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综合诊断结果、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全面的诊断后,调整改善生活习惯并结合药物治疗,85例患者中显效64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8.24%。结论:通过详细全面的诊断,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原因,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综合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临床疗效
临床上将心室长期容量负荷过重和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引起的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排血量不足的情况称为慢性心力衰竭[1]。慢性心力衰竭是器质性心脏病变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常见的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研究探讨,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6例,女39例;年龄在24~75岁,平均年龄(51.2±3.6)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5例,冠心病患者21例,心肌炎11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缺血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Ⅱ级27例,Ⅲ级45例,Ⅳ级13例。
1.2 诊断方法[3] 采用器械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相结合的方法。机械诊断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电图检查。首次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患者心室重构过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等的基线参照,心电图可用于诊断心脏不同步。
实验室诊断的方法主要是测定患者体内B型脑利钠肽、抵抗素和肽素浓度。
1.3 治疗方法 患者要严格戒烟、戒酒,肥胖的患者要注意减肥;要严格控制食盐和水的摄入,防止患者体内水钠潴留和低血钠症;同时患者要保证睡眠充足,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根据检查诊断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制剂以及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治疗过程中遇到顽固性心力衰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用药。
1.4 疗效评价标准[4] 经过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改善Ⅱ级或者Ⅱ级以上视为显效;患者的心功改善Ⅱ级视为好转;患者的心功能无任何改善甚至下降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生活习惯调整与针对性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显效64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8.24%。见下表。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归宿,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人群范围很广,没有年龄限制,经治疗少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控制。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防止心肌损伤的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
随着医学界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深入研究,中国、欧美相继出台了慢性心力衰竭的诊疗指南,指南包含了数十项近年来的临床资料与数据,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5]。调查数据显示,指南的发布与指导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50%,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通过详细全面的诊断,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原因,并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有效预防,综合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景源.48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5):2672.
[2] 刘守芝.106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8):1067.
[3] 廖华,郭小梅.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32(1):94-97.
[4] 周雷.236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44-2345.
[5] 黄峻.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2012:现状和进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1):1-5.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临床疗效
临床上将心室长期容量负荷过重和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引起的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排血量不足的情况称为慢性心力衰竭[1]。慢性心力衰竭是器质性心脏病变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常见的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研究探讨,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6例,女39例;年龄在24~75岁,平均年龄(51.2±3.6)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5例,冠心病患者21例,心肌炎11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缺血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Ⅱ级27例,Ⅲ级45例,Ⅳ级13例。
1.2 诊断方法[3] 采用器械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相结合的方法。机械诊断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电图检查。首次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患者心室重构过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等的基线参照,心电图可用于诊断心脏不同步。
实验室诊断的方法主要是测定患者体内B型脑利钠肽、抵抗素和肽素浓度。
1.3 治疗方法 患者要严格戒烟、戒酒,肥胖的患者要注意减肥;要严格控制食盐和水的摄入,防止患者体内水钠潴留和低血钠症;同时患者要保证睡眠充足,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根据检查诊断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制剂以及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治疗过程中遇到顽固性心力衰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用药。
1.4 疗效评价标准[4] 经过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改善Ⅱ级或者Ⅱ级以上视为显效;患者的心功改善Ⅱ级视为好转;患者的心功能无任何改善甚至下降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生活习惯调整与针对性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显效64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8.24%。见下表。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归宿,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人群范围很广,没有年龄限制,经治疗少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控制。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防止心肌损伤的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
随着医学界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深入研究,中国、欧美相继出台了慢性心力衰竭的诊疗指南,指南包含了数十项近年来的临床资料与数据,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5]。调查数据显示,指南的发布与指导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50%,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通过详细全面的诊断,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原因,并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有效预防,综合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景源.48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5):2672.
[2] 刘守芝.106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8):1067.
[3] 廖华,郭小梅.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32(1):94-97.
[4] 周雷.236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44-2345.
[5] 黄峻.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2012:现状和进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