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让我们有觉悟的可能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p2007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蒂安·陆帕,这位波兰的剧场巨擘终于来上海了。其实,从《假面·玛丽莲》、《伐木》到《英雄广场》,他已经数度来华,这一次上海戏剧学院将他2017全新创作的《酗酒者莫非》邀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正在紧张復排的陆帕,抽空来接受采访。只见他,满头银丝,神情严肃,不说话时,一副沉思状,然而一说到戏,他就眼里放光、滔滔不绝,仿佛是被戏剧点亮了,而他亦用戏剧点亮我们。
  问:史铁生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中的主人公是酗酒者A。为什么剧中主人公叫莫非?
  答:莫非是史铁生《宿命》中主人公的名字。莫非这个中文词,是一种“有可能”的意思,这个意义很深。史铁生曾买了去国外留学的机票,梦想做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但因为事故成了残疾,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所以说这种可能性最终没能实现。然而,没有这事故,史铁生可能永远不会当作家。同时,莫非代表酗酒者本来有可能的生活方式,如果醉酒的恶习没杀掉他的生活,他可能是另一个人,他所失去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他的心里。
  问:是什么让您有冲动将史铁生的小说搬上舞台?
  答:史铁生的著作很特别,非常有个人感情色彩。除了《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我还运用了《我与地坛》《合欢树》《宿命》,以及史铁生的自述。我认为史铁生是借用酒鬼批判社会中的幻想和虚假,这些虚假基于我们不太愿意去面对周围的真实。史铁生选择酒鬼这个形象,是想借酒说出清醒时不愿说的话。
  残疾与酗酒,某种程度上是同等的,每个人内心都有残疾,精神上的残疾让人与社会隔离。史铁生是借酗酒者说自己的话,我们通常不重视酒鬼的醉话,认为是一大堆无意义的话,但恰恰在醉酒的状态下的人会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我做这个戏,目的是让每个观众能够通过这个作品,看见内心没有意识到的黑暗空间,更了解自己隐藏的内心世界,把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问:史铁生曾说,这部小说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它最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对此,您怎么看?
  答:史铁生认为这个作品改编难度很大,但恰恰给了我很大自由,因为史铁生提供了电影和戏剧两个世界。史铁生是特别的作家,类似社会边缘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很神秘。他看别人生活像看电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虚无的世界。我把整个戏看作是独白,这中间会不断出现很多人,其实可供即兴发挥的空间更大,在排练中剧本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问:关于影像与戏剧,您是如何设想的呢?
  答:影像与戏剧的结合是史铁生的创想,不过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史铁生的创想是基础,他构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电影和戏剧。而我将电影中的人缩小,变得与舞台上的人一样的大小,这样电影与戏剧就有了往来、有了摩擦,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影像与舞台的关系。
  问:剧中设置了与莫非对话的外国女记者,是出于何种考虑?
  答: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进入中国作者的内心,中国很神秘,中国人的内心生活也很神秘,所以我特别设计了女记者这个角色。记者碰到了莫非,对他产生兴趣。莫非假装自己是作者史铁生,小说中的主人公介绍自己是作者本人,而史铁生总是借小说主人公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采取了相反的方法,以角色假装作者。(狡黠地笑)
  问:来中国排戏的感受如何?
  答:我对排这个中国题材的戏很有兴趣,但越接近排练时间,越提心吊胆。为了选角色我去了北京很多次,寻找最理想的演员。我选的演员要对史铁生的精神生活很有兴趣。我在选演员时没有任何失误,我特别高兴由王学兵来饰演莫非。王学兵是个很好的演员,直觉很强,很勇敢,很有想象力。
  在中国排戏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演员的工作方式与我们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路子和形式。首先我不想放弃演员自己的方式,我想面对并利用它,但光是利用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加上我自己的方式,这样演员才能更好地进入内心世界。我在波兰排戏时,主要利用演员的即兴自由发挥。在中国,我要面对的问题是,是否能动员演员进行这样一个实验,我觉得我成功了。中国演员与我的这次合作是有深刻意义的。演员在即兴表演时进入自己角色的精神生活,导致他们大喊、大叫、大哭。即兴演出后,演员很长时间无法离开那个世界,我被他们感动了。他们通过即兴表演,爆发了,将自己的秘密告诉观众。史铁生的著作中就有这种能量,像个定时炸弹。
  问:作为一名资深剧场工作者,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进剧场?
  答:进入剧场就像是去到一座岛屿,岛屿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进行一种实验,就像探险小说那样。剧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演员是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自己的内心世界。演员是特别的职业,神圣、神秘。演员对我们来说,比心理专家更有帮助,他让我们更了解自己。那些生活中的短暂片段,可能我们只能在一生中感受一次,但演员可以反复感受,然后将那些我们忽略的片段演绎出来,让我们再次感受自己。
  问:我们去剧场看什么?
  答:电影是讲故事的媒介,戏剧更像是仪式。在这仪式中,人有可能获得一种觉悟。所以,看到讲故事的戏剧我就很失望,因为那些根本就不够在剧场中演出。剧场,是思考和感想的所在。剧场,能使我们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剧场,是一个产生变化的空间,作为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剧场的意义不是分享,而在于改变,产生新的角度、新的思考。
  采访结束,陆帕起身,忽然,他弯下了腰指着面前的木质桌子,“我比这张桌子小两岁,虽然它看上去很新,我看上去很老”,一脸的顽皮。在场的人都笑了,因为那桌子上印刻的是上戏1945的图标。看着70岁的陆帕匆匆赶去排练现场的背影,便想要立即随他走进剧场,去看一看那部叫作《酗酒者莫非》的作品……
其他文献
尤里·伊万诺维奇·耶列明,这个名字可能对中国观众来说比较陌生,但在俄罗斯戏剧圈可是大名鼎鼎。当接到邀请要他来中国排一个中国原创戏,尤里感到非常惊讶,他曾去过法国、英国、保加利亚等地排戏,不过排的都是俄罗斯戏剧,然而在看到剧本后他欣然接受了挑战。张越,总以主持人的身份活跃在我们视野中,这回她有了新身份——话剧编剧。下面,就让两位主创和大家分享一下创作《情书》这出戏的创意和感想。  导演:尤里·伊万诺
期刊
熟悉裴艳玲的戏迷都知道,快人快语的她对当下戏曲界一味求新、乱排新戏的现象极为反感,但裴先生也绝非偏执的抱残守缺之辈,她很清楚,一个剧种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新戏,新戏要排,只是不是他们那种排法。近年来裴艳玲陆续有新编京剧上演,从当年的“示威”之作《响九霄》到《赵佗》再到最近上演的《桃园三结义》,裴艳玲的新戏都带着其鲜明的个人烙印,也从起初的率性随意逐渐回归传统。  2009年的《响九霄》对裴艳玲来说意
期刊
春节前,我出席了一场特别的演唱会——上海淮剧团著名作曲家、主胡演奏家程少樑先生艺术工作室成立三周年的学员汇报演出。淮剧观众所熟悉喜爱的程氏淮音:自由调、大悲调、小悲调、老淮调、靠把调、拉调……通过二胡协奏、主胡独奏、清唱、彩唱、折子戏等节目形式在演唱会上一一展示。虽然演员多数是业余的,但演出很尽力、很投入。令人赞叹的是,以主胡程少樑领衔的乐队的演奏和伴奏,水平极高,淮剧迷们听得大呼过瘾。  “戏曲
期刊
回忆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便是一出戏。它也许是残酷的,也许是跳跃的,但它也可以是温柔的。它是叙述者口袋里藏着的把戏,袖子里的花招,然而不同于舞台上的魔术师给予的是看似真实的幻觉,回忆可以给予的是,幻觉下的真实。  这是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中叙述者同时也是主人公汤姆的开场白。在阅读剧本的时候,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生活的艰辛与残酷扑面而来,我们读到的是在狭窄的屋檐下因争吵而被掩盖的亲情
期刊
昆笛之变  不是所有笛子都适用于昆曲。笛子的历史几乎与中国音乐同步演进,在昆曲前时代的戏剧形态中,笛子已经是主奏乐器了。昆笛材质以五年龄苦竹、白竹为佳;相较于梆笛,其管径较大、管身亦长,音色于浑厚、柔婉、清脆、亮堂、穿透力之间游刃有余。这种笛子在传统民乐、宗教音乐中也常用,因昆曲之缘故,今多称之为曲笛。昆笛在当代最大的变化,是由平均孔变成非平均孔。  一笛翻七调。笛有六个音孔(按指孔),传统曲笛六
期刊
曲牌的文辞由句、读、韵分割成若干文句,转换成乐谱后,一般情况下一文句对应一乐句。有时在加衬、板式等因素作用下,一乐句可能包含两文句,或者一文句的词段处板位较密而形成两个乐句。乐句结束时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结束音,在曲牌性质、功能、用法等不同范畴内,乐句结音有一些规律可供探索。  结音的概念  整篇乐谱的结构从大到小可划分为乐段、乐句、乐节、乐音等若干部分,通过节拍、附点等技术措施(如工尺谱的板眼符号
期刊
摘 要:当代戏剧叙事体现出了多元融合与自由开放的新特点。正是这两大特点,使得当代西方戏剧舞台呈现枝繁叶茂的荣景,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德国戏剧《金龙》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金龙》戏剧文本的分析,结合实际舞台演出,归纳出其主要叙事特点,体现为现实与象征,真实与虚幻,幻觉与反幻觉三个方面。并以《金龙》为例,探究当代戏剧叙事的新发展与新思路。  关键词:德国戏剧;叙事观念;叙事手法  当代德国剧
期刊
仲呈祥:好剧重在引领,要反对一味迎合。越迎合,民众的审美情趣越败坏。败坏了民众的审美情趣,反过来刺激创作者不清醒创作,生产格调更低、品位更低的作品。这样一来,中华民族的审美创造和文化鉴赏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至今尚未从这个怪圈当中彻底走出来。  张曼君: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们应该“退回”到我们民族审美系统当中去。我觉得所谓的退守,真正要把握的是回归到我们民族自己的审美系統中。我以为
期刊
谷好好:戏曲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传承重要,传播更重要。今天的戏曲“走出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唱念做打和服饰脸谱的表面化展示,更要把戏曲本体最核心的美学特质展现出来,输出的是中国文化,展示的是中国精神,彰显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王珮瑜:不管是我们敬重的艺术家、老师,我们的家人,还是(对京剧完全不了解的)白丁、需要培養的新观众,你要用你自己熟悉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你,这是需要时间的,不要着急。  
期刊
导演通过中国人讲了一个人类的故事  孙孟晋(文艺评论家)  看完《酗酒者莫非》,非常喜欢,久违的沉痛感觉。回家路上我还很激动,被深深地触动了。尽管是史铁生的文本,但这完全是陆帕风格的一部戏,超越了孤独与绝望这种表层的表达,直击人性本身,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需要与互相害怕的关系。影像投放与实拍影像天衣无缝,结构上的变化也很好,演员、尤其王学兵的表演非常好。将近5小时的戏,其实一点也不冗长,或者说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