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Decoded主办的关于时尚和可穿戴的会议上,我遇到了Styleshack的创始人Rachel Schostak。她在底特律—一个名声并不那么好的城市—创立了这间公司,为当地的买手店和设计师提供展示和交易的平台。
“那里正在发生非常多的变化”,她兴奋地说,“你只要花500美元(约合3120元人民币)就能租到一个loft,在纽约这完全不可想象。”在此之前,她毕业于纽约时装学院(FIT),随后还分别在时尚杂志Cosmopolitan和时装品牌Theory实习过,最终她选择回到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去创业。
不只是Schostak,美国更多年轻的高学历人群都开始对纽约之外的城市产生一些兴趣,并愿意移居那里。这些城市也侧重于帮助这些年轻人创业。
这可能是你不熟悉的另一个美国。金融危机像是个久远的话题了,但它依然是谈论很多事情最好的分界点—危机之后的6年,美国的变化之快是空前的。美国的文学杂志n+1曾进行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它邀请了37个美国年轻人,写了37个关于美国不同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最近刚刚结集出版,书的名字为City by City: Dispatches from the American Metropolis。不同城市故事有别,但大都透露出美国人的乐观态度。
这里边提到的很多城市是写作者的故乡,这令他们对变化更加敏感。在书里你会发现,衰败和动荡在一些美国中西部城市依然存在,但在可以类比为美国“新一线”的这些地方,更多真实而奇妙的变化正在发生。变化当然和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的所谓千禧一代,或者说年轻的高校毕业生有关。他们成为了这个国家中最流动的一代,愿意为更有趣的生活和职业不断迁徙。
最初的选择看似是被迫的,经济窘迫和低迷的就业形势,令这些年轻人毕业之后一路向西或向南,寻找生活和创业成本更低的地方,开始新的淘金之旅。包括圣路易斯、休斯敦、丹佛等美国一些传统工业城市,都源源不断地涌入新的年轻移民。根据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研究员Richey Piiparinen的一项统计,在2008年之后,克利夫兰有大学学历的18到34岁的年轻人增加了100%,而同期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比起2000年,丹佛的年轻高学历人口增长了47%,比纽约的增长率高出近一倍。
这里还上演了很多downtown(市中心)复兴的故事。一些城市的downtown的人口近来创历史新高,多数都是年轻人。这里谈论的downtown并不繁华光鲜,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它们因其传统产业的衰败成为罪犯和流浪汉聚集的温床。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居住在郊区,而是把城市的downtown变成公寓、酒吧和餐厅聚集的纽约布鲁克林的翻版,催生新的就业机会,物价又不会那么不近人情。
故事的另一面,纽约和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倒是开始面临它们的问题。虽然依旧充满活力,但也渐渐成为富豪的乐园。不管是在被海外投资者改变了天际线的纽约,有人还抱怨这里变成了拥有暴风雪的迪拜,还是涌现了越来越多技术富豪的旧金山—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士绅化”(gentrification)来形容这种变化。它指的正是那种随着富裕人群的到来—物价抬高,原本住在这里的人被迫搬离的现象。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这可真不是什么好事情。
一些年轻人不再纠结于搬离大城市可能丧失的机会。他们来到了休斯敦、波特兰、奥斯汀,甚至底特律。那里有有机咖啡和精酿啤酒、宜人的气候和户外运动、更放松的氛围和更好的政策支持。这些反而更适合他们去冒险,开始一些新的尝试—Schostak觉得她在做的事情,正在改变这个陷入困境中的城市的未来。
年轻人永远是希望的代名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所谓的千禧一代在美国大概有7700万人,占到美国人口的1/5,而在今年,他们的数量就会超过美国的婴儿潮一代。美国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使得年轻人的占比越来越高,这对任何城市都是好事,前提是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合理的生活成本。
“那里正在发生非常多的变化”,她兴奋地说,“你只要花500美元(约合3120元人民币)就能租到一个loft,在纽约这完全不可想象。”在此之前,她毕业于纽约时装学院(FIT),随后还分别在时尚杂志Cosmopolitan和时装品牌Theory实习过,最终她选择回到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去创业。
不只是Schostak,美国更多年轻的高学历人群都开始对纽约之外的城市产生一些兴趣,并愿意移居那里。这些城市也侧重于帮助这些年轻人创业。
这可能是你不熟悉的另一个美国。金融危机像是个久远的话题了,但它依然是谈论很多事情最好的分界点—危机之后的6年,美国的变化之快是空前的。美国的文学杂志n+1曾进行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它邀请了37个美国年轻人,写了37个关于美国不同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最近刚刚结集出版,书的名字为City by City: Dispatches from the American Metropolis。不同城市故事有别,但大都透露出美国人的乐观态度。
这里边提到的很多城市是写作者的故乡,这令他们对变化更加敏感。在书里你会发现,衰败和动荡在一些美国中西部城市依然存在,但在可以类比为美国“新一线”的这些地方,更多真实而奇妙的变化正在发生。变化当然和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的所谓千禧一代,或者说年轻的高校毕业生有关。他们成为了这个国家中最流动的一代,愿意为更有趣的生活和职业不断迁徙。
最初的选择看似是被迫的,经济窘迫和低迷的就业形势,令这些年轻人毕业之后一路向西或向南,寻找生活和创业成本更低的地方,开始新的淘金之旅。包括圣路易斯、休斯敦、丹佛等美国一些传统工业城市,都源源不断地涌入新的年轻移民。根据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研究员Richey Piiparinen的一项统计,在2008年之后,克利夫兰有大学学历的18到34岁的年轻人增加了100%,而同期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比起2000年,丹佛的年轻高学历人口增长了47%,比纽约的增长率高出近一倍。
这里还上演了很多downtown(市中心)复兴的故事。一些城市的downtown的人口近来创历史新高,多数都是年轻人。这里谈论的downtown并不繁华光鲜,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它们因其传统产业的衰败成为罪犯和流浪汉聚集的温床。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居住在郊区,而是把城市的downtown变成公寓、酒吧和餐厅聚集的纽约布鲁克林的翻版,催生新的就业机会,物价又不会那么不近人情。
故事的另一面,纽约和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倒是开始面临它们的问题。虽然依旧充满活力,但也渐渐成为富豪的乐园。不管是在被海外投资者改变了天际线的纽约,有人还抱怨这里变成了拥有暴风雪的迪拜,还是涌现了越来越多技术富豪的旧金山—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士绅化”(gentrification)来形容这种变化。它指的正是那种随着富裕人群的到来—物价抬高,原本住在这里的人被迫搬离的现象。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这可真不是什么好事情。
一些年轻人不再纠结于搬离大城市可能丧失的机会。他们来到了休斯敦、波特兰、奥斯汀,甚至底特律。那里有有机咖啡和精酿啤酒、宜人的气候和户外运动、更放松的氛围和更好的政策支持。这些反而更适合他们去冒险,开始一些新的尝试—Schostak觉得她在做的事情,正在改变这个陷入困境中的城市的未来。
年轻人永远是希望的代名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所谓的千禧一代在美国大概有7700万人,占到美国人口的1/5,而在今年,他们的数量就会超过美国的婴儿潮一代。美国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使得年轻人的占比越来越高,这对任何城市都是好事,前提是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合理的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