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因材施教和渗透人文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课改
《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数学教学变得更精彩。但我们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之后,发现我们有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显著,学生们计算能力也没增强,个别时候思维也不慎密,对问题的探究有时也没深入,提出的问题还更加不着边际了……等等的困惑。所以,有时不得不想,新课程改革究竟要改向何方?其实,造成这个迷局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1承认差异却不体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造成极少数学生高分低能,近半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学数学。从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难度降低了,重视学生从更加贴近生活的方法、有的甚至是更原始的方法去探究、去发现数学基本规律,从而展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但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照样有少数人对要点、方法掌握不牢靠,而这些知识要点在大多数学生面前显得过于简单,加之常年的考试风向标强调合格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照顾了少部分的后进生,而忽视了对已掌握知识要点的同学进行拓展训练,造成后进生学起来吃力,优生轻视数学问题,探究上趋于表面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没有层次,仍然没有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2算法多样却不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句话,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是赞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优质课、公开课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谁还有不同的算法?”“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看谁的算法最多”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很多很多。看起来,学生们忙于寻找各种解题方法,老师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颇为高兴,最后来一句“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啊!”一堂课就在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中结束了。老师能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从《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理念之一“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算法多样化”无疑是不妥当的。当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来预习的学习水平上,多种方法都还迷迷糊糊的,甚至是还不知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不是算法多样化追求的目标。
算法多样化不等同于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面对学生个体而言,它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尽可能的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只能对中等以上的学生有显著效果,而算法多样化是针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它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解题策略,即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者可以说算法的个性化。因此,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另一方面,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所以,“算法多样化”不单单是要“多样”,而必须是要“有用”。所以,一些经过优化基本的方法是要让学生掌握的,但优化的方法不是要求教师硬性的要求学生接受,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自我优化。也就是说,当学生众多的算法出现后,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吸收他人的优点,与自己的解法进行同化,优化自己的算法。
3课堂热闹却不有效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的教师却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和“满堂论”。
“满堂问”是教师为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满堂论”是课堂讨论泛滥成灾。“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动不动就发动小组合作:“请你们讨论一下”。然而这种讨论却缺乏个体的思维,没有有效的沟通,让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所以,课堂看起来热闹异常,却收效甚微。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就会是“乱”,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2]。
4重视感性却忽理性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多的用身边的事例来学习数学,好像这正是体现了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这一新理念。但我们要说明的是:生活化的数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属于感性认识方面的,它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能过看得见的、听得到的、可以感觉到的“素材”。一个是来自思维层面的,它来自自然、社会或其它学科学习中的现象和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考。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这些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IV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北师大肖川博士学术报告:《新课程中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编辑部《小学数学教育》[J] 期刊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课改
《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数学教学变得更精彩。但我们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之后,发现我们有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显著,学生们计算能力也没增强,个别时候思维也不慎密,对问题的探究有时也没深入,提出的问题还更加不着边际了……等等的困惑。所以,有时不得不想,新课程改革究竟要改向何方?其实,造成这个迷局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1承认差异却不体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造成极少数学生高分低能,近半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学数学。从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难度降低了,重视学生从更加贴近生活的方法、有的甚至是更原始的方法去探究、去发现数学基本规律,从而展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但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照样有少数人对要点、方法掌握不牢靠,而这些知识要点在大多数学生面前显得过于简单,加之常年的考试风向标强调合格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照顾了少部分的后进生,而忽视了对已掌握知识要点的同学进行拓展训练,造成后进生学起来吃力,优生轻视数学问题,探究上趋于表面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没有层次,仍然没有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2算法多样却不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句话,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是赞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优质课、公开课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谁还有不同的算法?”“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看谁的算法最多”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很多很多。看起来,学生们忙于寻找各种解题方法,老师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颇为高兴,最后来一句“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啊!”一堂课就在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中结束了。老师能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从《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理念之一“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算法多样化”无疑是不妥当的。当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来预习的学习水平上,多种方法都还迷迷糊糊的,甚至是还不知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不是算法多样化追求的目标。
算法多样化不等同于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面对学生个体而言,它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尽可能的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只能对中等以上的学生有显著效果,而算法多样化是针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它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解题策略,即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者可以说算法的个性化。因此,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另一方面,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所以,“算法多样化”不单单是要“多样”,而必须是要“有用”。所以,一些经过优化基本的方法是要让学生掌握的,但优化的方法不是要求教师硬性的要求学生接受,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自我优化。也就是说,当学生众多的算法出现后,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吸收他人的优点,与自己的解法进行同化,优化自己的算法。
3课堂热闹却不有效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的教师却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和“满堂论”。
“满堂问”是教师为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满堂论”是课堂讨论泛滥成灾。“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动不动就发动小组合作:“请你们讨论一下”。然而这种讨论却缺乏个体的思维,没有有效的沟通,让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所以,课堂看起来热闹异常,却收效甚微。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就会是“乱”,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2]。
4重视感性却忽理性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多的用身边的事例来学习数学,好像这正是体现了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这一新理念。但我们要说明的是:生活化的数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属于感性认识方面的,它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能过看得见的、听得到的、可以感觉到的“素材”。一个是来自思维层面的,它来自自然、社会或其它学科学习中的现象和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考。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这些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IV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北师大肖川博士学术报告:《新课程中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编辑部《小学数学教育》[J]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