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雾霾”从哪里来,跟化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当前热点环保知识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中去,突出化学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开展环保行动。
关键词:雾霾;化学教材;化学教育;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41-01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柴静的演讲《穹顶之下》的播出,又掀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新一轮关注高潮。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问题而被中央政府提上改革日程。要让大众深刻意识到雾霾污染严重性的问题,仅靠一段演讲根本无济于事,只有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正确的意识,加之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然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对于环境问题的讲解并不多。如何切实提高国民素质,将环保意识和中学化学教育相结合来更好的完成环境保护的长远任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二、雾霾的主要成分及其来源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PM2.5的中文名是细颗粒物,在环境科学中,它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1]。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的主要来自燃烧过程,如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等,并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污染物。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给全世界各国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去了巨大污染,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正饱受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之苦。可见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不从思想源头上加以控制再配合后期的整顿和治理,那么环境保护将只会是一纸空文。
三、将环境问题引入化学教学的设想及做法
雾霾,一个与化学息息相关的概念,它将化学推到了风口浪尖,似乎一切都是“燃烧”惹的祸。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正是因为对化学知识的缺乏,对环保问题的淡漠与轻视。不尊重科学,不按规律办事,必然会遭到环境对人类的报复[2]。为此,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的内容中适当添加当前热点环境问题。从教材内容上看,教学内容多数都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多数都是为应试教育而编写的,教材知识含量多而无趣,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少,即使教出来所谓的“好学生”也不过是一些只会背书的机器,并没有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教师可以讲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的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热能”,和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将“2013年10月,第一天供暖的哈尔滨雾霾爆表,PM2.5在一千以上,因为哈尔滨烧了两千多吨的褐煤。”这样的具体实例放入到教学当中,利用具体可感的实例向学生说明雾霾的危害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还间接影响到未来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及环保行为。
第二、改进化学实验,将环保实验融入到化学实验设计中,以此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学化学的实验大多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有的课上演示实验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省略。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实验搬到学校,把化学实验室看成是一个外部大环境的缩影,例如,让学生亲自去采样,来测定学校周边河水的酸碱度,那么化学学习势必会变得有趣易懂,也会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从而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指日可待。学以致用不应该仅仅只是口号,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个新生代的孩子身上。
第三、考试中甚至高考中应当出现相应的题目。到目前为止,高考仍然是高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想要切实改变这种状态很难,但却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如果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提高环境问题在考试中的地位,把环境问题纳入考试范围甚至高考范围,环境问题则一定会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环境保护也就不再只是“纸上谈兵”,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行动。
第四、开展环保化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生活中对环境问题有所感悟。如果能够将化学教材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一是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不是“白学”,是一门实际有用的科学;二是能让学生将知识记得更加扎实牢固,便于学生继续下一步的学习。例如,学校平时可以多开展一些环保实践活动:如检测水质污染状况,测量空气污染指标等,并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生活有所体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总结
《穹顶之下》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作为化学教师所看到的应该是环境与化学教育之间的联系。教育本就应该源于生活,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的意识则源于成人对孩子的生活教育。面对雾霾等环境问题肆虐的今天,人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我们不能让《穹顶之下》好不容易掀起的人们对环境关注的浪潮悄无声息地回落,不要让化学成为一门空谈理论的学科,我们需要实际行动来完成对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通讯作者:朱春城,教授
参考文献:
[1]董微.雾霾报道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4,9-10
[2]杨发群.“雾霾”不是化学惹的祸——由“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节内容的教学说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2):43-44
关键词:雾霾;化学教材;化学教育;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41-01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柴静的演讲《穹顶之下》的播出,又掀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新一轮关注高潮。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问题而被中央政府提上改革日程。要让大众深刻意识到雾霾污染严重性的问题,仅靠一段演讲根本无济于事,只有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正确的意识,加之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然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对于环境问题的讲解并不多。如何切实提高国民素质,将环保意识和中学化学教育相结合来更好的完成环境保护的长远任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二、雾霾的主要成分及其来源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PM2.5的中文名是细颗粒物,在环境科学中,它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1]。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的主要来自燃烧过程,如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等,并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污染物。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给全世界各国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去了巨大污染,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正饱受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之苦。可见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不从思想源头上加以控制再配合后期的整顿和治理,那么环境保护将只会是一纸空文。
三、将环境问题引入化学教学的设想及做法
雾霾,一个与化学息息相关的概念,它将化学推到了风口浪尖,似乎一切都是“燃烧”惹的祸。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正是因为对化学知识的缺乏,对环保问题的淡漠与轻视。不尊重科学,不按规律办事,必然会遭到环境对人类的报复[2]。为此,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的内容中适当添加当前热点环境问题。从教材内容上看,教学内容多数都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多数都是为应试教育而编写的,教材知识含量多而无趣,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少,即使教出来所谓的“好学生”也不过是一些只会背书的机器,并没有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教师可以讲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的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热能”,和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将“2013年10月,第一天供暖的哈尔滨雾霾爆表,PM2.5在一千以上,因为哈尔滨烧了两千多吨的褐煤。”这样的具体实例放入到教学当中,利用具体可感的实例向学生说明雾霾的危害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还间接影响到未来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及环保行为。
第二、改进化学实验,将环保实验融入到化学实验设计中,以此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学化学的实验大多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有的课上演示实验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省略。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实验搬到学校,把化学实验室看成是一个外部大环境的缩影,例如,让学生亲自去采样,来测定学校周边河水的酸碱度,那么化学学习势必会变得有趣易懂,也会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从而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指日可待。学以致用不应该仅仅只是口号,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个新生代的孩子身上。
第三、考试中甚至高考中应当出现相应的题目。到目前为止,高考仍然是高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想要切实改变这种状态很难,但却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如果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提高环境问题在考试中的地位,把环境问题纳入考试范围甚至高考范围,环境问题则一定会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环境保护也就不再只是“纸上谈兵”,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行动。
第四、开展环保化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生活中对环境问题有所感悟。如果能够将化学教材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一是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不是“白学”,是一门实际有用的科学;二是能让学生将知识记得更加扎实牢固,便于学生继续下一步的学习。例如,学校平时可以多开展一些环保实践活动:如检测水质污染状况,测量空气污染指标等,并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生活有所体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总结
《穹顶之下》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作为化学教师所看到的应该是环境与化学教育之间的联系。教育本就应该源于生活,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的意识则源于成人对孩子的生活教育。面对雾霾等环境问题肆虐的今天,人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我们不能让《穹顶之下》好不容易掀起的人们对环境关注的浪潮悄无声息地回落,不要让化学成为一门空谈理论的学科,我们需要实际行动来完成对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通讯作者:朱春城,教授
参考文献:
[1]董微.雾霾报道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4,9-10
[2]杨发群.“雾霾”不是化学惹的祸——由“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节内容的教学说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