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我學习,我参与,我快乐”的自主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让教师在教学有效性实践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教学方式
一、背景和意义
(一)产生背景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数学功底扎实得到了普遍的赞誉。但是,几次大规模的国际数学教育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在实际操作和创新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教师传授的而不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些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时有所见,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却是难得一见,因为在现行的课时安排中一、二年级5节/周,三至六年级4节/周,学生光靠课堂教学这么一点有限的时间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入学年龄小,很贪玩,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强,他们大部分是在想:现在的小学生一天三餐老师陪餐呵护吃饱,课余还买零食吃,不能留级,眼见大同学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一两年回来骑着自己心爱的摩托车、电瓶车随时随地自由自在潇洒。上初中不用录取,如果不去老师还来家动员,老师您讲什么科学家、发明家,我们地方能有几个。现在我还小,就耐心呆几年,长大了,初中毕业,咱们也要吹糠见米啦!这样一来几乎是教师逼着来学习的,绝大部分有能力的家长被抓生活和家庭经济,挣取尽早走上富裕道路理想冲击,只顾孩子的吃穿而顾不了孩子的学习。
(二)现实意义
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不主动,对数学知识不能系统的进行整理和建构。特别是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增多,隔代抚养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学生自主学习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在课外时间要看课外书的人微乎其微,即使看的也只是看一些作文或是童话之类的,对数学阅读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的要求是相悖的。长期以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受影响。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二)开放教育的教学观
开放的课堂教学就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设置教学情境,提供教学素材,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的引路人。
(三)动态生成的教学观
一般来说,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上级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或要求保持高成绩的要求一直不放松,急于求成,教师教学时间又有限,学生知识基础较差,怕放手学生探究在一堂课内达不到目的而浪费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其次是“教等于学”,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学大于教”。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现代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理论”等,都是以“学大于教”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我们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应该是按自然规律健康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困惑及对策
(一)教师难以依完成堂课教学任务
难以依时完成当堂课教学任务,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独立探究过程中, 普遍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一个尽可能是自由而无压力的环境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论知识进行寻根问底、考究、批判接纳、验证自己想法等等的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它需要比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领会掌握教材教学目标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教育目标,坚持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妥善处理长远教育目标与短期教学任务目标的关系,使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二)学生学习动力减弱
在实施自主学习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加上注意力还非常薄弱,没有老师的强压,学生的学习动力容易减弱。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除了教师加强课堂引导之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源动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探索这条新路子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和走一些弯路,那是教育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只要我们能科学分析那些困惑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一定会有很快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香竹.学习氛围、工作特征对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J]. 教育探索. 2009(09)
[2] 孙德芳.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J]. 人民教育. 2010(19)
[3] 孙慧娟.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策略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4] 乔妍.专业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教学方式
一、背景和意义
(一)产生背景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数学功底扎实得到了普遍的赞誉。但是,几次大规模的国际数学教育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在实际操作和创新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教师传授的而不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些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时有所见,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却是难得一见,因为在现行的课时安排中一、二年级5节/周,三至六年级4节/周,学生光靠课堂教学这么一点有限的时间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入学年龄小,很贪玩,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强,他们大部分是在想:现在的小学生一天三餐老师陪餐呵护吃饱,课余还买零食吃,不能留级,眼见大同学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一两年回来骑着自己心爱的摩托车、电瓶车随时随地自由自在潇洒。上初中不用录取,如果不去老师还来家动员,老师您讲什么科学家、发明家,我们地方能有几个。现在我还小,就耐心呆几年,长大了,初中毕业,咱们也要吹糠见米啦!这样一来几乎是教师逼着来学习的,绝大部分有能力的家长被抓生活和家庭经济,挣取尽早走上富裕道路理想冲击,只顾孩子的吃穿而顾不了孩子的学习。
(二)现实意义
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不主动,对数学知识不能系统的进行整理和建构。特别是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增多,隔代抚养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学生自主学习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在课外时间要看课外书的人微乎其微,即使看的也只是看一些作文或是童话之类的,对数学阅读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的要求是相悖的。长期以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受影响。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二)开放教育的教学观
开放的课堂教学就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设置教学情境,提供教学素材,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的引路人。
(三)动态生成的教学观
一般来说,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上级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或要求保持高成绩的要求一直不放松,急于求成,教师教学时间又有限,学生知识基础较差,怕放手学生探究在一堂课内达不到目的而浪费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其次是“教等于学”,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学大于教”。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现代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理论”等,都是以“学大于教”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我们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应该是按自然规律健康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困惑及对策
(一)教师难以依完成堂课教学任务
难以依时完成当堂课教学任务,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独立探究过程中, 普遍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一个尽可能是自由而无压力的环境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论知识进行寻根问底、考究、批判接纳、验证自己想法等等的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它需要比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领会掌握教材教学目标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教育目标,坚持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妥善处理长远教育目标与短期教学任务目标的关系,使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二)学生学习动力减弱
在实施自主学习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加上注意力还非常薄弱,没有老师的强压,学生的学习动力容易减弱。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除了教师加强课堂引导之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源动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探索这条新路子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和走一些弯路,那是教育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只要我们能科学分析那些困惑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一定会有很快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香竹.学习氛围、工作特征对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J]. 教育探索. 2009(09)
[2] 孙德芳.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J]. 人民教育. 2010(19)
[3] 孙慧娟.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策略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4] 乔妍.专业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