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与文本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文本发生碰撞,从而生成 “第二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去寻找话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呢?一、于文章的题目处探究;二、于文本的关键处探究;三、于文本的“矛盾”处探究;四、于学生的疑问处探究;五、于文本的飞白处探究。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可以探究的话题,让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新课标 文本 探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与文本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文本发生碰撞,从而生成 “第二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去寻找话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呢?
一、于文章的题目处探究
在教学《船长》一文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环节: 教师:我们能不能给文章改一个题目呢?如果可以换一个题目,可以用什么作为题目?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一些题目。一部分同学主张将题目换为《英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同意。教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这个题目是换还是不换,请你们通过研读课文,找出说服对方的理由。(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这一问题,并且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文章还是使用原来的题目恰当,因为文章要表现的是哈尔威的那种忠于职守,工作岗位高于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面对着死亡,无所畏惧,而是组织船上的工作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里它展示了一名船长的高贵品质。因此题目不宜改变。在这一探究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主动学习,为了说服对方,自己要主动地进行研读文本,探究文本,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于文本的关键处探究
文章中有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进而超越文本。例如在学习《船长》一文的时候,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是文章的关键的语句,在教学的时候,我组织学生探究“伟大的灵魂”。学生通过探究后这样理解:“ 这儿‘伟大的灵魂’指哈尔威的高尚品质震撼着每个人的心,人们为哈尔威的伟大人格所折服,所以大家沉默了。”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哈尔威想到的是妇女儿童,而不是他自己,所以这样的崇高境界当然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所以,没有人会违抗他的意志,人们只会从心底升起对他的敬佩之情。”“‘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是当时人们对船长的真切感受,面对船长这样的行为当然每个人都会从心里佩服的。” 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抓住“伟大的灵魂”一词进行与文本的对话、感悟,在这样的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于文本的“矛盾”处探究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文章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品质,往往用一些看似矛盾的写法来表现。这种矛盾,从本质来讲他们不是对立的,是为了写作和表现的需要。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够把握事情的本质,他们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对于这样的“矛盾”地方,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认识的偏差作为探究的契机,让学生去探究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的时候,我曾这样抓住文章的“矛盾”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小女孩的爸爸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但是小女孩却说这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怎么可能是爱因斯坦?一个说是伟大的爱因斯坦,一个说不是,这不是矛盾吗?(学生开始研读文本,很快学生就举手发言。)学生:这儿不矛盾,爱因斯坦确实是个伟大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小女孩是不了解这一点才这样说的。学生: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后来还像小姑娘请教如何穿衣服,这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的谦虚。学生:爱因斯坦将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科学研究上面,因此他没有工夫去顾及到穿衣服这一类的事情,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文章这儿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因斯坦的谦虚的品质。……在解决文本中的“矛盾”的时候,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探究文本中的矛盾的成因和解决,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是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一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在探究矛盾中学生走进了文本,与作者产生了默契。
四、于学生的疑问处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步。”学生在文本中发现了疑问,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挈机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学习《船长》一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船长哈尔威在救完了旅客之后,为什么不逃走呢?学生体会出的这一问题很有深度,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好机会。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认真研读文本,热烈讨论,最后进行汇报。学生的发言及其精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五、于文本的飞白处探究
“飞白”本是书法中术语,是指书法中的露出的一丝丝的空白,看上去像是枯笔写成的。这儿是指文章写作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作者故意留下的没有写具体的形象或者情节。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形,形成自己的期待视野。飞白在文本中往往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启迪读者的思维。读者对飞白的完形过程往往是个性化的,同时又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一创作过程中,飞白沟通了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文章的飞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探究,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将文章的飞白补充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自己的头脑中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自己的哈尔威形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对于文本的理解学生在不断的深入着。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性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可以探究的话题,让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新课标 文本 探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与文本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文本发生碰撞,从而生成 “第二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去寻找话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呢?
一、于文章的题目处探究
在教学《船长》一文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环节: 教师:我们能不能给文章改一个题目呢?如果可以换一个题目,可以用什么作为题目?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一些题目。一部分同学主张将题目换为《英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同意。教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这个题目是换还是不换,请你们通过研读课文,找出说服对方的理由。(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这一问题,并且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文章还是使用原来的题目恰当,因为文章要表现的是哈尔威的那种忠于职守,工作岗位高于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面对着死亡,无所畏惧,而是组织船上的工作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里它展示了一名船长的高贵品质。因此题目不宜改变。在这一探究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主动学习,为了说服对方,自己要主动地进行研读文本,探究文本,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于文本的关键处探究
文章中有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进而超越文本。例如在学习《船长》一文的时候,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是文章的关键的语句,在教学的时候,我组织学生探究“伟大的灵魂”。学生通过探究后这样理解:“ 这儿‘伟大的灵魂’指哈尔威的高尚品质震撼着每个人的心,人们为哈尔威的伟大人格所折服,所以大家沉默了。”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哈尔威想到的是妇女儿童,而不是他自己,所以这样的崇高境界当然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所以,没有人会违抗他的意志,人们只会从心底升起对他的敬佩之情。”“‘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是当时人们对船长的真切感受,面对船长这样的行为当然每个人都会从心里佩服的。” 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抓住“伟大的灵魂”一词进行与文本的对话、感悟,在这样的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于文本的“矛盾”处探究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文章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品质,往往用一些看似矛盾的写法来表现。这种矛盾,从本质来讲他们不是对立的,是为了写作和表现的需要。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够把握事情的本质,他们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对于这样的“矛盾”地方,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认识的偏差作为探究的契机,让学生去探究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的时候,我曾这样抓住文章的“矛盾”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小女孩的爸爸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但是小女孩却说这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怎么可能是爱因斯坦?一个说是伟大的爱因斯坦,一个说不是,这不是矛盾吗?(学生开始研读文本,很快学生就举手发言。)学生:这儿不矛盾,爱因斯坦确实是个伟大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小女孩是不了解这一点才这样说的。学生: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后来还像小姑娘请教如何穿衣服,这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的谦虚。学生:爱因斯坦将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科学研究上面,因此他没有工夫去顾及到穿衣服这一类的事情,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文章这儿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因斯坦的谦虚的品质。……在解决文本中的“矛盾”的时候,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探究文本中的矛盾的成因和解决,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是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一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在探究矛盾中学生走进了文本,与作者产生了默契。
四、于学生的疑问处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步。”学生在文本中发现了疑问,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挈机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学习《船长》一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船长哈尔威在救完了旅客之后,为什么不逃走呢?学生体会出的这一问题很有深度,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好机会。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认真研读文本,热烈讨论,最后进行汇报。学生的发言及其精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五、于文本的飞白处探究
“飞白”本是书法中术语,是指书法中的露出的一丝丝的空白,看上去像是枯笔写成的。这儿是指文章写作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作者故意留下的没有写具体的形象或者情节。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形,形成自己的期待视野。飞白在文本中往往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启迪读者的思维。读者对飞白的完形过程往往是个性化的,同时又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一创作过程中,飞白沟通了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文章的飞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探究,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将文章的飞白补充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自己的头脑中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自己的哈尔威形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对于文本的理解学生在不断的深入着。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性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可以探究的话题,让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