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 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栾恩杰说,航天科技工作者要在太空领域为人类造福,推动以卫星星座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把航天工业转型为航天产业,通信、导航、遥感充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这次能够有机会参与中央领导同志的会见,我感到很振奋。特别是把我和家栋同志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合影,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褒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说,“同时也是一种鼓舞、激励和鞭策。”

接“嫦娥”回家


  嫦娥五号载着月壤返回前,栾恩杰曾说过一句话:“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他说这是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而一个“会”字,是栾恩杰当时留下的一个伏笔,或者说是他与嫦娥五号的一个约定。
  很多人劝栾恩杰不要亲自到四子王旗去,因为天气太冷,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点当时的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指挥部距离着陆地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一路颠簸,而且栾恩杰已经80岁的年纪。“我一定要去。当年嫦娥一号起步的时候,我向中央承诺,要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我们有这样的决心。”但从一个合理的设想,到如今的一步一步成为现实,只有他和他背后的航天人知道经历了何其艰难的过程。“我要接‘嫦娥’回家。所以我之前用了一个‘会’字。”
  返回器落地后,栾恩杰开始计时,大概30分钟,搜索回收分队就在一片漆黑的野外找到目标。“我们跟踪和预估落点的能力、人员调动的能力、指挥控制的能力都得到了体现,堪称教科书式的版本。”
  在栾恩杰心中,“嫦娥”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这十几年一路看着她长大。接孩子回家,他比任何人都高兴。

共和国的学生


  “我1949年入小学读书,是共和国的学生。”1940年,栾恩杰出生在吉林白城,在五个兄弟中排行老大。成立初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许许多多家庭对于“现代化”生活的理解。电,无疑是那个历史时期最高科技的领域之一。所以参加高考时,栾恩杰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并被顺利录取。
  进校报到第二天,在宿舍上铺休息的栾恩杰被人叫了起来。“马上整理好所有东西,去二部报到。”栾恩杰懵懵懂懂跟着走,心里一直在盘算着“二部”是个什么地方。
  “二部”是一个历史名词,是当时设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座培养飞行员的航校,下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所有国防相关专业都统一搬到“二部”进行授课和管理。建设强大的国防,先从学生抓起。学习刻苦的栾恩杰被调配到了“二部”三系,即自动控制系,学习导航,成为了航空、航天领域控制系统的储备人才。
  那一年,栾恩杰20岁,入学即开始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保证导弹稳定飞行、准确击中目标,高质量完成作战任务。

从“巨浪-1”到“东风-21”


  时间来到1970年,栾恩杰开始参与潜地导弹的研制。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仍非常薄弱,对于潜地导弹的研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巨浪-1”导弹的装备对象是潜艇。试验考核首先要验证弹体本身是好的,下一步是在台试中达到“导弹可靠、出筒可靠”,最后才可以上艇试验。
  但第一次臺试就失败了。“第一颗试验弹,飞离试验台不久就炸了。我们十年的心血被炸了个粉碎。”回忆当年的种种情景,曾经担任“巨浪-1”项目的总指挥栾恩杰还是会眼角湿润。
2021年2月24日,栾恩杰在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担任嫦娥五号专家顾问组组长、担任天问一号专家顾问组组长,虽然已经退出了一线领导岗位,但是栾恩杰的工作安排依然很多。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1988年,在遭遇了种种挫折和不断修正之后,“巨浪-1”终于定型,开始装备部队。与“巨浪-1”朝夕相处的18年,让栾恩杰深刻领会到,成功不是轻易得来的。
已经80岁高龄的栾恩杰坚持亲自前往内蒙古四子王旗接嫦娥五号回家。 摄影 万珂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争样态的发展,各个大国开始出现机动性的战略武器。美苏两大国率先研制出了火车牵引的导弹发射装置,之后又出现了汽车牵引的发射装置。
  潜艇灵活机动的特点被陆地借鉴。已经在潜艇装备的“巨浪-1”导弹被赋予了上岸的需求。于是,栾恩杰从“巨浪-1”的总指挥,转任“东风-21”的总指挥。这段经历,于栾恩杰而言,无论是对武器系统的发展,还是对航天科技的发展,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系统化发展和系列化发展,在日后都得以实现。”

开启探月时代


  1998年,栾恩杰调入国防科工委任副主任兼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接到的一系列重要任务就是实施国务院主管部门对中国航天“五行”管理,即实现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监督、行业法规、行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行业规划。
  经过研究,栾恩杰与同事们提出了一个“大航天”的概念。
  那时候谈到航天,往往指的是航天工业。而横向比较他国,航天的概念非常宽泛,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趋势,航天在应用领域已经十分普及,实现了民用。发达国家已经把空间作为了平台来研究科学问题,在空间研究空间,在空间研究地球。
  “我们中国的航天,不能只停留在工业层面,也要扩大到应用。中国航天也要进入空间基础设施和空间应用的阶段。”之后,对地观测的“高分”系列卫星、通讯卫星、海洋卫星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空间应用都在“大航天”的概念下实现了发展。   接着,对外太空进行探索的深空探测也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中国政府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于2000年11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白皮书,其中谈到了以探月为切入点的对外太空的研究。这份白皮书由栾恩杰倡导并主要组织完成。航天事业扩大为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部分组成。空间科学里面包括深空探测。
  “当时我们已经有了长二捆火箭,推力不是问题,前往月球是可能的。”到月亮上去的命题逐渐清晰,月球也成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首选站。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时,测控中心欢呼雀跃;长征五号首飞前三小时,现场惊心动魄;嫦娥四号月背着陆后,与玉兔二号“互拍”;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升起五星红旗并成功采壤返回—三步走的计划实施不算是中国的发明和创新,但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确实是中国工程能力的有效表达。

战略科学家


  栾恩杰被经常称作“战略科学家”,但他说自己不算是科学家,而是一名工程师。但是对于“战略”,他十分认同。
  战略是具有前瞻性、决策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部署、策划和思想。“党中央提出了发展战略,航天系统各个领域的负责人就要打好自己的战役。既要做好对战略的理解,也要做好对战役的研究。”
  从技术员、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院院长,到部总工、国家航天局局长,一路走来,除了学习本事、完成任务,栾恩杰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从战役到战略转变的思考。既要有战略性的总体把握,又要有战役性的可行性方案,还要有战斗性的冲锋陷阵。
  在栾恩杰看来,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我們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步伐,取得了一些话语权,可以开展一些同水平的合作,但是于创新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主可控、基础能力、进入能力、探测能力的提高将是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基础打得牢,眼光才会看得远,路子才会走得宽。“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年轻,这是我最欣慰的。现在的嫦娥队伍三四十岁的人都成长起来了。我最高兴的,是后续有人。”
  目前,栾恩杰担任嫦娥五号专家顾问组组长、天问一号专家顾问组组长,虽然已经退出了一线领导岗位,但工作安排依然很多。
从技术员、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院院长,到部总工、国家航天局局长,一路走来,除了学习本事、完成任务,栾恩杰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从战役到战略转变的思考。 国家航天局 供图
2016年11月3日,海南文昌,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点火升空后,栾恩杰接受媒体采访。 国家航天局 供图
其他文献
2021年,正值中国考古百年纪念。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于1986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星堆遗址,35年后,神秘、浪漫而又瑰丽的古蜀文明再次受到了全球的瞩目。  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截至本刊发稿,发掘工作仍在紧张进行,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
期刊
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大会。 摄影 谢环驰/新华社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
期刊
勇攀科技高峰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同孙家栋、栾恩杰等亲切交流。  当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
期刊
“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战士主题影像展在北京开展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主题影像展”10月28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览展出的70幅志愿军老战士肖像照,是200多名新华社记者行程数万公里在全国寻访拍摄的。这70名在世的志愿军老战士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百万将士,他们中有被称为“活烈士”的庞兴海,有全身大面积烧伤的涂伯毅
期刊
就像俄罗斯用祖国保卫者日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一样,中国素来也有节日祭祖、慎终追远的传统。  2021年2月5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微风送来阵阵春意。我站在昌平烈士陵园的门口,心中满怀崇敬。从未去过中国烈士陵园的我不禁好奇,中国人是怎样缅怀革命先烈的呢?我带着心中的疑问来到这里。  北京城外,居庸关下,在昌平这片有故事的土地上,长眠着一千余位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如今,昌平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烈
期刊
1970年,风云气象卫星事业从零起步;2020年,两代四型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直抵浩瀚苍穹,7颗在轨卫星铸就全球综合探测能力。  50年来,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历经向内掘进之路—实现气象卫星“应用最好”“离百姓最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需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50年来,风云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历经向外拓展之路—打造全球气象卫星应用的新名片新概念,充分发挥负责任气象
期刊
2020年4月15日,湖北武汉,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启程回京。在北京协和医院驻地,队员们与附近小区居民挥手道别。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抗击新冠肺炎疫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说道。  昔为寻路,今再出发。春节期间,《人民画报》记者在党的重要孕育地之一及新中国诞生地—北京,探访红色地标,追寻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传承。同时,
期刊
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崛起,中国经历了无数曲折才得以发展壮大。  党领导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和担当精神,创建不凡伟业。  在文化古街北京琉璃厂,我们寻觅开国大印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鲜为人知历史;在北京丰台机务段,我们见证“毛泽东号”机车经历的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我们回望新中国新型高等教育探索的足迹;作为一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饭店,北京飯店见证
期刊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