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题报道是一个报纸的重大策划,在农业报中,专题报道特别能彰显专业报的专业与深度,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解渴式”阅读与全景阅读的流畅感,因而近年来受到各农业报的效仿与学习。但是好多农业记者或编辑都觉得农业专题报道做起来比较难,不像都市类报纸做专题素材广、来源多、好下手。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业农事等技术方面专题性整合难度大;二来农业每一年都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没有多大的变化;三是农业部分领域专业性强,农业记者报道的时候吃不准、听不懂、写不好,往往单凭采访对象一言堂,就认为是农业技术的一大创举,造成重大采访失误。所以,农业类专题报道这几年来在媒体上鲜有好的范例,我们《瓜果蔬菜报》从2017年改版开始,几经尝试,每月推出一期专题报道,部分受到读者好评,总结一下,做好农业报的专题报道,需从下列三方面着手。
一要及早策划。凡事欲则立,好的专题策划必定是要有好的报道规划。如在2017年10月24日报道的专题策划“党的十九大专题策划中”,我们的出发思路就是从农民的角度来听十九大报告,从农村的政策来找十九大的重点,从农业的可续性上来学十九大报告,所以我们《瓜果蔬菜报》将十九大的专题报道定位为重大政策解读,结合总书记在报告中报出的新的农村工作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大标准,分别从农村、农业、农民三方面进行政策解读,同时把“农村土地承包权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政策作为主题报道,把第一次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第二次农村土地承包权进行整体对比性报道,一方面突出了我党在农村土地承包权政策方面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彰显了我国农村政策的可行性与特色性。为此我们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利好、搞活农村资源配置、政策落地时间表等三方面采访了3位农村政策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整体进行了报道。以此为“纲”,进而对农民医保、美丽乡村等部分进行报道。这样的报道,农民关注,学者关心,政策一目了然,既及时又解渴。
二要从读者获取信息需求的角度反向倒推专题策划的内容。现在的资讯非常发达,多家新闻报道的雷同性非常普遍,《瓜果蔬菜报》认为,媒体要想占有独家报道资源,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我们只有做好专题内容的“巧”,才能得到专题报道的“新”。比如,我们《瓜果蔬菜报》2017年10月17日推出的中国第四个扶贫日的专题报道,报道内容就是从农民对扶贫关心的角度出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扶贫的科技渴望非常迫切,对扶贫的效果非常在意,所以我们推出《精准扶贫显威力,科技助力摘穷帽》的中国第四个扶贫日专题报道。报道先从节日起源及本报评论《扶贫攻坚战需要全社会合力》两方面进行统领,接下来从五个方面着手,分别是精准扶贫试验场、产业扶贫新模式、科研团队新战场、现代农业新方向以及科技助力生力军,这五方面涵盖了谷子农场、林下产业扶贫、高粱种植、功能农产品以及扶贫村第一书记的五个鲜活镜头,从农民接地气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报道出来后,受到读者一致好评,有的读者觉得我们的报道少了干巴巴的说教式,多了活生生的新鲜度,少了理论式的距离感,拉近了报道的距离,像说身边事村中事一样。
三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现在的读者,特别是三农群体,已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一代,我们的专业媒体在专题报道方面必须常变常新,才能满足新时代农民的需要。如,在2017年3月14日刊登的春耕专题报道中,我们就在农民当前发愁的“种什么”上进行发力。这个专题报道的背景是去年入秋以来,国内玉米收购价格陷入低迷,新粮收购价一直徘徊在一斤6毛左右,所以我们就推出了《春耕时节话春耕,不种玉米种点啥》的系列报道,先后推出了7期专题报道,每期推出一种替代作物,分别是“亩产6000元的金花葵”、“同是一块地可赚两份钱的套种南瓜”、“稳收千元的高粱”、“前景可观的大豆”、“一垧地卖了1万5的土豆”、“收入上万元的饲料”、“变成‘金’瓜的西瓜”等,分别从技术、产量、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全方面报道,做到看了报道能用、读了技术好懂、市场行情明了。这样的专题报道不只是农民读得解渴,而且在10月初,我们欣慰地收到不少农民朋友打来的电话与发来的信息,他们根据这些报道,不种玉米,改种了其他,今年真的受了益赚了钱,非常感谢《瓜果蔬菜报》。(作者单位:瓜果蔬菜报社)
一要及早策划。凡事欲则立,好的专题策划必定是要有好的报道规划。如在2017年10月24日报道的专题策划“党的十九大专题策划中”,我们的出发思路就是从农民的角度来听十九大报告,从农村的政策来找十九大的重点,从农业的可续性上来学十九大报告,所以我们《瓜果蔬菜报》将十九大的专题报道定位为重大政策解读,结合总书记在报告中报出的新的农村工作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大标准,分别从农村、农业、农民三方面进行政策解读,同时把“农村土地承包权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政策作为主题报道,把第一次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第二次农村土地承包权进行整体对比性报道,一方面突出了我党在农村土地承包权政策方面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彰显了我国农村政策的可行性与特色性。为此我们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利好、搞活农村资源配置、政策落地时间表等三方面采访了3位农村政策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整体进行了报道。以此为“纲”,进而对农民医保、美丽乡村等部分进行报道。这样的报道,农民关注,学者关心,政策一目了然,既及时又解渴。
二要从读者获取信息需求的角度反向倒推专题策划的内容。现在的资讯非常发达,多家新闻报道的雷同性非常普遍,《瓜果蔬菜报》认为,媒体要想占有独家报道资源,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我们只有做好专题内容的“巧”,才能得到专题报道的“新”。比如,我们《瓜果蔬菜报》2017年10月17日推出的中国第四个扶贫日的专题报道,报道内容就是从农民对扶贫关心的角度出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扶贫的科技渴望非常迫切,对扶贫的效果非常在意,所以我们推出《精准扶贫显威力,科技助力摘穷帽》的中国第四个扶贫日专题报道。报道先从节日起源及本报评论《扶贫攻坚战需要全社会合力》两方面进行统领,接下来从五个方面着手,分别是精准扶贫试验场、产业扶贫新模式、科研团队新战场、现代农业新方向以及科技助力生力军,这五方面涵盖了谷子农场、林下产业扶贫、高粱种植、功能农产品以及扶贫村第一书记的五个鲜活镜头,从农民接地气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报道出来后,受到读者一致好评,有的读者觉得我们的报道少了干巴巴的说教式,多了活生生的新鲜度,少了理论式的距离感,拉近了报道的距离,像说身边事村中事一样。
三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现在的读者,特别是三农群体,已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一代,我们的专业媒体在专题报道方面必须常变常新,才能满足新时代农民的需要。如,在2017年3月14日刊登的春耕专题报道中,我们就在农民当前发愁的“种什么”上进行发力。这个专题报道的背景是去年入秋以来,国内玉米收购价格陷入低迷,新粮收购价一直徘徊在一斤6毛左右,所以我们就推出了《春耕时节话春耕,不种玉米种点啥》的系列报道,先后推出了7期专题报道,每期推出一种替代作物,分别是“亩产6000元的金花葵”、“同是一块地可赚两份钱的套种南瓜”、“稳收千元的高粱”、“前景可观的大豆”、“一垧地卖了1万5的土豆”、“收入上万元的饲料”、“变成‘金’瓜的西瓜”等,分别从技术、产量、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全方面报道,做到看了报道能用、读了技术好懂、市场行情明了。这样的专题报道不只是农民读得解渴,而且在10月初,我们欣慰地收到不少农民朋友打来的电话与发来的信息,他们根据这些报道,不种玉米,改种了其他,今年真的受了益赚了钱,非常感谢《瓜果蔬菜报》。(作者单位:瓜果蔬菜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