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课程改革中迷失方向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因材施教和渗透人文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课改
  《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数学教学变得更精彩。但我们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之后,发现我们有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显著,学生们计算能力也没增强,个别时候思维也不慎密,对问题的探究有时也没深入,提出的问题还更加不着边际了……等等的困惑。所以,有时不得不想,新课程改革究竟要改向何方?其实,造成这个迷局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1承认差异却不体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造成极少数学生高分低能,近半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学数学。从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难度降低了,重视学生从更加贴近生活的方法、有的甚至是更原始的方法去探究、去发现数学基本规律,从而展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但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照样有少数人对要点、方法掌握不牢靠,而这些知识要点在大多数学生面前显得过于简单,加之常年的考试风向标强调合格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照顾了少部分的后进生,而忽视了对已掌握知识要点的同学进行拓展训练,造成后进生学起来吃力,优生轻视数学问题,探究上趋于表面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没有层次,仍然没有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2算法多样却不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句话,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是赞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优质课、公开课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谁还有不同的算法?”“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看谁的算法最多”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很多很多。看起来,学生们忙于寻找各种解题方法,老师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颇为高兴,最后来一句“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啊!”一堂课就在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中结束了。老师能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从《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理念之一“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算法多样化”无疑是不妥当的。当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来预习的学习水平上,多种方法都还迷迷糊糊的,甚至是还不知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不是算法多样化追求的目标。
  算法多样化不等同于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面对学生个体而言,它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尽可能的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只能对中等以上的学生有显著效果,而算法多样化是针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它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解题策略,即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者可以说算法的个性化。因此,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另一方面,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所以,“算法多样化”不单单是要“多样”,而必须是要“有用”。所以,一些经过优化基本的方法是要让学生掌握的,但优化的方法不是要求教师硬性的要求学生接受,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自我优化。也就是说,当学生众多的算法出现后,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吸收他人的优点,与自己的解法进行同化,优化自己的算法。
  3课堂热闹却不有效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的教师却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和“满堂论”。
  “满堂问”是教师为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满堂论”是课堂讨论泛滥成灾。“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动不动就发动小组合作:“请你们讨论一下”。然而这种讨论却缺乏个体的思维,没有有效的沟通,让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所以,课堂看起来热闹异常,却收效甚微。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就会是“乱”,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2]。
  4重视感性却忽理性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多的用身边的事例来学习数学,好像这正是体现了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这一新理念。但我们要说明的是:生活化的数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属于感性认识方面的,它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能过看得见的、听得到的、可以感觉到的“素材”。一个是来自思维层面的,它来自自然、社会或其它学科学习中的现象和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考。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这些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IV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北师大肖川博士学术报告:《新课程中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编辑部《小学数学教育》[J] 期刊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锻炼敏捷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期刊
【摘要】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好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新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
期刊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学
期刊
【摘要】“创新”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是学好初中化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方法;能力培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变革。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那么,在小学课堂上如何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呢?  1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常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同学考试得了7分,他的老师对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说,下次争取考个整数10分,结果那学生得了37分,得到老师的夸奖,又说下次争取考个40分,那个学生经过一段努力,得了54分,老师有夸奖说下次考个整数60分,结果考了78分,就这样,那位屡不及格的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鼓励下,最后达到及格,取得成功。我非常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对于考7分的“差生”,他没有放弃,而是尊重,宽容,理解,
期刊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
期刊
【摘要】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文言文教学只重视纯粹的字词句串讲,或架空的分析鉴赏旁征博引,就脱离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不顾学生生活积累的学习注定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文言文教学必须高度唤起学生的人生体验,我们追求的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吸收转换的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个性化教学  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英语学习日益重要,小学英语也从原来的无变成现在的有,要学好英语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最为重中之重,就是要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创设适合他们的语言环境,以及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来完成。  【关键词】学习习惯;作用;培养;措施  “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去完成的自动化的动作倾向。”“习惯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是全民教育的基础,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发现小学数学教育的问题,并努力研究和改革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质,让每个公民都能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课程改革的春风一瞬间吹遍了全国上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与之存在着极大的不和谐,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中,我们应该确切的认识到:现行的教育方法真的应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  下面就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在教学中的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