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蒂安·陆帕,这位波兰的剧场巨擘终于来上海了。其实,从《假面·玛丽莲》、《伐木》到《英雄广场》,他已经数度来华,这一次上海戏剧学院将他2017全新创作的《酗酒者莫非》邀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正在紧张復排的陆帕,抽空来接受采访。只见他,满头银丝,神情严肃,不说话时,一副沉思状,然而一说到戏,他就眼里放光、滔滔不绝,仿佛是被戏剧点亮了,而他亦用戏剧点亮我们。
问:史铁生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中的主人公是酗酒者A。为什么剧中主人公叫莫非?
答:莫非是史铁生《宿命》中主人公的名字。莫非这个中文词,是一种“有可能”的意思,这个意义很深。史铁生曾买了去国外留学的机票,梦想做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但因为事故成了残疾,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所以说这种可能性最终没能实现。然而,没有这事故,史铁生可能永远不会当作家。同时,莫非代表酗酒者本来有可能的生活方式,如果醉酒的恶习没杀掉他的生活,他可能是另一个人,他所失去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他的心里。
问:是什么让您有冲动将史铁生的小说搬上舞台?
答:史铁生的著作很特别,非常有个人感情色彩。除了《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我还运用了《我与地坛》《合欢树》《宿命》,以及史铁生的自述。我认为史铁生是借用酒鬼批判社会中的幻想和虚假,这些虚假基于我们不太愿意去面对周围的真实。史铁生选择酒鬼这个形象,是想借酒说出清醒时不愿说的话。
残疾与酗酒,某种程度上是同等的,每个人内心都有残疾,精神上的残疾让人与社会隔离。史铁生是借酗酒者说自己的话,我们通常不重视酒鬼的醉话,认为是一大堆无意义的话,但恰恰在醉酒的状态下的人会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我做这个戏,目的是让每个观众能够通过这个作品,看见内心没有意识到的黑暗空间,更了解自己隐藏的内心世界,把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问:史铁生曾说,这部小说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它最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对此,您怎么看?
答:史铁生认为这个作品改编难度很大,但恰恰给了我很大自由,因为史铁生提供了电影和戏剧两个世界。史铁生是特别的作家,类似社会边缘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很神秘。他看别人生活像看电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虚无的世界。我把整个戏看作是独白,这中间会不断出现很多人,其实可供即兴发挥的空间更大,在排练中剧本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问:关于影像与戏剧,您是如何设想的呢?
答:影像与戏剧的结合是史铁生的创想,不过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史铁生的创想是基础,他构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电影和戏剧。而我将电影中的人缩小,变得与舞台上的人一样的大小,这样电影与戏剧就有了往来、有了摩擦,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影像与舞台的关系。
问:剧中设置了与莫非对话的外国女记者,是出于何种考虑?
答: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进入中国作者的内心,中国很神秘,中国人的内心生活也很神秘,所以我特别设计了女记者这个角色。记者碰到了莫非,对他产生兴趣。莫非假装自己是作者史铁生,小说中的主人公介绍自己是作者本人,而史铁生总是借小说主人公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采取了相反的方法,以角色假装作者。(狡黠地笑)
问:来中国排戏的感受如何?
答:我对排这个中国题材的戏很有兴趣,但越接近排练时间,越提心吊胆。为了选角色我去了北京很多次,寻找最理想的演员。我选的演员要对史铁生的精神生活很有兴趣。我在选演员时没有任何失误,我特别高兴由王学兵来饰演莫非。王学兵是个很好的演员,直觉很强,很勇敢,很有想象力。
在中国排戏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演员的工作方式与我们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路子和形式。首先我不想放弃演员自己的方式,我想面对并利用它,但光是利用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加上我自己的方式,这样演员才能更好地进入内心世界。我在波兰排戏时,主要利用演员的即兴自由发挥。在中国,我要面对的问题是,是否能动员演员进行这样一个实验,我觉得我成功了。中国演员与我的这次合作是有深刻意义的。演员在即兴表演时进入自己角色的精神生活,导致他们大喊、大叫、大哭。即兴演出后,演员很长时间无法离开那个世界,我被他们感动了。他们通过即兴表演,爆发了,将自己的秘密告诉观众。史铁生的著作中就有这种能量,像个定时炸弹。
问:作为一名资深剧场工作者,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进剧场?
答:进入剧场就像是去到一座岛屿,岛屿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进行一种实验,就像探险小说那样。剧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演员是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自己的内心世界。演员是特别的职业,神圣、神秘。演员对我们来说,比心理专家更有帮助,他让我们更了解自己。那些生活中的短暂片段,可能我们只能在一生中感受一次,但演员可以反复感受,然后将那些我们忽略的片段演绎出来,让我们再次感受自己。
问:我们去剧场看什么?
答:电影是讲故事的媒介,戏剧更像是仪式。在这仪式中,人有可能获得一种觉悟。所以,看到讲故事的戏剧我就很失望,因为那些根本就不够在剧场中演出。剧场,是思考和感想的所在。剧场,能使我们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剧场,是一个产生变化的空间,作为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剧场的意义不是分享,而在于改变,产生新的角度、新的思考。
采访结束,陆帕起身,忽然,他弯下了腰指着面前的木质桌子,“我比这张桌子小两岁,虽然它看上去很新,我看上去很老”,一脸的顽皮。在场的人都笑了,因为那桌子上印刻的是上戏1945的图标。看着70岁的陆帕匆匆赶去排练现场的背影,便想要立即随他走进剧场,去看一看那部叫作《酗酒者莫非》的作品……
正在紧张復排的陆帕,抽空来接受采访。只见他,满头银丝,神情严肃,不说话时,一副沉思状,然而一说到戏,他就眼里放光、滔滔不绝,仿佛是被戏剧点亮了,而他亦用戏剧点亮我们。
问:史铁生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中的主人公是酗酒者A。为什么剧中主人公叫莫非?
答:莫非是史铁生《宿命》中主人公的名字。莫非这个中文词,是一种“有可能”的意思,这个意义很深。史铁生曾买了去国外留学的机票,梦想做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但因为事故成了残疾,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所以说这种可能性最终没能实现。然而,没有这事故,史铁生可能永远不会当作家。同时,莫非代表酗酒者本来有可能的生活方式,如果醉酒的恶习没杀掉他的生活,他可能是另一个人,他所失去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他的心里。
问:是什么让您有冲动将史铁生的小说搬上舞台?
答:史铁生的著作很特别,非常有个人感情色彩。除了《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我还运用了《我与地坛》《合欢树》《宿命》,以及史铁生的自述。我认为史铁生是借用酒鬼批判社会中的幻想和虚假,这些虚假基于我们不太愿意去面对周围的真实。史铁生选择酒鬼这个形象,是想借酒说出清醒时不愿说的话。
残疾与酗酒,某种程度上是同等的,每个人内心都有残疾,精神上的残疾让人与社会隔离。史铁生是借酗酒者说自己的话,我们通常不重视酒鬼的醉话,认为是一大堆无意义的话,但恰恰在醉酒的状态下的人会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我做这个戏,目的是让每个观众能够通过这个作品,看见内心没有意识到的黑暗空间,更了解自己隐藏的内心世界,把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问:史铁生曾说,这部小说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它最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对此,您怎么看?
答:史铁生认为这个作品改编难度很大,但恰恰给了我很大自由,因为史铁生提供了电影和戏剧两个世界。史铁生是特别的作家,类似社会边缘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很神秘。他看别人生活像看电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虚无的世界。我把整个戏看作是独白,这中间会不断出现很多人,其实可供即兴发挥的空间更大,在排练中剧本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问:关于影像与戏剧,您是如何设想的呢?
答:影像与戏剧的结合是史铁生的创想,不过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史铁生的创想是基础,他构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电影和戏剧。而我将电影中的人缩小,变得与舞台上的人一样的大小,这样电影与戏剧就有了往来、有了摩擦,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影像与舞台的关系。
问:剧中设置了与莫非对话的外国女记者,是出于何种考虑?
答: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进入中国作者的内心,中国很神秘,中国人的内心生活也很神秘,所以我特别设计了女记者这个角色。记者碰到了莫非,对他产生兴趣。莫非假装自己是作者史铁生,小说中的主人公介绍自己是作者本人,而史铁生总是借小说主人公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采取了相反的方法,以角色假装作者。(狡黠地笑)
问:来中国排戏的感受如何?
答:我对排这个中国题材的戏很有兴趣,但越接近排练时间,越提心吊胆。为了选角色我去了北京很多次,寻找最理想的演员。我选的演员要对史铁生的精神生活很有兴趣。我在选演员时没有任何失误,我特别高兴由王学兵来饰演莫非。王学兵是个很好的演员,直觉很强,很勇敢,很有想象力。
在中国排戏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演员的工作方式与我们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路子和形式。首先我不想放弃演员自己的方式,我想面对并利用它,但光是利用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加上我自己的方式,这样演员才能更好地进入内心世界。我在波兰排戏时,主要利用演员的即兴自由发挥。在中国,我要面对的问题是,是否能动员演员进行这样一个实验,我觉得我成功了。中国演员与我的这次合作是有深刻意义的。演员在即兴表演时进入自己角色的精神生活,导致他们大喊、大叫、大哭。即兴演出后,演员很长时间无法离开那个世界,我被他们感动了。他们通过即兴表演,爆发了,将自己的秘密告诉观众。史铁生的著作中就有这种能量,像个定时炸弹。
问:作为一名资深剧场工作者,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进剧场?
答:进入剧场就像是去到一座岛屿,岛屿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进行一种实验,就像探险小说那样。剧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演员是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自己的内心世界。演员是特别的职业,神圣、神秘。演员对我们来说,比心理专家更有帮助,他让我们更了解自己。那些生活中的短暂片段,可能我们只能在一生中感受一次,但演员可以反复感受,然后将那些我们忽略的片段演绎出来,让我们再次感受自己。
问:我们去剧场看什么?
答:电影是讲故事的媒介,戏剧更像是仪式。在这仪式中,人有可能获得一种觉悟。所以,看到讲故事的戏剧我就很失望,因为那些根本就不够在剧场中演出。剧场,是思考和感想的所在。剧场,能使我们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剧场,是一个产生变化的空间,作为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剧场的意义不是分享,而在于改变,产生新的角度、新的思考。
采访结束,陆帕起身,忽然,他弯下了腰指着面前的木质桌子,“我比这张桌子小两岁,虽然它看上去很新,我看上去很老”,一脸的顽皮。在场的人都笑了,因为那桌子上印刻的是上戏1945的图标。看着70岁的陆帕匆匆赶去排练现场的背影,便想要立即随他走进剧场,去看一看那部叫作《酗酒者莫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