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基础学科,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学生公认最难学好的部分。但是写作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些能力会为学生日后的读题解题、与他人交谈、向别人展示自己等奠定基础。因此,写作教学不仅是为了讓学生得到高分,更是为了让日后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写作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这样的重点往往也带有难度,因为它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素材积累、较为丰富的阅读量以及一定程度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等。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而是一味的“写—改—讲”循环, 使学生与写作渐离渐远。本文就日常写作课上所遇到的问题,总结提炼出了以下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分解题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写作课训练通常都是教师抛出作文题目,根据作文题目讲解一些重点内容,接着就让学生写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基础好的学生会在教师的讲解后文思泉涌,一会就洋洋洒洒几百字,而基础较差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绞尽脑汁,挤牙膏似的挤了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换一种方式更加细致地去分解题目,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题目,那么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以文题“我的心爱之物”为例,通常教师看到这类题目都会觉得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好剖析的,着重讲解完一些写作技巧后就让学生随堂练笔,但是往往就是因为这样很多学生会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我上到这堂课时,先给学生讲解这个题目。虽然这个题目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讲解的必要,但是我觉得即使题目再简洁明了依然要将题目分析透彻,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作文题目想要“我”表达什么,“我”的下一步又要怎么写,这一整篇文章应该怎样构思。经过这么一番思考后,我说可以开始写作后,几乎是全班一致性地低头提笔就写。逛完一圈班级下来,发现一些平时“写作困难”的同学都可以顺畅地写完一段又一段,而不是坐在那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
学生对作文题目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自主思考后,大脑里基本上会有一个大概的框架。那么不管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建立的框架将文章补充完整,从而做到下笔如有神。
二、整合素材,丰富学生知识库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素材积累量常常不充足。教师要对这一问题充分重视,要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做好整理,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例如在上《松鼠》这一课的时候,我不仅讲解了课本里所描写的松鼠的生活习惯,还插入了一些别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以及日常活动等等。除此之外,我还布置了一项作业,需要每个学生都回家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去查找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等,然后让他们在下一节课上轮番上台分享。在分享课堂上,学生们都可以吸收到不同的知识,这时我会要求学生做笔记,动脑筋做好素材整合。这样的素材积累过程事半功倍。
因此,丰富学生知识库应采取循序渐进,学生主动倾听的方法。若是一味地让孩子阅读书籍,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会使其产生厌烦或是逆反心理,更加讨厌写作。
三、创作练习,多重方式开展写作训练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写作这一部分内容来说,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理论知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往往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但是以往的写作教学都是一上来就给个题目让其练笔,一写起来就是五六百、六七百字,这对学生来说往往就是噩梦。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
例如,在上《草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并且观察课文里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然后再要求他们选取一个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景色去仿写。只需要写一小段即可,不必长篇大论。因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写景时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这样一小段的写作训练更能让学生接受。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运用“说”的形式,让学生口头作文。一次,在上“笔尖流出的故事”主题写作课时,我给学生五分钟,让他们根据我所讲解的内容口头写作,这样的一个限时任务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框架构建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表现好的同学我还会给予奖励,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一环节,课堂的活跃度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也在这样的训练中慢慢提升。
因此,写作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检验学生有没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重要评判标准。而传统的写作方式在今天已经能看出许多弊端了,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多创新训练方式,使学生爱上写作,在写作中寻找快乐。
总之,写好作文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的长期努力。而教师在这中间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注重题目分解、素材积累整合以及写作训练等,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写作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这样的重点往往也带有难度,因为它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素材积累、较为丰富的阅读量以及一定程度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等。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而是一味的“写—改—讲”循环, 使学生与写作渐离渐远。本文就日常写作课上所遇到的问题,总结提炼出了以下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分解题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写作课训练通常都是教师抛出作文题目,根据作文题目讲解一些重点内容,接着就让学生写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基础好的学生会在教师的讲解后文思泉涌,一会就洋洋洒洒几百字,而基础较差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绞尽脑汁,挤牙膏似的挤了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换一种方式更加细致地去分解题目,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题目,那么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以文题“我的心爱之物”为例,通常教师看到这类题目都会觉得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好剖析的,着重讲解完一些写作技巧后就让学生随堂练笔,但是往往就是因为这样很多学生会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我上到这堂课时,先给学生讲解这个题目。虽然这个题目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讲解的必要,但是我觉得即使题目再简洁明了依然要将题目分析透彻,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作文题目想要“我”表达什么,“我”的下一步又要怎么写,这一整篇文章应该怎样构思。经过这么一番思考后,我说可以开始写作后,几乎是全班一致性地低头提笔就写。逛完一圈班级下来,发现一些平时“写作困难”的同学都可以顺畅地写完一段又一段,而不是坐在那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
学生对作文题目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自主思考后,大脑里基本上会有一个大概的框架。那么不管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建立的框架将文章补充完整,从而做到下笔如有神。
二、整合素材,丰富学生知识库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素材积累量常常不充足。教师要对这一问题充分重视,要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做好整理,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例如在上《松鼠》这一课的时候,我不仅讲解了课本里所描写的松鼠的生活习惯,还插入了一些别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以及日常活动等等。除此之外,我还布置了一项作业,需要每个学生都回家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去查找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等,然后让他们在下一节课上轮番上台分享。在分享课堂上,学生们都可以吸收到不同的知识,这时我会要求学生做笔记,动脑筋做好素材整合。这样的素材积累过程事半功倍。
因此,丰富学生知识库应采取循序渐进,学生主动倾听的方法。若是一味地让孩子阅读书籍,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会使其产生厌烦或是逆反心理,更加讨厌写作。
三、创作练习,多重方式开展写作训练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写作这一部分内容来说,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理论知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往往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但是以往的写作教学都是一上来就给个题目让其练笔,一写起来就是五六百、六七百字,这对学生来说往往就是噩梦。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
例如,在上《草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并且观察课文里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然后再要求他们选取一个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景色去仿写。只需要写一小段即可,不必长篇大论。因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写景时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这样一小段的写作训练更能让学生接受。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运用“说”的形式,让学生口头作文。一次,在上“笔尖流出的故事”主题写作课时,我给学生五分钟,让他们根据我所讲解的内容口头写作,这样的一个限时任务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框架构建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表现好的同学我还会给予奖励,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一环节,课堂的活跃度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也在这样的训练中慢慢提升。
因此,写作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检验学生有没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重要评判标准。而传统的写作方式在今天已经能看出许多弊端了,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多创新训练方式,使学生爱上写作,在写作中寻找快乐。
总之,写好作文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的长期努力。而教师在这中间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注重题目分解、素材积累整合以及写作训练等,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