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走进文章的“门户”,是学生理解、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金钥匙。它的作用不外乎统摄全文、突出文章重点、概述文章内容、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标题则“纲举目张”。所以,巧用标题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那么,如何从标题入手,进行高效的阅读教学呢?
一、理解标题,理清线索,明确重点
有些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标题就可达到理清文章层次,明确文章重点的目的。例如《一次科技活动》、《高大的皂荚树》、《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比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就可明白。而有的却比较含蓄、隐晦,只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题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让学生在其余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学生点明题目《登山》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重点是列宁走险路自觉锻炼革命意志。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比较分析,抓住中心,品味构思
对于题材、体裁、写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题目的比较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将《倔强的小红军》和《小珊迪》进行比较,它们的题材、体裁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描写,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甚至主人公的结局也以死告终。从题目看,《小珊迪》作题平淡、苍白,这与作者要表现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揭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有关;而《倔强的小红军》则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倔强性格。《小珊迪》歌颂了手足情深、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倔强的小红军》则歌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小珊迪命运悲惨,可怜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我”同情之余,内心是无奈;而《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行为悲壮,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这样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表现手法、人物类型都基本相同,但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差异,所以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小珊迪》的“我”先误认为“可能上当”再详细道出实情,死前的细节描写“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表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倔强的小红军》的小红军用极为机智的办法谢绝陈赓的帮助,后来陈赓从联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红军“假装”的样子“骗”过了,他回头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红军,掏出小红军的干粮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这个细节把情节一下子推向高潮,这样构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这“牙印”刻下的是小红军赤诚的心,坚强的意志。
三、以题导写,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标题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读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参照,学生在面对具体的标题时,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所学课文知识都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发挥课文对学生作文写作的范例作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就显而易见。主要方法有①仿写。学了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教了《高大的皂荚树》后,写《茂盛的槐树》;讲了《旅行家树》后,练写《枫树》。②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渗透、运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将课文题目略作变化,成为作文题目。讲了《海滨小城》,换一个地点写《百纳小城镇》。因写作对象不同,学生模仿时必然进行必要的创作变化,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改变题目原文的意思,将课文体裁改变,进行改写、扩写,也可以达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教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成记叙文,描写“我”与童子三番问答的情景和人物的神态、心理变化。因原诗以答代问,要改写成记叙文,必须展开想象,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目的。学生动起笔来有例文可援,因而言之有物,趣味盎然。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重视加强标题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一、理解标题,理清线索,明确重点
有些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标题就可达到理清文章层次,明确文章重点的目的。例如《一次科技活动》、《高大的皂荚树》、《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比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就可明白。而有的却比较含蓄、隐晦,只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题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让学生在其余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学生点明题目《登山》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重点是列宁走险路自觉锻炼革命意志。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比较分析,抓住中心,品味构思
对于题材、体裁、写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题目的比较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将《倔强的小红军》和《小珊迪》进行比较,它们的题材、体裁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描写,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甚至主人公的结局也以死告终。从题目看,《小珊迪》作题平淡、苍白,这与作者要表现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揭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有关;而《倔强的小红军》则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倔强性格。《小珊迪》歌颂了手足情深、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倔强的小红军》则歌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小珊迪命运悲惨,可怜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我”同情之余,内心是无奈;而《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行为悲壮,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这样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表现手法、人物类型都基本相同,但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差异,所以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小珊迪》的“我”先误认为“可能上当”再详细道出实情,死前的细节描写“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表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倔强的小红军》的小红军用极为机智的办法谢绝陈赓的帮助,后来陈赓从联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红军“假装”的样子“骗”过了,他回头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红军,掏出小红军的干粮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这个细节把情节一下子推向高潮,这样构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这“牙印”刻下的是小红军赤诚的心,坚强的意志。
三、以题导写,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标题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读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参照,学生在面对具体的标题时,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所学课文知识都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发挥课文对学生作文写作的范例作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就显而易见。主要方法有①仿写。学了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教了《高大的皂荚树》后,写《茂盛的槐树》;讲了《旅行家树》后,练写《枫树》。②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渗透、运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将课文题目略作变化,成为作文题目。讲了《海滨小城》,换一个地点写《百纳小城镇》。因写作对象不同,学生模仿时必然进行必要的创作变化,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改变题目原文的意思,将课文体裁改变,进行改写、扩写,也可以达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教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成记叙文,描写“我”与童子三番问答的情景和人物的神态、心理变化。因原诗以答代问,要改写成记叙文,必须展开想象,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目的。学生动起笔来有例文可援,因而言之有物,趣味盎然。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重视加强标题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