”的规律),不出问题就不正常了。
“家长需要正确面对这种新型教育所处的位置及状态。”李跃儿说,家长有权利为孩子选择自己中意的幼儿园,巴学园也有权利选择自己中意的家长。
这些争论都围绕一家幼儿园展开,李跃儿巴学园。丈夫是巴学园的粉丝,他觉得发挥孩子宝贵的天性是最重要的,能完成这种教育功能的只有巴学园;而王女士却认为,“巴学园基本不教认字,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1981年,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出版后,书中小林宗作先生执掌的“巴学园”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幼儿园的一种模板。
可以说,当现行的幼儿教育模式备受责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被借鉴消化,北京幼教市场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幼儿教育品牌。他们强调自己的理念和做法与众不同,与传统幼儿园不同,也与其他品牌不同,但是,对年轻的父母来说,追捧或者拒绝,都不容易,选择变得更加艰难。
一个孩子打断一个班的同学上课是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还是没礼貌
李跃儿本是画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以前在银川教孩子画画儿,后来由美术教育转行做起了幼儿教育。
在先前媒体的报道中,李跃儿巴学园是这样被介绍的:“他们将流行于英美幼儿教育中的皮亚杰、弗洛伊德、蒙特梭利的心理学,以及华德福、蒙特梭利和瑞吉欧的教育模式融会进中国的现状和中国孩子的性格与心理特质中,建立了在国内幼儿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知名品牌。”
巴学园收费不低,每个孩子每个月3000元,尽管如此,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家长中很有市场。“排队的人很多”,巴学园的一位老师说,有的甚至为此不惜举家从外地迁至北京。
李跃儿常常会讲一个例子。巴学园一个5岁的小姑娘,一次和妈妈一起去英语学校。妈妈在和熟人说话,可她想去卫生间,于是自己去找,但是推错了门——这是一间正在上课的教室。她马上说,“哦。对不起,打扰了。不过,我想请问一下,卫生间在哪里?”
“打断人家上课,我觉得这样很没规矩。”记者说。
“但她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李跃儿说,巴学园是要培养易于生存的孩子。她有的是解决问题的智慧,自我保护的能力,“她总不至于让自己憋得那么难受。”
奉行新理念的幼儿教育机构大多都强调这样的教育是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更注重人格培养和能力训练,有“爆发式的教育成果”,短期内不易察觉,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30岁的徐先生考察了很多幼儿园,一开始对这些新理念兴致盎然,可越到后来越觉得没谱,“太泛滥了”。几乎每一家都会提到蒙氏,每一家都提到双语教学、艺术教育,“怎么上课、上什么课,却各有各的标准,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孩子学的好不好。”
这里的孩子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午,巴学园的草莓班,孩子们正在脱衣服准备睡觉。一个小朋友跑到记者跟前,手指了指那边同学,问:“你是他们的妈妈吗?”
“不,我不是。”
“那你是谁?”
“嗯,你可以叫我阿姨。”记者说。
“你应该告诉他,你的名字。”一位老师悄声提醒记者。
在巴学园,老师跟孩子们都彼此直呼其名;而人园参观的家长也不能大声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呀”、“你几岁了呀”之类的话,以此体现对儿童的尊重。
“这样西式的称呼方式,在别人看来并不礼貌。”记者说。
“我们不是进行西式教育。”李跃儿说,孩子跟成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我们互相尊重,跟朋友一样相处,“礼貌并不是靠称呼来体现的。”
巴学园的12项观园细则中,9项是明确告诉家长“请不要”怎么做,很多成人跟孩子交流时的习惯用语,家长们的某些“惯性”行为在这里不受欢迎,比如“请不要摸任何孩子的头或任何地方”。
“这有些矫枉过正了。”徐先生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不适应外部社会,“我不能要求儿子遇到这些问题时都拒绝回答,或者,别人想摸一下他的头。他也要扭着身子拒绝,很多时候别人这么做只是为了表示友好。”
当一个传统园的老师来到巴学园,对嬉笑的孩子们大喊“闭嘴”的时候,一个4岁的男孩告诉她,你应该说“请闭嘴”。这位老师满面通红,非常尴尬,有些下不来台,当她再次冲孩子们喊“闭嘴”时,男孩跟同伴说,“算了,她没上过巴学园”。
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当小白鼠
“第一次去巴学园的时候,最让我惊讶的是巴学园的环境,非常原生态,有木桩子、汽车轮胎、大泥坑。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么‘土’的环境,感觉很接近自然,在这里孩子的身心发展一定会很健康。”孟静说。
也许,正是这样的户外活动场所在北京甚至全国的幼儿园中不太常见,才吸引了那么多城市父母。这里的地面没铺水泥,满是黄土,院子里甚至还养了两只羊,在禽流感不严重的时候,孩子们还曾喂鸡,他们也养过兔子,种过西红柿。
原生态的育儿环境,西式的师生关系,其实是近些年非常时髦的幼教理念。巴学园如此的条件按说非常有诱惑力,但“担心孩子上小学之后不适应”是一些家长考察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园的比较一致的理由。这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的新理念并不能推而广之,上小学之后,孩子们不得不面f临新的规则,再次回归传统的教育模式。
对于巴学园孩子对老师的反驳,李跃儿认为,这说明“他不会因为别人冲自己大声嚷嚷,或者骂自己,就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
但徐先生却认为这样的孩子“霸道没礼貌”,“如果上了小学,恐怕没哪个老师受得了”。
“我没有让他在国外念小学的计划,也就没必要让他在国外的教育理念下完成早期教育。”徐先生说,既然最终得让他适应中国的教育模式,为什么还要浪费这么长时间?
文化课不是巴学园教育的重点,也是让家长心里打鼓的一个问题。“我在参观巴学园的时候就问过。”秦先生说,“园长当时说孩子进小学不容易适应。是因为巴学园不提前教小学的课程,但3年级以后巴学园的孩子会更好。不过巴学园出去的孩子三年级以上的还很少,这种说法有待考证。”
“这几乎是来巴学园的家长都要问到的问题。”李跃儿说,传统园出去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同样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巴学园一直致力于培养易于生存的孩子,他们首先是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李跃儿说,巴学园的孩子不是从小就学识字、做算术题,尽管他们在一、二年级的对候学习不如从4岁就开始学小学知识的孩子那么好,但“我们的孩子会发现努力一分,才会得到一分。慢慢地,他们会觉得越来越轻松,巴学园的孩子在任何学校都会显示出来越往后力量越大的状态。”
但转了一大圈,徐先生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传统的幼儿园,“最起码它的课程设置、上课模式都很完善了”,“我也不求什么能力培养了,就图心里踏实。”
“在目前这种国情下,我是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去当小白鼠的,还是传统园更保险一些吧。”一位选择了传统园的“80后”家长说,“过去没有巴学园,人人都上传统园,该成才的孩子也照样会成才。我觉得,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它的优势与弊端,巴学园未必适合所有孩子。”
李跃儿坦承,巴学园决不是一所发展得百分之百完善的幼儿园,而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现代教育幼儿园。经过许多年,传统教育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但是,传统教育的这种“完善”可能隐含着最大的“不完善”。
“而巴学园,因其刚刚踏上现代教育的探索之路,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李跃儿说,巴学园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幼儿园;是一个每一天都在探索、每一天都在想方设法追求完善的幼儿园。所以,在这样一个幼儿园里,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因为它符合“探索”的规律),不出问题就不正常了。
“家长需要正确面对这种新型教育所处的位置及状态。”李跃儿说,家长有权利为孩子选择自己中意的幼儿园,巴学园也有权利选择自己中意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