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今年特殊的气候,加上今年7月份的洪涝灾害,导致大部分农作物受损,玉米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保证在大灾之年玉米少减产,必须要采取抗灾自救,加强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争取把玉米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点,确保农民少受损失。
1 穗期管理
1.1 适时追穗肥
结合追肥深趟一犁,提高地温促进发育。适时、适量、早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及时追肥,长势差、补种或移栽及遭受风(雹)灾的地块应在苗期多追一次肥。追施尿素的量不宜过大,避免贪青。追肥可采用垄沟深追肥的方法,并适当补充微肥。对于地势低洼、受淹的地块,要加快排水排涝,采取挖排水沟、抽水等措施,尽快排水排涝。争取把玉米损失降到最低点。
1.2 补种补栽
对于受洪水灾害严重的玉米地、农作物达到绝收的地块,要及时组织农民清除田间淤泥、沙石,进行秋季作物的补种补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减少农民损失。
1.3 及时防治玉米病虫害
加强玉米病虫害的观测和防治,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在三龄以前将虫害消灭。
1.3.1 防治玉米螟 玉米在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效果最好。
1.3.2 防治玉米叶斑病 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喷雾。
1.3.3 防治玉米锈病和褐斑病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75-100ml加水喷雾。
2 花粒期管理
2.1 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在开花期,进行工人授粉,要边采边授,增加受精机会,一般在9-10时露水干后散粉最多时进行。
2.2 隔行去雄
玉米去雄有助于增产。去雄的适期是雄穗抽出心叶约1/3-1/2,以晴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操作为好,这样伤口容易愈合。去雄株数一般占全田总株数的1/3左右,最多不超过1/2。
2.3 拔大草放秋垄
及时拔出田间大草,疏松土壤,去小株,掰小棒,打底叶,提高田间自然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根活力,加速灌浆有利于促进玉米早熟。
2.4 化控技术
因地制宜地选择,喷施植物生长剂调节剂以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
2.5 发现药害症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今年雨水多,玉米田发生除草剂药害的状况较往年少。在发现药害地块处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是喷施解药;二是喷施植物生长剂和作物所需的中、微量元素。
2.6 站秆扒皮晾晒
站秆扒皮晾晒,可以加快籽粒脱水,晾晒半个月后,含水量可降低17%左右,促进早熟7天左右,增加产量7%左右,一般在蜡熟期进行站秆扒皮晾晒,(即籽粒一层硬盖时进行)。
3 适当晚收
玉米适当晚收可提高粒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玉米成熟的标志应该是籽粒乳线消失,此时收获可比传统收获期收获增产15%左右。同一果穗上在确定适宜收获期时,应以果穗下部籽粒乳线为准。
1 穗期管理
1.1 适时追穗肥
结合追肥深趟一犁,提高地温促进发育。适时、适量、早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及时追肥,长势差、补种或移栽及遭受风(雹)灾的地块应在苗期多追一次肥。追施尿素的量不宜过大,避免贪青。追肥可采用垄沟深追肥的方法,并适当补充微肥。对于地势低洼、受淹的地块,要加快排水排涝,采取挖排水沟、抽水等措施,尽快排水排涝。争取把玉米损失降到最低点。
1.2 补种补栽
对于受洪水灾害严重的玉米地、农作物达到绝收的地块,要及时组织农民清除田间淤泥、沙石,进行秋季作物的补种补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减少农民损失。
1.3 及时防治玉米病虫害
加强玉米病虫害的观测和防治,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在三龄以前将虫害消灭。
1.3.1 防治玉米螟 玉米在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效果最好。
1.3.2 防治玉米叶斑病 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喷雾。
1.3.3 防治玉米锈病和褐斑病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75-100ml加水喷雾。
2 花粒期管理
2.1 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在开花期,进行工人授粉,要边采边授,增加受精机会,一般在9-10时露水干后散粉最多时进行。
2.2 隔行去雄
玉米去雄有助于增产。去雄的适期是雄穗抽出心叶约1/3-1/2,以晴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操作为好,这样伤口容易愈合。去雄株数一般占全田总株数的1/3左右,最多不超过1/2。
2.3 拔大草放秋垄
及时拔出田间大草,疏松土壤,去小株,掰小棒,打底叶,提高田间自然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根活力,加速灌浆有利于促进玉米早熟。
2.4 化控技术
因地制宜地选择,喷施植物生长剂调节剂以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
2.5 发现药害症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今年雨水多,玉米田发生除草剂药害的状况较往年少。在发现药害地块处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是喷施解药;二是喷施植物生长剂和作物所需的中、微量元素。
2.6 站秆扒皮晾晒
站秆扒皮晾晒,可以加快籽粒脱水,晾晒半个月后,含水量可降低17%左右,促进早熟7天左右,增加产量7%左右,一般在蜡熟期进行站秆扒皮晾晒,(即籽粒一层硬盖时进行)。
3 适当晚收
玉米适当晚收可提高粒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玉米成熟的标志应该是籽粒乳线消失,此时收获可比传统收获期收获增产15%左右。同一果穗上在确定适宜收获期时,应以果穗下部籽粒乳线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