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文房玉笔筒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由于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的高度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琢玉工艺,因而出现许多玉制的文具,文房用玉从此应运而生。其中玉砚的出现,还可能更早。《西京杂记》载:“汉制……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玉砚所以“不冰”,可能与玉的“温润”性能有关。《西京杂记》所载多为西汉遗闻轶事,经考证该书作者为晋葛洪,可见汉晋时期可能已有玉砚存在。但玉文具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从宋代开始,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当中国人长期以来所钟爱的宝物——玉进入书房之后,这些器具便成为中国文人理想、情感的寄托或是表述,同时也成为文人、士大夫身份地位的象征。
  明代瓷质以及竹、木笔筒已经非常盛行,玉笔筒也有发现。清乾隆年间,由于皇帝的偏爱和提倡,玉器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这个时期的玉质笔筒作品,画面清晰醒目,浮雕图纹,无论高低凸凹,均碾磨得圆润细致。还有一种是仿竹刻意境,山水层次较多,画面起伏较大,具有一种景物深远的感觉。
  清乾隆碧玉云瀑飞棂图笔筒(图1),口径11.4、高12.3厘米。
  碧玉质。筒身减地浮雕三层纹饰,有流云飞瀑,有松椿灵芝,有枫林麋鹿,有庭院深深。上方题款“云瀑飞棂”,整体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器物口沿上楷书乾隆御题诗:“俗工弃业知博古,笔室琢成飞瀑图。棂望设如吟七字,定为太白咏香炉。”后有“乾隆乙卯夏御题”及“比德”白文万框印。 乙卯为乾隆六十年(1795),可见此为乾隆晚期作品。
  清乾隆青玉岁寒三友图笔筒(图2),最长12、最宽7、高12厘米。
  玉质为和田青玉籽料,随形而做。笔筒扁圆形,以浮雕和高浮雕琢刻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梅花瓣借玉皮色巧雕。另一面刻泥金字,为《御制三友图》五言诗:“苍松耐寒岁,玉梅门白雪。翠竹舞朔风,三友殊清洁。龙鳞振疎林,冷艳芬逾烈。琅玕色不衰,觱发天涛裂。业堂素壁张,献瑞嘉平节。”后有“臣延隆敬书”款。
  清乾隆黄玉竹梅纹笔筒(图3),口径4.4、高8.8厘米。
  黄玉质,温润细腻,口部有黄。此笔筒依玉形而做,一枝梅花倒垂而开,一竿青竹随风而舞,动静兼备。竹子,象征着生命的柔韧坚强、长寿安宁、幸福和谐。梅花,因其能于老干发新枝,严冬开花,所以被认为梅花不衰不老,代表着高尚的情操。此外梅开五瓣,有“福、禄、寿、喜、财”五福的寓意。
  清乾隆白玉松下老人图笔筒(图4),口径4.2、高7.5厘米。
  白玉质,温润,有少许石髓。一棵虬松依山石而立,一老翁扶山石缓行于树下,一童子肃立其后,松下老人为雕刻作品中常用的传统图案,寓意长寿如松、安享颐年。
  清玉高士图笔筒(图5),直径5.6、高8.5厘米。
  玉质白色,润白中微闪青色。圆筒形,外壁浮雕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一高士扶杖携童行走其间,高士慈眉善目,小童憨态可掬,神情自然生动。平底下有三个山字形小足。
  清碧玉山水人物纹笔筒(图6),口径14.5、底径13.9、高15.4厘米。
  碧玉质地,玉质匀净,颜色墨绿。笔筒为海棠式方形,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在筒身四面琢刻出山水人物等景观,图案层次分明,呈现画境般的立体效果。
  清玉梅花纹笔筒(图7),口6.5x5.2、底4.8x4.1、高9厘米。
  玉质青白色,有褐黄斑,细腻温润。树桩形,中空,外壁有根结,一侧雕有一株梅花为柄。
  清玉山水人物纹笔筒(图8),口径13.9、高12.9厘米。
  玉质青白色,色泽纯正。筒形,三足。筒身浮雕幽静山林中一童子捧灵芝献予策杖老人,远处峭峰林立,亭阁竞秀,身边有飞蝠、立鹿。意境悠远空灵,属同类器之妙品。
  清玉兽面纹笔筒(图9),口径8.5、高13.3厘米。
  岫岩玉质,青中带红。圆筒形,平底下接三足。外壁雕仿商周青铜器纹饰,辅以勾云纹、乳钉纹。螭虺纹布满器身,凸雕间饰以精致的阴刻线,装饰繁密而又不失凝重之感。
  清白玉福寿纹笔筒(图10),口径5.1、高10.2厘米。
  白玉质,细腻温润。圆筒形,下承三足。 笔筒外壁凸雕结满果实的桃树,树下有山石、灵芝,上部空白处雕一只飞舞的蝙蝠。寓意福寿。
  清碧玉仙山楼阁纹笔筒(图11),口径12.6、底径12.6、高12.05厘米。
  玉质碧绿色。圆形,平口,直壁,平底。侧壁满浮雕仙山楼阁图,苍翠古松掩映之中,楼阁隐现,山涧栈道之上,三三两两行人穿行其间。
  清玉梅花纹笔筒(图12),口径9.3—14.6、高16厘米。
  青白玉质,局部有橘黄色玉皮。笔筒掏膛后依玉料雕成椭圆形,外壁浮雕过枝梅花,枝干粗壮,双瓣梅花依枝开放,黄色玉皮俏作花蕾。平底,内壁光滑。笔筒玉质莹润,雕琢精细,抛光极好。
  清白玉童戏纹笔筒(图13),口径8.4、高13.9厘米。
  玉质白色。圆筒形,筒身圆雕四個小童,憨态可掬,神态自然生动,其中一童子手持荷莲。笔筒玉质莹润,雕琢精细,抛光极好。
  清碧玉山水人物纹笔筒(图14),高16.8、口方径15.2、底方径13.9厘米。碧玉质,内有绺裂、黑斑。形制如方斗,四面高浮雕仙山楼观、松椿藤萝,在苍松翠柏、流水潺潺之间共雕琢九位老人、一个童子。老人或捧仙桃、或持如意、或背灵芝、或策杖伫立、或怀抱花瓶。童子则怀抱桃枝,上结桃实。周围有拱桥、角亭、桃花、梅花、葵花、山石等,人物或前行,或上桥,或站立,或窃窃私语。远处祥云缭绕,松萝叠蔓,一幅和谐安然、曲径通幽并充满吉祥如意的世外桃源景色。器膛内有纸胆,插一支白玉如意和白玉提笔两支。白玉笔绑缚笔毛,大牛角斗。笔管光素,玉质温润。
其他文献
摘要:文物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近年来,在文物建筑保护中发现一些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阐述文物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
期刊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清高宗弘历敕辑,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该书故宫博物院现存223函、131种、1348册。历经300多年的沧桑巨变,该书呈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本文通过具体阐述本书修复之过程,归纳概括其修复方法,以期延长其使用寿命、恢复其往昔之风采。  关键词:武英殿聚珍版书 ;修复;去污 ;活字摆印印刷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清高宗弘历敕辑,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
期刊
因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公众文化意识的增强,博物馆参观人数逐渐增多,人员结构更加复杂,这为安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而传统安防监控系统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人脸识别技术属于新型智能化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能够满足安防管理需要,利于智慧型博物馆建构。那么人脸识别技术在博物馆安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结合实际展开简要总结。
期刊
摘要:文化的日益繁荣,使得大众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普及历史常识的重要职能。文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陈列文物,体现文物的文化内涵成为馆内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故以构建能够展现“文物文化内涵”的文物陈列方式为研究主题,通过合理的分析与总结,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关键词:文物陈列;
期刊
徐州古称彭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为两汉时期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的都城。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谋反为借口,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将其封地一分为二,淮河以北仍为楚,以其同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东海、彭城、薛郡三郡36县(或作“40余城”)。从此,以徐州为中心的西汉楚国正式建立,是汉初“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的九大同姓诸侯王国之一。自刘交起西汉传了12代楚王,按照汉代制度,诸侯有
期刊
摘要:构图是绘画的最基本的要素,无论对于风景画静物画还是人物画的绘画创作都有重要作用。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总体上风格特色稚朴而又静穆。本文通过对于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构图形式以九色鹿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敦煌壁画中独幅横式综合构图突出特征,归纳其在造型、色彩、构图规律方面的特点,并对其美学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引发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敦煌石窟;北魏壁画;构图形式;鹿王本生图  一、北魏
期刊
摘要:现代设计中对传统图案多元化存在方式的需求,是国家文化产业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消费和体验消费诉求日益凸显的形式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经济转型的日益升级,以及国民精神与文化生活诉求的逐步提升,刺激传统图案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发展,且逐步形成多元发展的新趋向。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设计;多元化  一、从“小众”走向“大众”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
期刊
摘要:覃恩封赠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帝王为维护专制统治而制定的一种表彰制度,始终作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机构运行之中,由此产生的诰命、敕命圣旨则成为了封赠制度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专用文书形式,又是我国古代社会文明进程的表征之一。本文重点以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藏清代圣旨为例,对其进行点校释读,阐述清代圣旨的形制,探讨清代“覃恩封赠”之制。  关键词:覃恩封赠;诰命;敕命;圣旨  圣旨是我国古代封
期刊
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千百年来,中国的陶瓷、绘画、建筑、折扇等工艺和艺术品一直为西方所珍重、所效仿,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史上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欧洲扇起源于中國,欧洲扇是尊贵身份与荣耀地位的象征。自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将中国折扇引入欧洲,从此开启了西方扇子发展的新时代。欧洲折扇采用了中国工艺,西方折扇劲吹“中国风”。   在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
期刊
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主椁室西室中出土了一件造型颇为奇特的龙形玉饰M1:1483-1(图1),玉饰高8.9、宽5.6厘米,玉龙龙首前伸,圆眼闭口,下颌上翘,上颌外卷,表面通体浅浮雕蟠虺纹、卷云纹,出土时套在一青铜杵上。龙首造型及浮雕纹饰带有典型的春秋时期玉器风格,晚期墓葬中出现早期器物的现象并不为奇,这件器物有意思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造型。玉龙尾部围拢成半圆,身躯与左右两侧弯转的足部呈直角,背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