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与新中国文学经典·浩然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wen84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萧长春死了媳妇,三年还没有续上。”读过浩然三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的,这开篇的第一句叙述几乎都能记住,经典得如同《变形记》《百年孤独》首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雷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还有《白鹿原》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个女人。”浩然的经典属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属于几代人的几百万甚至是千万读者。当然,更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创造。
  值得《鸭绿江》记忆、纪念的是,这本文学刊物74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浩然“经典”的前奏曲。1956年11月浩然在《北京文艺》发表处女作短篇《喜鹊登枝》后,从1957年12期的《处女地》(《鸭绿江》曾用名)到1959年12期的《文艺红旗》(《鸭绿江》曾用名),短短两年于同一家刊物发表八篇小说。我们不妨列出篇名:《风雨》《北斗星》《搬家》《过河记》《满堂光辉》《箭杆河边》《朝霞红似火》《炊烟》。《朝霞红似火》被多家报刊载文评介,浩然意外,回忆往事曾打趣道:“那时候若兴创作奖的话,一定会中个‘头等状元’。”《箭杆河边》连续被收进《新春曲》《彩霞集》《春歌集》《浩然短篇小说选》等作品选集,被改编成多种舞台剧和电影,足见影响之大。
  这还不包括《鸭绿江》的姊妹刊《文学青年》(1958年创刊,与《鸭绿江》同为中国作协沈阳分会主办,1960年7月并入《文艺红旗》)不到两年时间所发表的浩然六个短篇,即《监察主任》《姑娘和铁匠》《有一个小伙子》《美》《葡萄架下》《阳关大道》。尤其作为“文革”前浩然写的唯一的创作谈《我学习创作的点滴体会》,刊发在1959年第七期《文学青年》。即使今天回头阅读,也是研究浩然小说发展创作道路的资料性文章,难得、珍贵——虽然这篇“心得”被浩然自谦地称为“艺术生涯幼年穿着开裆裤的照片”。
  正因为诸多短篇小说创作的积累和发扬光大,才有了浩然尔后的中篇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成果。浩然心存感激,以“涌泉相报”,在《鸭绿江》组织的若干活动中,都是坚定的支持者。浩然不仅是《鸭绿江》曾经举办过的“黄海文学笔会”主讲,也是“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的顾问。作为阿红、于成全、于宗信三位老师的继任,我有幸做过两届“鸭函中心”“教务长”。当我看到前辈们请浩然为函授学员习作撰写的评点文章,内心充满激动。《<薛梅>的优缺点》《<老单身汉的新睡帽>读后感》《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关系》……看标题,就清晰浩然用心对待,有感而发,针对性强。难忘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生态竟然令今天有些汗颜。
  笔者存有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苍生》,存有他的《苹果要熟了》《彩霞集》等短篇集,还存有他“文革”期间的《金光大道》《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我对“文革”时代“八個样板戏一个作家”的表述并不完全赞同,但是理解,这是对“文革”文学艺术的肃杀、冷冻岁月的控诉和讽刺,难免夸张。陆天明出版过,张抗抗出版过,刘心武出版过,叶辛出版过,黎汝清出版过,李瑛出版过……至于发表的作家,更多。若坦言,有的作家还是靠“文革”修辞“锻炼”出来的。当然,他们没有浩然出版、发表的数量多,不说质量。
  浩然自然而然地招来误解,甚至中伤,包括对《金光大道》主人公“高大泉”名字的溯源。女儿保留了《金光大道》的最初手稿,以及与之有关的创作笔记,时间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的。长时间的生活发酵与精神储备,凡是有影响力的大部头作品,绝非三日两日之功。莫须有的“罪名”逐渐烟消云散,浩然以“不悔”的姿态继续在文坛耕云播雨。对一部部文学作品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会随着时代、人性、文学本身的进步不断得到修正,尽管做到客观、公允太难了。如此的目光有,不多。摆脱意识、世事、人情左右,需要勇气和耐力。
  1997年初秋,《北方文学》《北京文学》《鸭绿江》《作家》的“四省市文学期刊”联谊会轮值《北京文学》“做东”,时任主编的浩然放下手中的事务性工作及创作任务,抽出大多时间陪同大家。一身浅灰色西装难掩浩然的朴素与亲近,他与《鸭绿江》同仁谈笑风生,遥想当年,对自己短篇小说《风雨》连遭三家刊物退稿后被《处女地》发表的事仍念念不忘。当晚,在香山脚下的餐馆,浩然又为编辑、作家的聚会开了一个“好头”。浩然手擎自己珍藏的青花瓷瓶汾酒,亲自为每人斟酒,敬《鸭绿江》的我们。是啊,对生活的厚爱,对文学的理解,对事业的倾心,对编辑的感谢,对朋友的真诚,对生命的祝福,都在酒里了。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其他文献
一个古董商人,骑着一匹黑色的骡子,在辽西大地上像幽灵似的游荡,在密匝的村庄和广袤的原野留下了重重的足迹。小说一开篇,梁鼐就准确地摁下了“在路上”的叙事枢纽,并让小说一直在漂泊、隐秘、魅惑的质感中滑行,让主人公不断遭遇意外、遭遇故事,直到最后与自己的使命劈面相逢。这样的气质不难使我们往远处想到欧洲的流浪汉小说,往近处则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格非的《锦瑟》,洪峰的《极地之侧》……  
期刊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于2020年8月23日上午,經投票表决,产生了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我省作家苏兰朵(满族)中短篇小说集《白熊》荣获中短篇小说奖,我省作家刘国强(满族)的长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荣获报告文学奖。骏马奖是中国作协四项重要大奖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创作的最高奖项。  《白熊》收录的作品多为作者在2015、2016年发表的作品,包括了《歌唱家》《白熊》
期刊
主持人语:  作家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的五卷本《邓友梅自选集》,除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等四卷,短篇小说仅《寻找画儿韩》一卷。《寻找画儿韩》收录22篇作品,其中两篇小说在《鸭绿江》发表过,即1956年9月号《文学月刊》(《鸭绿江》曾用刊名)的《在悬崖上》,1963年6月号《鸭绿江》上的《草鞋坪》。  邓友梅说:“我和《鸭绿江》的关系很密切。我自己也觉得和它的关系非一般投稿组稿关系可比。但细
期刊
《尸功记》发表于《鸭绿江》1980年第11期,这是诞生于“高晓声创作的旺盛时期” ①的一篇作品。1979年,“归来者”高晓声发表了《“漏斗户”主》和《李顺大造屋》两篇小说,并凭借后者摘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发表于《人民文学》第2期,获得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连续的获奖给高晓声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此
期刊
高翔的小说《七月,养蜂人》又一次让人看到了以东北为底色的青年文学的新景观。小说讲述的是成年人在跨向真正成熟与世俗临界点时的纠葛故事,它不是回忆青春的怅然所得或所失的反思文学,更不是青春燃烧的激情表达。作者似乎在自觉不自觉地用青春时期特有的阴郁与哀伤,在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中,表达了他对于面对成人世界的恐慌与年少时光的苦涩留恋。  小说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部微型电影,回映了两位主人公的高中与大学故事。但
期刊
时隔多年,重读闻捷的诗歌,我们仍能被一种青春的蓬勃所打动。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或许很难再从诗艺的角度探讨那些建国初期一体化表达语境下的诗歌了,但正如闻捷当时的创作就呈现出迥异于李季、阮章竞、李瑛等诗人的风格一样,至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给他带来极大辨识度的气息,而这种气息的核心是一种青年精神。一如“生活,生活在召唤啊!我漫游沸腾的绿洲和草原”(《天山牧歌》序诗),抑或“苏丽亚伫立的地方,山丹花开得更
期刊
当轮到苔丝狄蒙娜歌唱的时候,  生命对于她已所剩不多,  她哭泣,看不见爱的星光,  眼前只有垂柳,随风摆过。  ——帕斯捷尔纳克《英语课》  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大辽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尽管它疆域广阔,雄踞北方,遗迹昭昭,但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文学书写,都多少有点边缘化的味道。以历史小说为例,有关辽代的长篇虽然不乏佳构力作,但整体上还是显得不入主流,反响寥寥。与之相比,人们似乎更津津乐道于武侠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从张勇利的《园艺师》说起,希望进一步触及小说的故事、叙事和精神叙事的关联这一话题。事实上,我还真的是看着《园艺师》一步步修改过来的。《园艺师》最初我看到的那一版,感觉这个作品很有潜力,但似乎还是缺少了一点东西。当时我和张勇利兄有了一些交流,我的说法是,小说叙述上看上去很复杂,但它表达的东西却有点简单。后来跟陈昌平老师交流,他的说法很有趣,他说勇利藏的功夫不错,但是我们跟着作者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先从林为攀的新作《方寸》说起。《方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呈现了一个80后女作家工作中与90后同事的格格不入、家庭中对丈夫儿子的咄咄逼人。当然,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的行为也开始有所反省。我好奇的是,作为一个90后的男性作家,怎么会想到用80后女作家的视角来写作呢?创作这篇小说的缘起是什么?  林为攀:女性视角我一直很感兴趣,这些年也在小说中多有尝试,比如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梧桐栖
期刊
邓友梅是一位颇具胆识的作家。半个多世纪前,他因在“悬崖”之上跳舞而被铐上沉重的枷锁,历史已然陈旧,但其思想与胆识并未倒下或褪色。时过境迁,以今日之视角回溯历史,记忆与思想重新发酵,这朵“重放的鲜花”或许会呈现出不同的维度与底色。  于是,我回到了那个敏感的历史节点,重返历史现场。我试图同充满矛盾性的“我”一起站在“悬崖”边上,“我”在朴质传统的妻子和浪漫现代的加丽亚两位女性之间徘徊,此刻,我真真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