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企业生产效率及空间偏好研究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x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采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组织开展的驻镇调查数据,探讨了小城镇企业空间偏好及企业生产效率。研究发现,小城镇企业与大中城市企业在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城镇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企业规模小、产值与利润低,以传统农业、工业及制造业的生产实业型公司为主,且与所在城镇联系紧密。小城镇企业对所在地资源材料、区位交通、本地人脉、用地与劳动力成本等条件存在空间偏好,且主要面临成本高、市场扩展难、融资难、招工难、税负重等制约因素。进一步地,基于异质性视角,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企业异质性及小城镇异质性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产率水平企业对小城镇的选择偏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低效率的小城镇企业,对人力成本、用地成本的响应更加敏感;随着企业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在城镇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等成为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小城镇;企业生产率;空间偏好;异质性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4.009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4-0054-08 文献标识码: A
  Empirical Study on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and Spatial Preference in Small Towns in China: A Perspective Based on Heterogeneity of Enterprise and Small Towns
  LI Yan, ZHAN Changwei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conducted in towns by the Department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patial preference and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 in small town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nterprises in small towns and those in large or medium cities. Enterprises in small towns generally have shorter operating time, smaller scale, lower output value and profit. These enterprises are mainly production-oriented companies in the field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owns they located in. Enterprises in small towns have spatial preference for local resources and materials,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ocial relationship, land and labor cost. Meanwhile, they are mainly faced with constraints such as high cost, difficult market expansion, financing, recruitment, tax burden and so on.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eterogeneity, this paper employs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and small town heterogeneity on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terprises at different productivity levels have different spatial preferences for towns. For small town enterprises with low efficiency, they are more sensitive to human cost and land use co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policy environment, market environment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become more important factors.
  [Keywords] small town;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spatial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引言
  優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政策领域,一直以来是我国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两种声音[1-2]。从城镇化动态演化规律来看,优先发展大城市在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提高经济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大城市的负外部性不断增加,人口开始向中小城镇扩散。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呈现出大城市、中小城镇“两端集聚”的态势,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聚集了51%的城镇人口,且新增城镇人口的54%是在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里,县城和中小城镇人口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中小城镇在承载城镇人口、联结城乡方面发挥愈来愈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明确了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模式、路径和重点。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小城镇产业空间选择及发展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小城镇产业及人口的吸纳能力、强化小城镇作为城乡关系重要节点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企业层面数据,试图从微观层面探寻小城镇企业空间选择偏好,以及什么样的小城镇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有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小城镇提升产业吸纳能力提供相应的科学支撑。
  1 文献回顾
  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生产率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经济学和经济地理领域关注的焦点。自1956年,Solow[3]和Swan[4]引入新古典形式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激起了对生产率来源及增长性的讨论。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基于要素回报递减和规模回报不变的假设前提,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较低的经济体具有较高的产出增长率,最终,不同经济体的收入水平将随着时间发生收敛[5]。此后,内生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外生的假定,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强调知识溢出(Information Spillover)和外部性(Externality)这些内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6-7];集聚经济理论则将不同区位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解释为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经济,在此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将外部性经济区分为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8]。
  然而,集聚经济理论建立在同质企业的假定基础上,当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出现后发现,生产效率会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进而对集聚经济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企业异质性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通过“选择效应”(Selection Effect)和“分类效应”(Sorting Effect)两个机制共同作用,进而引致地区间内生的地区生产率差异及地区发展不平衡[9-10]。其中,选择效应指集聚通过增加竞争程度导致高边际成本(低生产率)的企业退出市场;而分类效益则指不同生产效率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区位,低生产率企业为避免竞争选择与高生产率企业不同的区位[11]。在存在企业异质性的设定下,大量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地区生产效率的影响容易被高估,而忽略了选择效应及其挤出本地低效率企业的机制[12-13]。
  在针对我国企业生产效率与企业空间选择的现有实证研究中,大量研究从产业集聚机制出发解释我国地区生产率的差异[14-17]。随着“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的开放,涌现出大量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得以更多地关注企业异质性及企业行为。针对我国的大量实证研究也发现异质性企业的定位选择行为在中国显著存在,并且是影响地区企业生产率差距的重要微观机制,集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18-19]。总体来看,关于我国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生产效率和空间选择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层面,由于小城镇层面企业微观数据的缺失,定量研究较少,实证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然而,由于小城镇在城镇规模上偏低,集聚效应发挥的作用相较大中城市较弱,企业选择效应可能对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及解释力度更大。本文在企业微观数据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小城镇企业生产效率及空间选择偏好,试图对以往实证研究做出补充,同时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2 小城镇企业发展特征及空间偏好调查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小城镇数据来自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组织开展的驻镇调查,调查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21个小城镇的人口、生活、经济和空间等基本要素。其中,企业调查问卷共涉及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发展投资环境、企业用工、企业生产情况等6大类38个问题,共回收企业问卷1378份。本研究选取的研究时点为2015年,由于企业问卷数据难免存在空缺和错误的情况,在进行统计分析前首先剔除重要指标存在异常的样本,并通过跨期样本匹配删除数据信息不连贯的样本,最终得到1093个有效企业数据。
  2.2 小城镇企业发展特征
  由于小城镇企业所在区位的特殊性,大多依托城镇及农村成立并发展,在企业规模、企业类型、所在行业、与所在城镇关系等方面与一般城市企业,尤其是大中城市企业有较大不同。在此依托上述数据,总结出如下三点小城镇企业特征。
  一是小城镇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企业规模小、产值与利润低。经营时间方面,到2015年,半数以上被调查企业经营时间不足10年。规模小体现为占地规模小和员工数量少,调查中约75%小城镇企业占地不足50亩,约85%小城镇企业雇工不足百人,且员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产值与利润方面,仅就2015年而言,约60%小城镇企业产值不足1000万元,约90%利润不足500万元或亏损。
  二是小城镇企业以生产型实业公司为主,多为传统农业、工业及制造业公司,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高附加值产业很少。调查中小城镇企业类型相对丰富,从企业从事生产或提供服务类型看,包括生产型实业公司、工贸一体型公司、专业贸易型公司及服务型公司,四类公司占比分別为71%、9%、9%、11%,生产型实业公司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从所在行业看,样本企业涉及三次产业内二十余种行业类型,其中又以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和农、林、牧、渔业为最多,其次为仓储、批发、零售业及餐饮住宿服务等行业。
  三是小城镇企业与所在城镇关系紧密。大多数企业主来源与企业注册地均为本镇区内,86%的企业主来源及98%的企业注册地为本镇区内、县城及其他镇、市区及其他县,市域外占比很少(见表1)。此外,企业发展也依赖于所在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支持,除土地外,超过半数被调查企业用水来源为县内或镇内统一管线,近九成企业用电来源为县内或镇内统一管线。   2.3 小城镇企业空间偏好
  通过对小城镇企业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小城镇企业兴办/迁入的前五大因素分别是资源材料(23%)、区位交通(23%)、本地人脉(17%)、用地成本(13%)和劳动力成本(9%),其余因素包括税收优惠、协作企业等。与Walter的研究发现类似,资源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基础[20],特别是许多小城镇的企业最早是对本地资源进行加工与利用,以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矿产资源加工、旅游开发等为主。此外,由于小城镇同时服务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双重功能,企业往往优先选择交通运输便利、接近终端市场的小城镇作为生产基地[21],特别是邻近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港口等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企业产品的销售。此外,通过对小城镇企业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对小城镇满意度最高的两个因素是区位交通和本地人脉,满意度均超过50%,这与小城镇企业兴办/迁入的主要因素相一致(见表2)。


  根据调查结果,从小城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来看,主要集中在成本高(29%)、市场扩展难(25%)、融资难(12%)、招工难(10%)、税负重(9%)等方面,其他因素还包括技术人才招聘难、企业管理问题等。对于高成本这一最大的制约因素,原因可归结为外部和企业自身两方面:一是由于小城镇自身规模较小、城市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企业等成本较高;二是由于小城镇企业规模小、资本技术构成偏低的先天不足,又加之长期处于低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被不断的积累,也导致了自身管理运营成本的提高。这一结论也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22]结论相一致。此外,结合小城镇企业满意度调查来看,由于小城镇范围内缺乏行业内及上下游行业集聚,城市化经济对小城镇的作用较弱,因而协作企业的不足是小城镇企业最不满意的因素之一。
  3小城镇企业生产效率及空间偏好实证研究
  3.1分位数回归模型




  其中,prodi表示企业i在2015年全年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产值(单位:万元),labori则表示企业i当年雇佣的员工人数(单位:人)。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中,主要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和小城镇异质性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企业经营年限、企业所有制及生产类型、雇员与企业主受教育水平等,小城镇异质性变量主要包括小城镇类型、镇域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区位条件等几类。具体的变量选择与含义见表3。
  3.3 统计分析


  表4给出了对各变量均值的统计分析,除全样本均值外,本文利用ln_plab的四分位点将样本按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由低到高分为了四个区间,并统计了各区间内各变量的均值情况。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其特征为经营年限较短、更可能为非集体所有企业和生产实业型企业、雇员与企业主受教育水平更高;其空间偏好上更倾向于选择重点镇或中心镇、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更好的小城镇。


  进一步地,本文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给出了ln_plab的密度函数,并选取企业所有制类型、企业生产类型、城镇类型作为企业和小城镇异质性的代表变量,给出了不同企业和小城镇类型中ln_plab的密度函数(见图1)。全样本ln_plab密度函数图像接近正态分布;生产型实业公司较其他类型企业而言,ln_plab均值更大,波峰更高;集体所有企业较其他企业均值较低,波峰略高;重点城镇企业较其他类型城镇企业而言均值较高,波峰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产型实业公司、非集体所有企业、重点城镇的企业可能具有更高的效率。而具体的企业与小城镇特征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则有待进一步OLS与分位数回归模型证实。
  3.4 实证结果


  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选取了0.25、0.5、0.75三个分位点,下文对影响小城镇企业生产率水平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见表5)。其中,企业异质性变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存在如下特征。(1)企业经营年限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且该影响程度在0.25、0.5、0.75三个分位点处很接近,但0.25分位点处不显著。这意味着在小城镇企业及乡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存在矛盾及经营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经营年限长的企业存在劳动生产率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于低、中、高效率水平的企业没有明显区别,但中高效率企业可能面临更显著的压力。(2)企业类型方面,OLS回归中集体所有制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实业型的影响显著为正,分位數回归中两变量均对于中低效率水平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对于小城镇企业来说,集体所有企业依托于农村集体,相对可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与地方保护,但较其他类型企业也活力不足、效率较低。而小城镇经济仍多以实业经济为主,生产实业型企业较服务、贸易等类型企业具有更多的生产效率优势。(3)教育水平方面,雇员与企业主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该结果符合常识与预期。雇员教育在三个分位点均显著,企业主教育在0.5和0.75分位点显著,且两变量在三个分位点处的影响逐渐递增。这说明随着企业效率提高、生产经营趋稳,两者受教育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应提升,对企业生产和未来发展的影响也更为重要。   不同生产率企业对小城镇异质性变量的选择效应也存在不同的偏好。(1)城镇类型在OLS回归和0.5、0.75分位点上对劳动生产率显著为正,在0.25分位点上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中等效率企业面临处于增长关键期,竞争较为激烈,其所处国家级重点镇、省级重点镇/扩权强镇、县域中心镇等所带来的产业优惠政策对其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作用愈显著。(2)人口变量的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0.25分位点系数显著为正,对0.5和0.75分位点企业无显著影响。这说明对于低效率企业,人口规模较大的城镇相应的存在更大量的本地劳动力,集聚效应是发挥作用的;然而由于大多数的小城镇企业是为大中城市进行产业配套或者以大中城市为市场,很少在本地存在具有产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因此对于小城镇的中高效率企业而言,很难享受小城镇规模提升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3)固定资产投资对0.5和0.75分位点企业影响显著为正,工商业投资来自镇域外比重在各分位点均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受访中高效率企业的快速增长依赖更多固定资产投资支持,且对镇域内固定资产投资依赖度较高,对镇域外投资则并不敏感。(4)基础设施(土地、供水)与区位变量的影响效果类似,OLS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土地变量在0.25和0.5分位点具有显著影响,供水与区位变量在三个分位点上均显著,且三个变量在三个分位点的影响均有递减趋势。这说明小城镇具有的资源、提供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及区位优势对企业生产效率确有促进作用,且中低效率企业对其更为敏感,而随着企业效率的提高,所在城镇基础设施与区位对其的约束则逐步减弱。
  4 结论与讨论
  以小城镇企业的空间选择偏好出发,笔者在对小城镇企业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中发现,小城镇企业对所在地资源材料、区位交通、本地人脉、用地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成本高、市场扩展难、融资难、招工难、税负重等因素成为制约小城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生产率企业的选择偏好,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从企业异质性和小城镇异质性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就企业异质性而言,随着企业经营年限的增加,经营管理水平并未随之提升,“企业老化”成为制约企业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此外,包括“苏南模式”内在的集体经济愈发凸显的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产权不清晰等问题[23]也成为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制约。而生产实业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则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优势。从小城镇异质性来说,不同生产率的企业都会优先选择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然而对于小城镇类型、人口规模、用地比例、投资强度等属性则对不同生产率企业表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对于低效率的小城镇企业,由于竞争力较低,对人力成本、用地成本的响应更加敏感;随着企业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加关注国家级重点镇、省级重点镇/扩权强镇、县域中心镇等带来的产业优惠政策及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对小城镇企业而言,加强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政策引导,减少小城镇企业发展中的政策不确定性,不断优化小城镇企业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特别针对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出发点,探索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加快推进集体经济的嬗变。二是对小城镇吸纳何种产业项目应该从小城镇的自身优势出发差异化考虑,不断增强其内生发展需求与发展动力。对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可充分发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机遇;大城市周边、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则应充分发挥其邻近大市场的优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通过提升小城镇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小城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吸纳更多竞争力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进驻小城镇。小城镇产业发展要更多地从融入周边区域产业体系的方面进行考量,在产业项目的引入上强调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强调延链补链。三是加强对小城镇企业竞争力提升及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包括加强对小城镇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不断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蔡继明, 高宏, 刘媛. 城市化路径选择:大城市优先还是小城镇优先[J]. 河北学刊,2017,37(6):140-146.
  [2]段祿峰, 魏明. 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我国城镇化道路再探讨[J]. 理论月刊,2017(12):118-123.
  [3] Solow R.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conomics,1956,70(1):65-94.
  [4] Swan T W . 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 The Economic Record,1956,32(2):334-361.
  [5] Fingleton B. Estimates of Time to Economic Convergence: an Analysis of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9,22(1):5-34.
  [6]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2(1):3-42.
  [7] Romer P. 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8] Frenken K, Oort F V, Verburg T. Related Variety, Un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Regional Studies,2007,41(5):685-697.
  [9] Baldwin R, Okubo T. Heterogeneous Firms,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3):323-346.
  [10]梁琦, 李晓萍, 吕大国. 市场一体化、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一个解释中国地区差距的新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2):16-25.
  [11]孙楚仁, 陈瑾. 企业生产率异质性是否会影响工业集聚[J].世界经济,2017,40(2):52-77.
  [12] Melits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2003(71):1695-1725.
  [13]陈祖华, 颜银根. 企业异质性、经济空间关联与区域生产效率差异[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33(2):121-127.
  [14]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11):72-81.
  [15]刘修岩,张学良.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区域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36(11):83-92.
  [16]贺灿飞, 肖晓俊. 产业集聚、产业共聚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4(1):111-120.
  [17]年猛, 王垚, 焦永利. 中国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研究——集聚经济、市场导向与政策影响[J]. 北京社会科学,2015(1):69-78.
  [18]梁琦, 李晓萍, 简泽. 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J]. 统计研究,2013,30(6):51-57.
  [19]傅江帆, 賀灿飞, 沈昊婧. 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差异——集聚效应还是企业选择效应 [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4):47-54.
  [20] Walter B. Sustainable Cities: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 Eco-city Development[M]. Los Angeles: Eco-Home Media, 1992.
  [21]徐勤贤, 侯云先, 林文. 中国小城镇产业聚集成因及问题分析[J]. 资源·产业, 2005(5):61-65.
  [22]米光华. 西眉镇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3]杨继刚.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J].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9(6):79.
其他文献
摘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新型城镇化时代的重要内容。过去,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基础落后,在新时期小城镇空间发展面临新机遇。湖南省小城镇空间格局呈现等级规模格局明显、沿交通干线空间集聚性强、特色小城镇分布集中、生态空间格局分明四大特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应从优化区域小城镇规模等级空间格局、分层引导特色产业空间、双重目标导向生态空间等方面,对湖南省小城镇空间规划格局体系优化。
期刊
摘要:过去单纯依赖城市资本驱动的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生态的冲击较为严重,而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可以从物质空间、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助力乡村实现复兴。在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从广义生态链中寻求可持续振兴路径,并且依托高度自治化的优势构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包括物质空间建设中的格局—过程—机理营造模式、被动城市化作用下的状态—响应—适应机制,以及文化生态的暴露—融合—创造体系。本文以
期刊
摘要: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塑造了高密度的半城市化建成环境。本文以其典型代表晋江市陈埭镇为例,从产业、村社、空间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阐释了“晋江模式”下小城镇建成环境的成因机制。改革开放之初,陈埭镇本土的社会资本促成了自下而上的作坊工业兴起,奠定了以村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村企合一、家户开发的空间格局;1990年代至2010年,村社基层治理克服外部管制压力,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恢复绿水青山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党的十九大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地区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往往也是“老、少、边、穷”地区,其中的乡村地区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不仅肩负着生态保护的管控要求,还面临着保护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美丽发展的要求。本文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迅猛,在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发展的束缚,城乡发展机会严重不均,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角度试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导向上希望以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实际效果并不显著。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
期刊
摘要:文章对工业遗产的概念、形成、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分析贵州省盘州市火铺片区 “三线”工业遗产构成和价值的基础上,从小城市规划与“三线”工业遗产保护的关联性入手,通过对小城市“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框架建构,“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结合城市文脉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宜人住区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要作为小城市发展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并给出建议。
期刊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研究多为单一角度或者单一地域而不够全面系统。本文以2019年9个省份已发布的村庄规划导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的总结归纳和横向比较,提出了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1)多规合一;(2)分类引导村庄发展;(3)严守刚性管控底线、严控用地规模的同时适当留出弹性空间;(4)强化村民主体地位,规划师全
期刊
摘要:实用性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的空间载体,而村域又是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最关键单元。占乡村类型大多数的“集聚提升类”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探索研究此类村庄的基本特征、把握其演变规律及规划编制方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以中部丘陵地区作为研究典型区域,从乡村规划视角对集聚提升类村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思路、规划路径及关键重点等进行分析,发现基于村庄单元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是
期刊
摘要: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而当前我国各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普遍存在土地资产形成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缺乏管理等现实问题。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方式上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创新。文章基于地区对比视角,分别从地域历史背景、顶层制度设计、建设指标获取方式、实施单元、实施路径和利益分配方式分析比较三地农村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方式,以实际调研案例加以佐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