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语文的讨论已持续很久,但对于实际课堂中的操作,很多教师不甚了了,本文就语文课堂中诵读、语言文字运用、延伸拓展环节的设计,结合青海省格尔木市实验小学李秀霞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浅谈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真语文;诵读;语用;拓展;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21-01
语文教育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说,“‘真语文’应倡导回归语文本身的面貌,不夸张、不扭曲、不涂抹;教师真讲、学生真学、评价者真评。”他同时说“‘真语文’针对‘假语文’而存在,什么时候‘假语文’不在了,‘真语文’也不在了。我希望,‘真语文’一词越早离开越好,死亡才好;也希望,孩子们纯真的世界里没有假话,只有真话。”也正如此,他才呼吁:“办真教育,学真语文,说真心话,当真的人。”的确,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构建真实、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所有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花样百出,而很多的课堂却背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一堂堂“精彩”的语文公开课后,留给大家的,除了眼花缭乱的PPT、教师刻意的表演、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拔高主题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没有落实到课堂环节中去,语文课失去了其特有的语文味道。本文就真语文课堂的构建,结合格尔木市实验小学李秀霞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和大家一起探讨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诵读源自学生真实的体验
诵读可以说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会、领悟文章的韵味、作者的情思,反之,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学生才能真正有感情的朗读文章,陶冶性情,在美文中得到语感和情感的双重升华。李秀霞老师的课堂,让我们体会到了诵读之美,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内涵。下面是她的课堂实录片段:
生: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是“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手心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因为这个句子把飞蛾求生的那种动态形象、生动的写了出来。
师:你找的句子不仅有感染力,还很有代表性,并且理由也很充分。老师想请教大家,我们能把“跃动”一词改为“跳动”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跃动”更符合当时飞蛾求生的情景。
生2:不能,因为“跳动”只是表现一个动作,而“跃动”能更好的表现飞蛾求生的欲望。
师:那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句子中再读一遍吗?
生:朗读句子(重读了“跃动”一次,情感也更充沛)
师:闭上眼睛,想象这只飞蛾就在你的手中跃动,想象飞蛾对你说什么?
生1:求求你让我出去
生2:无论如何我不能放弃,我要活着出去
生3:我要活着
……
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更是走进文本,把握了作品、作者的情感,朗读也自然真实到位。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朗读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是由词句当中散发出来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表达。”
二、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
真语文的课堂应该将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上,因此,语文课堂的重心应该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培养孩子们的语用能力为目标,如真实的口语交际和有用的读写结合训练。西南师范大学荣维东指出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育,可以把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语境、语体、语篇层面,从语言思维、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层面研究语言,这才是最大限度实现具有真实特质与实用价值的‘真’的语文教育。
教师立足语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品味文字,凸显了语文的真实功能,实现了语用的最大提升。
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开放型语文课堂,拓展延伸已经成为重要的环节。
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语文课堂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对文本的认知表达。请看李老师的教学镜头——
教师出示图片
师:看过这些图片,孩子们,你们能用“生命是什么”的句式说话吗?
生1:生命是破壳而出迎接新生的小鸡。
生2:生命是坚韧顽强的沙漠仙人掌。
生3:生命是春天蓬勃生长的秧苗。
……
师:是啊,生命如此伟大,却又如此平凡,我们把大家的话组合起来就成了一首生命的赞歌,一起读读看(配乐朗读)。
……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有“语文味”的实践,正是那句“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李老师的课堂中,教师科学合理的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学生通过运用说句子连成小诗这样语文的方式训练了说话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就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与文学形象产生情感共鸣,提高语文素养,滋养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青海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关键词:真语文;诵读;语用;拓展;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21-01
语文教育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说,“‘真语文’应倡导回归语文本身的面貌,不夸张、不扭曲、不涂抹;教师真讲、学生真学、评价者真评。”他同时说“‘真语文’针对‘假语文’而存在,什么时候‘假语文’不在了,‘真语文’也不在了。我希望,‘真语文’一词越早离开越好,死亡才好;也希望,孩子们纯真的世界里没有假话,只有真话。”也正如此,他才呼吁:“办真教育,学真语文,说真心话,当真的人。”的确,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构建真实、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所有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花样百出,而很多的课堂却背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一堂堂“精彩”的语文公开课后,留给大家的,除了眼花缭乱的PPT、教师刻意的表演、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拔高主题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没有落实到课堂环节中去,语文课失去了其特有的语文味道。本文就真语文课堂的构建,结合格尔木市实验小学李秀霞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和大家一起探讨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诵读源自学生真实的体验
诵读可以说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会、领悟文章的韵味、作者的情思,反之,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学生才能真正有感情的朗读文章,陶冶性情,在美文中得到语感和情感的双重升华。李秀霞老师的课堂,让我们体会到了诵读之美,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内涵。下面是她的课堂实录片段:
生: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是“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手心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因为这个句子把飞蛾求生的那种动态形象、生动的写了出来。
师:你找的句子不仅有感染力,还很有代表性,并且理由也很充分。老师想请教大家,我们能把“跃动”一词改为“跳动”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跃动”更符合当时飞蛾求生的情景。
生2:不能,因为“跳动”只是表现一个动作,而“跃动”能更好的表现飞蛾求生的欲望。
师:那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句子中再读一遍吗?
生:朗读句子(重读了“跃动”一次,情感也更充沛)
师:闭上眼睛,想象这只飞蛾就在你的手中跃动,想象飞蛾对你说什么?
生1:求求你让我出去
生2:无论如何我不能放弃,我要活着出去
生3:我要活着
……
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更是走进文本,把握了作品、作者的情感,朗读也自然真实到位。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朗读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是由词句当中散发出来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表达。”
二、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
真语文的课堂应该将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上,因此,语文课堂的重心应该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培养孩子们的语用能力为目标,如真实的口语交际和有用的读写结合训练。西南师范大学荣维东指出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育,可以把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语境、语体、语篇层面,从语言思维、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层面研究语言,这才是最大限度实现具有真实特质与实用价值的‘真’的语文教育。
教师立足语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品味文字,凸显了语文的真实功能,实现了语用的最大提升。
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开放型语文课堂,拓展延伸已经成为重要的环节。
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语文课堂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对文本的认知表达。请看李老师的教学镜头——
教师出示图片
师:看过这些图片,孩子们,你们能用“生命是什么”的句式说话吗?
生1:生命是破壳而出迎接新生的小鸡。
生2:生命是坚韧顽强的沙漠仙人掌。
生3:生命是春天蓬勃生长的秧苗。
……
师:是啊,生命如此伟大,却又如此平凡,我们把大家的话组合起来就成了一首生命的赞歌,一起读读看(配乐朗读)。
……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有“语文味”的实践,正是那句“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李老师的课堂中,教师科学合理的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学生通过运用说句子连成小诗这样语文的方式训练了说话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就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与文学形象产生情感共鸣,提高语文素养,滋养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青海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