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历史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培养历史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所采用的“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历史知识及结论的过程,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受惠”最大的是学生,真正把时间和主动权实实在在还给学生,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导演而已;教学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学校实验的重点,就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让历史课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1.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愿上历史课了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在教学中作过一次小的改革,开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一个历史片段,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问题;然后大胆的放开,在前几届毕业班中试着让每班的优秀的学生来讲课,给他参考书参考,碰到不明白的就到办公室来问我,学生对自己很自信,讲的效果很好,全班同学包括最差的都听地津津有味。在今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比较枯燥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在上课前5分钟由一位学生来讲新课程乡土教材《潍坊历史与文化》。开始先由男生人人参与,每人分到一个课;令人惊喜的是九一班的张汝杰同学,竟脱离课本来讲,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受他的影响,其他男生也不甘示弱,纷纷脱离课本来讲;这样我不断地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思考;把课堂气氛搞活,增进学生学习的热烈气愤,同时也可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改进自己。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老师上讲台”,可以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同时在每节课的最后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谈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上课时我从不歧视挖苦任何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更多一分爱心,他们经常说,老师你真好,我们非常愿意上你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做“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前提是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的前提,是学生喜欢历史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在语言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幽默诙谐。多走进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有时课堂气氛沉闷了,或是发现有同学精力不集中了,打瞌睡了,我就让学生唱一首歌,或是自己为学生唱一首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你了,就会喜欢你的课。
2. 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历史是副科,学生、家长普遍不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新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学习方式,从教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学洋思、学衡水的先进教学经验,最近几年又学习杜郎口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尤其现在实行的“自主高效”的课堂模式。虽然教师的地位被弱化,再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但这样的地位便于教师发挥其“导演”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一堂课前,我都要考虑,这种设计思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堂课后,我又进行教学反思。可见,教师应在课堂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展开思维。在新课改实践中,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自己从未放弃对业务的学习,先后函授学完了大学本科教育,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并订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学习》、《历史教学问题》《中学生导报》等刊物为自己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注意从同事、其他学校教师那里学习经验,只要对自己的业务有帮助的点点滴滴,都是自己所追求的。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必考内容,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否则将对不起满怀期望的孩子们。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3. 及时反馈矫正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 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受惠”最大的是学生,真正把时间和主动权实实在在还给学生,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导演而已;教学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学校实验的重点,就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让历史课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1.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愿上历史课了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在教学中作过一次小的改革,开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一个历史片段,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问题;然后大胆的放开,在前几届毕业班中试着让每班的优秀的学生来讲课,给他参考书参考,碰到不明白的就到办公室来问我,学生对自己很自信,讲的效果很好,全班同学包括最差的都听地津津有味。在今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比较枯燥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在上课前5分钟由一位学生来讲新课程乡土教材《潍坊历史与文化》。开始先由男生人人参与,每人分到一个课;令人惊喜的是九一班的张汝杰同学,竟脱离课本来讲,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受他的影响,其他男生也不甘示弱,纷纷脱离课本来讲;这样我不断地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思考;把课堂气氛搞活,增进学生学习的热烈气愤,同时也可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改进自己。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老师上讲台”,可以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同时在每节课的最后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谈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上课时我从不歧视挖苦任何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更多一分爱心,他们经常说,老师你真好,我们非常愿意上你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做“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前提是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的前提,是学生喜欢历史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在语言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幽默诙谐。多走进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有时课堂气氛沉闷了,或是发现有同学精力不集中了,打瞌睡了,我就让学生唱一首歌,或是自己为学生唱一首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你了,就会喜欢你的课。
2. 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历史是副科,学生、家长普遍不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新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学习方式,从教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学洋思、学衡水的先进教学经验,最近几年又学习杜郎口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尤其现在实行的“自主高效”的课堂模式。虽然教师的地位被弱化,再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但这样的地位便于教师发挥其“导演”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一堂课前,我都要考虑,这种设计思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堂课后,我又进行教学反思。可见,教师应在课堂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展开思维。在新课改实践中,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自己从未放弃对业务的学习,先后函授学完了大学本科教育,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并订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学习》、《历史教学问题》《中学生导报》等刊物为自己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注意从同事、其他学校教师那里学习经验,只要对自己的业务有帮助的点点滴滴,都是自己所追求的。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必考内容,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否则将对不起满怀期望的孩子们。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3. 及时反馈矫正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 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