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我校在去年申报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校本课题,在这一年的探索中,我将自己的粗浅认识介绍给大家: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的课时减少,而内容方法并没有太多删减,这就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在45分钟内教学生相应更多的内容,那么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讲练得精,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準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我就下载了“嫦蛾”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视频,在本节课中先播放视频,即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我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先准备好一个小黑板(可以用泡沫)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教具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等式很好找,坐标化也顺利的做出来,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讲解析几何中的直线问题时,每节课一定要留相应下节要讲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做为作业完成。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有些吃力,因为我教的学生数学成绩在理科班中处于比较偏下的位置,后来逐渐的培养,一个星期后,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这部分作业了。之所以选择直线,也是因为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它们的图像就是直线,所以在做起来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1.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尝试着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讲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2.要精讲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3.习题的选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障
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在进行排列组合中的讲解时,每一节课要有相应的基础题,题量不要多,一两题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上节课的重点。
针对性练习:新授课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在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时,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如何入手,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难点上的配题,将类型题归类,每类讲一道练一道作业再留一道,这样就会将难点突破了。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在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内容讲完后,要加一两节的专题训练,题类主要是以既有排列又有组合的综合应用问题为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立体几何中,球与圆椎的相切问题很难办,这时候不妨让学生自己回家做三个球放在圆椎中,体会三者相切时的结论。 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中,即使难题,老师也要再先提示以后试着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来讲解该题;对于中等题和基础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1.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备课的基础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標决定课堂
教学的方向。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生实际,重点、难点出示及时,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不会的,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抓住难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3.备课时要注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恰当地设疑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唤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我认为,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是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有疑即问;二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所以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疑——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及规律的探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好的备课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最终导致对数学厌烦、放弃。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讲课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不能一味讲、满堂灌,而是通过各实际中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去,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年,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的课时减少,而内容方法并没有太多删减,这就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在45分钟内教学生相应更多的内容,那么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讲练得精,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準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我就下载了“嫦蛾”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视频,在本节课中先播放视频,即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我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先准备好一个小黑板(可以用泡沫)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教具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等式很好找,坐标化也顺利的做出来,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讲解析几何中的直线问题时,每节课一定要留相应下节要讲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做为作业完成。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有些吃力,因为我教的学生数学成绩在理科班中处于比较偏下的位置,后来逐渐的培养,一个星期后,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这部分作业了。之所以选择直线,也是因为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它们的图像就是直线,所以在做起来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1.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尝试着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讲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2.要精讲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3.习题的选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障
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在进行排列组合中的讲解时,每一节课要有相应的基础题,题量不要多,一两题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上节课的重点。
针对性练习:新授课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在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时,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如何入手,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难点上的配题,将类型题归类,每类讲一道练一道作业再留一道,这样就会将难点突破了。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在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内容讲完后,要加一两节的专题训练,题类主要是以既有排列又有组合的综合应用问题为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立体几何中,球与圆椎的相切问题很难办,这时候不妨让学生自己回家做三个球放在圆椎中,体会三者相切时的结论。 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中,即使难题,老师也要再先提示以后试着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来讲解该题;对于中等题和基础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1.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备课的基础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標决定课堂
教学的方向。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生实际,重点、难点出示及时,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不会的,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抓住难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3.备课时要注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恰当地设疑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唤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我认为,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是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有疑即问;二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所以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疑——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及规律的探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好的备课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最终导致对数学厌烦、放弃。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讲课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不能一味讲、满堂灌,而是通过各实际中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去,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年,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