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表明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是对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保护自然与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所谓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无论从人类历史发展上看,还是从当今世界发展、我国现阶段发展上看,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和实践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态文明并不光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与老百姓的利益更密切。生态文明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首先是对国家、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老百姓有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安全,这些都是与老百姓实在利益相结合的。提倡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引领社会进步,还可以约束一些领导因经济过热,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这对于人民群众都是重大的事情。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最为迫切,而且难度最大。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同时也需要广泛的民众参与。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内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是我们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具体表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运转形态上看,开展全民教育、实施规范约束和推动社会实践,不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而其中开展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生态文明能否转化为人们的意识、能力并最终落实于实践,首要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的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的全民教育,从而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三者是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而其中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塑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生态问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经济和立法及技术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其中的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国较早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绩显著。而另一些国家由于忽视或放松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人们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引发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于生态环境恶化。
三、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泛。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再次,完善生态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监管体制,首先,要推行环保评价“一票否决制”的干部评价与任免机制。把“环保、绿色”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环境效益、生态状况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使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成为各级政府、各级干部的自觉行为。其次,加大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定实施已多年,对环境保护的执法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当前,关键是进一步落实好该法,不断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切实把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中去,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要严惩,决不姑息。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建设项目要坚决取缔,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发展。第三,要建立起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要认真研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中的问题,探索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监管的有效途径,及时总结环境监管、保护与生态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并及时把其上升为生态监管的制度,形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态始终处于监管、良性发展之中。
最后,加强生态环境现状的宣传与教育。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明确生态恶化的事实,是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机感,树立对国家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必要前提。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现状问题的深刻认识,才有对问题危机感的敏锐反应,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如果人们一旦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一问题,激发起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大众中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和首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才能在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克服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发生,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悲剧。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保护自然与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所谓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无论从人类历史发展上看,还是从当今世界发展、我国现阶段发展上看,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和实践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态文明并不光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与老百姓的利益更密切。生态文明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首先是对国家、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老百姓有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安全,这些都是与老百姓实在利益相结合的。提倡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引领社会进步,还可以约束一些领导因经济过热,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这对于人民群众都是重大的事情。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最为迫切,而且难度最大。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同时也需要广泛的民众参与。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内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是我们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具体表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运转形态上看,开展全民教育、实施规范约束和推动社会实践,不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而其中开展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生态文明能否转化为人们的意识、能力并最终落实于实践,首要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的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的全民教育,从而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三者是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而其中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塑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生态问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经济和立法及技术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其中的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国较早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绩显著。而另一些国家由于忽视或放松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人们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引发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于生态环境恶化。
三、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泛。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再次,完善生态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监管体制,首先,要推行环保评价“一票否决制”的干部评价与任免机制。把“环保、绿色”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环境效益、生态状况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使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成为各级政府、各级干部的自觉行为。其次,加大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定实施已多年,对环境保护的执法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当前,关键是进一步落实好该法,不断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切实把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中去,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要严惩,决不姑息。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建设项目要坚决取缔,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发展。第三,要建立起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要认真研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中的问题,探索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监管的有效途径,及时总结环境监管、保护与生态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并及时把其上升为生态监管的制度,形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态始终处于监管、良性发展之中。
最后,加强生态环境现状的宣传与教育。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明确生态恶化的事实,是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机感,树立对国家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必要前提。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现状问题的深刻认识,才有对问题危机感的敏锐反应,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如果人们一旦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一问题,激发起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大众中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和首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才能在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克服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发生,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