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识能力不在懂得多少知识,而是一种综合能力,通识能力涉及很多方面,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提升高职学生以下通识能力的课程建设: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自信心与抗挫力、情绪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情商与人脉、领导力等。随着对通识能力研究的深入,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认同。通识能力不仅仅是高职学生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更是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追求更高目标,实现终身幸福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高职 通识能力 课程建设
1 高职通识能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现代学徒制试点、骨干院校建设等项目,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强调技能技术培养的同时,学生通识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重视,高职学生在通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高职通识能力课程主要的问题首先是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系统性不足。课程未能将通识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系统化,内容局限性较强,不能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课程滞后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则通常按专业设置,课程多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立体化欠缺,通识教育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中,其通识部分内容不能支撑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能力。
其次是课程未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持续学习能力弱,自信心不足,抗挫力较差,自我管控与时间管理能力差,思维方式单一的现象;此外,很多高职学生还存在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欠缺。当前高职通识课程大多从本科院校课程改编而来,针对性不强,未能对高职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2 课程建设思路
建设思路:首先应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定位。高职通识课程不仅为培养具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更为培养会工作、会生活、能为社会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的高职学生,以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此定位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才能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保证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其次,开发切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自身特点、发展方向及需求等,选取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兼顾其他关联学科,开发满足高职学生实际需求的通识课程。
课程建设目标:建立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课程定位清晰,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一生都能产生影响力的高职通识课程。
3 课程建设实践
3.1 课程内容选取
通识能力内容广泛,在一门课程中面面俱到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因此,我们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情况,遴选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与需求的八个方面专题:提升自信、思维模式、时间管理与自我管控、执行力、沟通技巧、情绪管控与心理韧性、团队协作、领导力。
提升自信解决高职学生在应试教育下丧失的自信心;思维模式解决教会学生平行思维的应用;时间管理与自我管控能力是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执行力是解决学生目标与结果之间缺失的一环;沟通技巧是大多数人都应该提升的重要能力;情绪管控与心理韧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抗挫力;只有团队协作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过去;能够激励人心,引导他人的领导力则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都希望提升的能力。
3.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上,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采用“活动——经验”设计,以团队项目和个人目标为载体,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课程有两大载体,团队项目和个人目标。首先进行分组,每个组要求完成一个项目,项目可以是调研报告、创业计划、视频制作、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每个同学还要求制定一个本学期内的短期目标并实现。在完成项目和实现个人短期目标的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思维模式训练、时间管理与自我管控能力提升、执行力提升、沟通能力提升、情绪管控与心理韧性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升、领导力提升。
具体授课形式:每个专题用一节课讲授专题内容,并部署相应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然后根据小组项目和目标的完成情况,采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提升对应能力。例如:学习平行思维后,要求学生用六顶思考帽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我是否要参加专升本考试”,“我如何提升某项能力”等,接着用六帽法讨论项目和个人目标实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引入竞争机制,每周对各小组项目完成程度,完成质量进行检查、并公布小组排名,奖优惩劣,前20%小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后20%扣分,以此调动学生之间的竞争。
课程结束进行小组项目汇报并提交自我目标实现报告以及学习心得,以项目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目标实现情况评定成绩。
3.3 课程应用
本课程从2018年开始建设,完成八大专题32个微课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2019年启用,目前已在两届学生中实施,220名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累计开展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目标180余个。学生反饋良好,在八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甚至有学生所在单位联系希望给企业员工做课程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乐平.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0期.
[2] 韩天学.高职生“融入式”通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机械职业教育.2018年第6期.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关键词:高职 通识能力 课程建设
1 高职通识能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现代学徒制试点、骨干院校建设等项目,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强调技能技术培养的同时,学生通识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重视,高职学生在通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高职通识能力课程主要的问题首先是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系统性不足。课程未能将通识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系统化,内容局限性较强,不能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课程滞后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则通常按专业设置,课程多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立体化欠缺,通识教育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中,其通识部分内容不能支撑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能力。
其次是课程未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持续学习能力弱,自信心不足,抗挫力较差,自我管控与时间管理能力差,思维方式单一的现象;此外,很多高职学生还存在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欠缺。当前高职通识课程大多从本科院校课程改编而来,针对性不强,未能对高职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2 课程建设思路
建设思路:首先应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定位。高职通识课程不仅为培养具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更为培养会工作、会生活、能为社会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的高职学生,以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此定位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才能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保证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其次,开发切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自身特点、发展方向及需求等,选取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兼顾其他关联学科,开发满足高职学生实际需求的通识课程。
课程建设目标:建立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课程定位清晰,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一生都能产生影响力的高职通识课程。
3 课程建设实践
3.1 课程内容选取
通识能力内容广泛,在一门课程中面面俱到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因此,我们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情况,遴选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与需求的八个方面专题:提升自信、思维模式、时间管理与自我管控、执行力、沟通技巧、情绪管控与心理韧性、团队协作、领导力。
提升自信解决高职学生在应试教育下丧失的自信心;思维模式解决教会学生平行思维的应用;时间管理与自我管控能力是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执行力是解决学生目标与结果之间缺失的一环;沟通技巧是大多数人都应该提升的重要能力;情绪管控与心理韧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抗挫力;只有团队协作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过去;能够激励人心,引导他人的领导力则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都希望提升的能力。
3.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上,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采用“活动——经验”设计,以团队项目和个人目标为载体,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课程有两大载体,团队项目和个人目标。首先进行分组,每个组要求完成一个项目,项目可以是调研报告、创业计划、视频制作、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每个同学还要求制定一个本学期内的短期目标并实现。在完成项目和实现个人短期目标的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思维模式训练、时间管理与自我管控能力提升、执行力提升、沟通能力提升、情绪管控与心理韧性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升、领导力提升。
具体授课形式:每个专题用一节课讲授专题内容,并部署相应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然后根据小组项目和目标的完成情况,采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提升对应能力。例如:学习平行思维后,要求学生用六顶思考帽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我是否要参加专升本考试”,“我如何提升某项能力”等,接着用六帽法讨论项目和个人目标实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引入竞争机制,每周对各小组项目完成程度,完成质量进行检查、并公布小组排名,奖优惩劣,前20%小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后20%扣分,以此调动学生之间的竞争。
课程结束进行小组项目汇报并提交自我目标实现报告以及学习心得,以项目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目标实现情况评定成绩。
3.3 课程应用
本课程从2018年开始建设,完成八大专题32个微课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2019年启用,目前已在两届学生中实施,220名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累计开展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目标180余个。学生反饋良好,在八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甚至有学生所在单位联系希望给企业员工做课程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乐平.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0期.
[2] 韩天学.高职生“融入式”通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机械职业教育.2018年第6期.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