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88例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溶栓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再通率74%;对照组再通率26.3%,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胸痛消失时间、ST段恢复时间、酶峰时间、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前提下,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而且安全可行。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75岁以上;静脉溶栓;疗效;安全性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主要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AMI是心内科常见的急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静脉溶栓已成为提高AMI患者生存率和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2],但对75岁以上高龄患者目前仍是溶栓治疗的禁忌。为探讨老年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75-87岁。梗塞部位:前壁40例,前间壁18例,广泛前壁12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10例,下壁合并右室8例。发病前诱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冷刺激、高脂肪或过饱饮食、嗜烟,便秘等因素。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75岁,起病12h内,胸痛持续≥30min含化硝酸甘油无效,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无溶栓禁忌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卧床休息,给氧、镇痛、镇静、静脉滴注硝酸盐类药、阿司匹林嚼服,氯吡格雷和口服ACEI(或ARB),酒石酸美托洛尔,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方法: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NaCl溶液中,30min内滴完。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0.3g/d,连用3天,3天后改为0.05g/d;溶栓12h后如凝血时间无异常,则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连用5-7d。
1.3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判断再通指标[3]:①溶栓开始后2h胸痛迅速缓解或消失;②2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至少50%;③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14h内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除外①、③组合符合其中2条即判断再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50例中再通37例,再通率74%;对照组38例中再通10例,再通率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痛消失时间、ST段恢复时间、酶峰时间、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老年人的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诱因有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冷刺激、大手术、高脂肪或过饱饮食、嗜烟等。研究证明:AMI后,早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以恢复心肌再灌后,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改善预后。静脉溶栓治疗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故静脉溶栓是基层医院进行再灌注心肌治疗、挽救濒临坏死心肌的主要手段[4-5]。
老年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具有以下特点:①临床症状多不典型;②发病前常合并其他疾病较多;③昼夜发作规律,晨6-12时发作居多;④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密切。75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死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前提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应用溶栓药物剂量宜偏小。应用尿激酶药物溶栓机理:尿激酶本身不具备水解蛋白能力,但促进体内纤维蛋白酶原激活为纤维蛋白酶,然后再水解纤维蛋白,使新鲜血栓溶解。但它们同时激活血液内的溶纤维蛋白系统,致“全身溶解状态”而引起出血倾向。还可引起过敏反应。
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小板血栓并激活凝血反应,冠状动脉管腔内形成血栓,使动脉血流量急剧下降,造成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坏死[5],溶栓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预防左室扩大和重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老年AMI患者,发病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也较高。本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痛消失时间、ST段恢复时间、酶峰时间、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患者再通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且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75岁以上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好,而且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2:713-714.
[2]何荣忠,蒋亚斌.rt-PA与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4(3):136.
[3]潘有平.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2):906.
[4]赵碧莲,范维琥.2007年ACC/AHA关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重点更新的介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35(2):124-127.
[5]刘海成,杨海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的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10(16):10-11.
[6]吴瑾.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7):85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75岁以上;静脉溶栓;疗效;安全性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主要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AMI是心内科常见的急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静脉溶栓已成为提高AMI患者生存率和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2],但对75岁以上高龄患者目前仍是溶栓治疗的禁忌。为探讨老年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75-87岁。梗塞部位:前壁40例,前间壁18例,广泛前壁12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10例,下壁合并右室8例。发病前诱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冷刺激、高脂肪或过饱饮食、嗜烟,便秘等因素。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75岁,起病12h内,胸痛持续≥30min含化硝酸甘油无效,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无溶栓禁忌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卧床休息,给氧、镇痛、镇静、静脉滴注硝酸盐类药、阿司匹林嚼服,氯吡格雷和口服ACEI(或ARB),酒石酸美托洛尔,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方法: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NaCl溶液中,30min内滴完。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0.3g/d,连用3天,3天后改为0.05g/d;溶栓12h后如凝血时间无异常,则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连用5-7d。
1.3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判断再通指标[3]:①溶栓开始后2h胸痛迅速缓解或消失;②2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至少50%;③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14h内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除外①、③组合符合其中2条即判断再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50例中再通37例,再通率74%;对照组38例中再通10例,再通率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痛消失时间、ST段恢复时间、酶峰时间、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老年人的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诱因有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冷刺激、大手术、高脂肪或过饱饮食、嗜烟等。研究证明:AMI后,早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以恢复心肌再灌后,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改善预后。静脉溶栓治疗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故静脉溶栓是基层医院进行再灌注心肌治疗、挽救濒临坏死心肌的主要手段[4-5]。
老年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具有以下特点:①临床症状多不典型;②发病前常合并其他疾病较多;③昼夜发作规律,晨6-12时发作居多;④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密切。75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死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前提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应用溶栓药物剂量宜偏小。应用尿激酶药物溶栓机理:尿激酶本身不具备水解蛋白能力,但促进体内纤维蛋白酶原激活为纤维蛋白酶,然后再水解纤维蛋白,使新鲜血栓溶解。但它们同时激活血液内的溶纤维蛋白系统,致“全身溶解状态”而引起出血倾向。还可引起过敏反应。
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小板血栓并激活凝血反应,冠状动脉管腔内形成血栓,使动脉血流量急剧下降,造成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坏死[5],溶栓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预防左室扩大和重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老年AMI患者,发病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也较高。本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痛消失时间、ST段恢复时间、酶峰时间、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患者再通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且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75岁以上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好,而且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2:713-714.
[2]何荣忠,蒋亚斌.rt-PA与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4(3):136.
[3]潘有平.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2):906.
[4]赵碧莲,范维琥.2007年ACC/AHA关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重点更新的介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35(2):124-127.
[5]刘海成,杨海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的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10(16):10-11.
[6]吴瑾.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