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教育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教育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班上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见过尺子和钢笔,更不曾见过学具盒里摆放的东西.教材所呈现的素材对于这里的学生极为陌生.在对学具及文具进行了解释后,仍有不少学生将尺子和刀片摆进学具盒中.无奈之余,我只有反复强调:笔、刀、橡皮擦和尺子是文具,该放进文具盒里;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方形纸片和小棒叫学具,该放进学具盒.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2题中,矿泉水、牛奶、面包对于这里的学生也较为陌生,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更没吃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决定改变策略,对校园里,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期望在另一个班里改变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类的思想.
1.创设生活情境,感知数学问题
(把一、二、组学生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整齐分类放在一边.三、四组学生的则杂乱地放在另一边)
师:要找到第二组A同学和第四组B同学的练习册,你们猜猜看,谁的练习册李教师先找到?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三、四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很难找.
生2:因为一、二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所以很快能找到.
2.结合生活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几幅学生在活动的情境图,有的学生打乒乓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
师:你能说说同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为什么走到不同的地方去玩呢?
生1:;因为他们有的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踢毽子,有的喜欢跳绳.
生2:他们喜欢什么就去参加什么活动了.
师:C同学喜爱打乒乓球,想找到他,这几个地方你会先去哪儿?
生:打乒乓球的地方.
3.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呈现一组画面,有书店、水果店、家电商场)
师:看到这几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每个商店卖的东西都不一样.
生2:我想买水果,就不用进书店和家电商场了.
生3:买书去书店就行了.
师:老师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出示各种书、水果和家用电器的图片)把它们摆到店里去卖,你们能帮帮李老师吗?
(学生交流并上台操作)
师:分类(板书课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种分类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1:书店里大人的书和小朋友的书是分开放的.
生2:学校里的厕所是分成男同学和女同学的.
生3:妈妈种的菜不是全都种到一块的,葱、白菜、萝卜各一块地,摘菜时方便多了.
4.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的运用
师:现在我们把每天用的铅笔分一分吧!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所有的铅笔放到一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
生1:我们是按男生和女生来分的.
生2:我们是按颜色分的.
生3:可以按有橡皮擦和没橡皮擦来分.
生4:我们是按照长短来分的.
……
反思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埋头向生活”是改进后的教学遵循的一条明显主线.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的文化,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教学、用数学.教材不应成为”圣经”,我们应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教材,激活教材,使教材更好地适应本班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第二次教学让学生思考怎样找到练习更快,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新课展开阶段,教师通过班上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类的活动,通过商店的物品分类销售,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分铅笔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并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通过教学,还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把物品擺放得整齐有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教育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班上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见过尺子和钢笔,更不曾见过学具盒里摆放的东西.教材所呈现的素材对于这里的学生极为陌生.在对学具及文具进行了解释后,仍有不少学生将尺子和刀片摆进学具盒中.无奈之余,我只有反复强调:笔、刀、橡皮擦和尺子是文具,该放进文具盒里;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方形纸片和小棒叫学具,该放进学具盒.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2题中,矿泉水、牛奶、面包对于这里的学生也较为陌生,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更没吃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决定改变策略,对校园里,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期望在另一个班里改变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类的思想.
1.创设生活情境,感知数学问题
(把一、二、组学生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整齐分类放在一边.三、四组学生的则杂乱地放在另一边)
师:要找到第二组A同学和第四组B同学的练习册,你们猜猜看,谁的练习册李教师先找到?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三、四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很难找.
生2:因为一、二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所以很快能找到.
2.结合生活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几幅学生在活动的情境图,有的学生打乒乓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
师:你能说说同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为什么走到不同的地方去玩呢?
生1:;因为他们有的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踢毽子,有的喜欢跳绳.
生2:他们喜欢什么就去参加什么活动了.
师:C同学喜爱打乒乓球,想找到他,这几个地方你会先去哪儿?
生:打乒乓球的地方.
3.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呈现一组画面,有书店、水果店、家电商场)
师:看到这几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每个商店卖的东西都不一样.
生2:我想买水果,就不用进书店和家电商场了.
生3:买书去书店就行了.
师:老师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出示各种书、水果和家用电器的图片)把它们摆到店里去卖,你们能帮帮李老师吗?
(学生交流并上台操作)
师:分类(板书课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种分类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1:书店里大人的书和小朋友的书是分开放的.
生2:学校里的厕所是分成男同学和女同学的.
生3:妈妈种的菜不是全都种到一块的,葱、白菜、萝卜各一块地,摘菜时方便多了.
4.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的运用
师:现在我们把每天用的铅笔分一分吧!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所有的铅笔放到一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
生1:我们是按男生和女生来分的.
生2:我们是按颜色分的.
生3:可以按有橡皮擦和没橡皮擦来分.
生4:我们是按照长短来分的.
……
反思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埋头向生活”是改进后的教学遵循的一条明显主线.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的文化,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教学、用数学.教材不应成为”圣经”,我们应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教材,激活教材,使教材更好地适应本班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第二次教学让学生思考怎样找到练习更快,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新课展开阶段,教师通过班上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类的活动,通过商店的物品分类销售,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分铅笔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并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通过教学,还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把物品擺放得整齐有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