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境况下,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造成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究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步伐的加快,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快速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尤其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在就业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因此,积极探究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对策,应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困境分析
由于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在家庭条件、综合素质和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导致他们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求职过程中困难重重。
1.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是欠发达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经济困难学生无法按时缴纳学费,甚至连正常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证。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尽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主动性较强,但面对高昂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时,他们仍面临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受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和残疾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长期以来,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受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社会对理工科女生的需求量远远少于男生。不少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被性别门槛挡在求职门外,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造成了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和人力资源浪费。而残疾学生虽然进入大学求学的门槛降低了,但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仍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
3.综合素质较差和心理素质脆弱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毕业生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为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或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无法按时毕业;或由于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无法传递给用人单位所需的信息;或由于道德品质较差,在实习和试用期间无法被用人单位接收,造成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心理素质脆弱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卑、茫然、焦虑、抑郁、孤僻等心理状态,这部分毕业生如果不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面对求职中的竞争,压力和不公平等问题时,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
4.社会资源匮乏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更是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使得社会资源丰富、人脉广、家庭背景深厚的学生往往在求职中占得先机和主动。尽管在强调公平、公正、公开下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虽然品学兼优,但难以得到“热门”行业和“热门”职位的青睐。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学习,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本人及家庭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因此,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多方位的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平等就业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针对高校毕业生性别、相貌、身体机能等方面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使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完善以网络招聘和校园招聘的法律法规,增强用人单位招聘的透明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享有对等的信息渠道。完善用人单位选才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针对用人单位徇私舞弊的违规操作,坚决追究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2.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他们的失业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启动就业基金,全面推动高校弱势群体就业工作。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提高西部和欠发达城市的就业待遇;实施西部计划和基层人才振兴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绿色通道”;减少或取消招聘收费项目,降低就业成本;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大学生和身体残疾的弱势群体,并给予用人单位相应的政策倾斜。
3.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弱势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科学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普惠制的就业技能培训,充分调动高校弱势群体就业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优势和能力,确保就业技能培训能适应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应构建帮扶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弱势群体就业的竞争力
1.完善资助体系,解决经济困难弱势群体就业的后顾之忧
经济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校应积极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以“奖助学贷”为主的帮扶体系,完善校园资助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生源地贷款政策,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的帮扶力度,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同时,高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树立他们自力更生的理念,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心理指导,帮助心理脆弱学生群体就业树立信心
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就业等问卷调查,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就业心理健康讲座、就业模拟面试等形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校院两级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形成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维一体”心理疏导团队。开通校园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在线答疑,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开展挫折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专题,培养他们的自强、自信、自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3.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校应针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群体免费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培训课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场所;鼓励他们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综合教育。其次,高校要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正视就业竞争,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全局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竞争力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摸清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高校应形成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学生工作队伍为辅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弱势学生群体开展旨在提高他们就业的指导课、讲座、经验交流、模拟面试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高校还应广泛收集就业需求信息,适时召开规模适中、专业对口的校园招聘会,设立就业资助基金,为他们搭建合理的帮扶平台,有计划、分层次的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转变择业观念,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三)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1.毕业生弱势群体应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面对现实、顽强拼搏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毕业生弱势群体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首先他们应摆正心态,准确定位,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做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不抱怨,不放弃,先就业,后择业,顽强拼搏,走出困境。
2.毕业生弱势群体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吸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毕业生弱势群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同时,他们还应注重自身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意志品质和应对挫折能力的锻炼。毕业生弱势群体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才干,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要改变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除了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外,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更应该积极努力,一起携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 218-220.
[2]陈灿芬.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3]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190.
[4]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6): 39-40.
[5]张琳,丁维明·对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 239~241.
【关键词】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步伐的加快,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快速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尤其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在就业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因此,积极探究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对策,应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困境分析
由于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在家庭条件、综合素质和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导致他们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求职过程中困难重重。
1.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是欠发达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经济困难学生无法按时缴纳学费,甚至连正常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证。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尽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主动性较强,但面对高昂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时,他们仍面临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受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和残疾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长期以来,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受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社会对理工科女生的需求量远远少于男生。不少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被性别门槛挡在求职门外,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造成了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和人力资源浪费。而残疾学生虽然进入大学求学的门槛降低了,但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仍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
3.综合素质较差和心理素质脆弱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毕业生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为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或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无法按时毕业;或由于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无法传递给用人单位所需的信息;或由于道德品质较差,在实习和试用期间无法被用人单位接收,造成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心理素质脆弱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卑、茫然、焦虑、抑郁、孤僻等心理状态,这部分毕业生如果不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面对求职中的竞争,压力和不公平等问题时,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
4.社会资源匮乏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更是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使得社会资源丰富、人脉广、家庭背景深厚的学生往往在求职中占得先机和主动。尽管在强调公平、公正、公开下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虽然品学兼优,但难以得到“热门”行业和“热门”职位的青睐。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学习,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本人及家庭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因此,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多方位的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平等就业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针对高校毕业生性别、相貌、身体机能等方面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使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完善以网络招聘和校园招聘的法律法规,增强用人单位招聘的透明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享有对等的信息渠道。完善用人单位选才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针对用人单位徇私舞弊的违规操作,坚决追究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2.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他们的失业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启动就业基金,全面推动高校弱势群体就业工作。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提高西部和欠发达城市的就业待遇;实施西部计划和基层人才振兴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绿色通道”;减少或取消招聘收费项目,降低就业成本;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大学生和身体残疾的弱势群体,并给予用人单位相应的政策倾斜。
3.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弱势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科学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普惠制的就业技能培训,充分调动高校弱势群体就业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优势和能力,确保就业技能培训能适应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应构建帮扶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弱势群体就业的竞争力
1.完善资助体系,解决经济困难弱势群体就业的后顾之忧
经济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校应积极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以“奖助学贷”为主的帮扶体系,完善校园资助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生源地贷款政策,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的帮扶力度,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同时,高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树立他们自力更生的理念,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心理指导,帮助心理脆弱学生群体就业树立信心
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就业等问卷调查,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就业心理健康讲座、就业模拟面试等形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校院两级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形成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维一体”心理疏导团队。开通校园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在线答疑,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开展挫折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专题,培养他们的自强、自信、自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3.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校应针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群体免费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培训课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场所;鼓励他们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综合教育。其次,高校要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正视就业竞争,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全局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竞争力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摸清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高校应形成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学生工作队伍为辅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弱势学生群体开展旨在提高他们就业的指导课、讲座、经验交流、模拟面试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高校还应广泛收集就业需求信息,适时召开规模适中、专业对口的校园招聘会,设立就业资助基金,为他们搭建合理的帮扶平台,有计划、分层次的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转变择业观念,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三)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1.毕业生弱势群体应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面对现实、顽强拼搏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毕业生弱势群体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首先他们应摆正心态,准确定位,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做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不抱怨,不放弃,先就业,后择业,顽强拼搏,走出困境。
2.毕业生弱势群体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吸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毕业生弱势群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同时,他们还应注重自身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意志品质和应对挫折能力的锻炼。毕业生弱势群体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才干,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要改变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除了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外,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更应该积极努力,一起携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 218-220.
[2]陈灿芬.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3]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190.
[4]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6): 39-40.
[5]张琳,丁维明·对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 239~241.